名人传王莽
王莽
王莽(前45一-后23)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 )人,是西汉末年掌握朝廷大权的外戚,篡权称帝后,
建立新王朝。他祖籍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曾祖王翁孺做过汉武帝的绣衣御史,免官后迁居元城。祖父王禁,生四女八男。王莽出世时,他二姑母王政君已经是汉元帝的皇后,全家因此显贵。王莽四岁那年,祖父去世,伯父王凤继承了阳平侯的爵位。他十三岁时,汉元帝死,汉成帝刘整即位,王凤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政,王家开始掌握了西汉 朝廷的大权。不久,王莽叔父王崇被封为安成侯;五年之后,又有五个伯叔父同日封侯,世称"五侯"。
只有王莽这支因父亲王曼早死,没有受封,在显赫的王氏家族中,地位最为低下王莽竭力追求政治权势。他一面发奋读书,孝敬母亲,抚养孤侄,以博取名声,一面曲意奉承有权有势的伯叔父们。王凤生病,王莽一连几个月蓬头垢面地在旁侍候,终于讨得了王凤的欢心,由王凤推荐他任黄门郎和射声校尉。五年后他又受封为新都侯,任光禄大夫之职。
公元前八年,王莽叔父王根久病,准备辞 去 大司 马职位。当时最有希望继任大司马的是王茶的表兄卫尉淳于长。卫尉,官属九卿,地位在光禄大夫之上,淳于长又有拥立赵飞燕为皇后的功劳,为此深得成帝的信任。王莽为了打击淳于长,谋取大司马的职位,乘在王根病塌前侍候的机会,离间王根、淳于长之间的关系,说淳于长急于得位,盼王根早死,甚至已经作了政府人事调动的安排,以此激怒王根。他又通过种种手段获得淳于长收受已废许后贿赂的阴私,并向太后和成帝告发。于是,淳于长被免官,后来又被判处大逆罪,死于狱中。王莽不仅攫取了大司马职位,还获得了"忠直"的美名。
一年后,成帝死,哀帝刘欣即位,朝政被外戚丁、傅两家所把持,王莽被迫暂回封国新野( 今河南新野县 )。过了四年,哀帝死,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拥立年仅九岁的刘行为帝(即汉平帝),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实际上,朝政操纵在王恭手中。
当时,社会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烈,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汉王朝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社会上流传着汉运将终的说法。王莽趁机进行篡权活动,他采用"附 顺者拨擢,忤恨者诛灭"的手段,加紧培植亲信,打击异己。他同卫氏(平帝的外戚)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不准平帝的母亲和舅舅进入长安,以防备他们扩张势力。王莽之子王字不满这种做法,便和老师吴章、妻兄吕宽共谋,针对王莽"好鬼神"的心理,由吕宽在夜晚把血洒在王养家 中。以警告王葬。事发后,王养不仅把王宇夫妇和吕宽处死,诛灭了卫氏,还利用此案大杀异己,"死者以百数",连他的叔父王立等也不能幸免。
在打击异已的同时,王萍以"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建立了统治的核心集团。为收买人心,他施展出各种手段,如拉拢汉王朝的宗室,给他们封王、列侯、益户、赐金帛,对品级较高的官止,给予种种优侍,规定俸禄在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发给三分之一的俸禄以养老,对儒生,扩大太学,"筑舍万区",增加博上门类和人数,以讨得他们的欢心。为赢得舆论的赞扬,每遇水旱灾荒,王莽带头吃素,表示与民同忧,又捐田献钱,表示仁慈。朝廷给他赏赐,他总再三推让,以示谦逊。这一切,再加上党羽们不断歌功颂德,人们竟至把他比为尧舜。王养声誉日高,又猎取了安汉公的封号,为篡夺帝位铺平了道路。
公元五年,汉平帝死,王莽选择宣帝的玄孙、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继位 人,自己以"周公"自命,做 了"摄 皇帝"。公元八年,王莽去掉"摄"字,终于做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时年五十二岁。
王莽称帝以后,打起复古的旗帜进行改制,企图以此缓解社会危机,巩固帝位。"复古改制"的主要内容是: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一夫一妇可占田百亩,有剩余的分给别人,不足的依法受田,严禁买卖,把私人所有的奴婢改名为"私属",不准买卖,违者治罪,改革币制以及实行垄断工商的五均、赊贷和六笼。改制的结果,"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只有王莽统治集团和经办的官 吏 得到大利,而农民等小生产者,不仅得不到规定的王田,反而"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由于重税严刑的逼迫,他们只好出卖土地和子女,而这又触犯了新法,一旦发觉就被罚作罪徒或充当官奴。币制改革,往往以小易大,用轻换重,造成物价飞涨,经济混乱,每改一次,人民就受一次巨大损失。
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终于在公元十七、十八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养先后派出王寻、王邑、廉丹、王匡等将领率几十万大军镇压。均被起义军打打败。公元二十三年五月,昆阳一战,绿林起义军把王养四十二万军队消灭。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狼狈逃到未央宫内的渐台之上,被商人杜吴杀死。当他的首级传送到绿林军更始政权所在地的宛城悬挂示众时,人们愤怒地赶来痛打,并割下了那条惯于说谎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