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顺王归附高丽 新罗与高丽、后百济关系产生变动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敬顺王九年(935)冬十二月,敬顺王决定举国归附高丽。自公元前57年,始祖朴赫居世居西干统合六村之地立国以来,历时九百九十二年,传五十六代的新罗王朝寿终正寝,在朝鲜半岛历史中落下帷幕。事实上,在高丽的引领下,"后三国"局势已然日趋明朗。一方面,随着高丽与新罗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罗军民自发投向高丽。 据《三国史记》记载:"四年...秋九月,国东沿海州郡部落尽降于太祖。"另一方面,由于后百济在古昌、运州接连败北,高丽把握胜机,后百济在与之对决中迅速衰落。于此时,后百济也陷入统治危机。敬顺王九年春三月,后百济爆发内乱。甄萱之子神剑会同其弟良剑、龙剑发动政变,幽禁甄萱,篡夺王位。夏六月,甄萱逃入锦城(罗州),向王建请求归附。最终于次年春二月,高丽同意其内附请求。 显然,后百济的突发事态必然对敬顺王的局势分析产生重大影响,是敬顺王决定归附高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基东认为:"后百济的事态,促使敬顺王做出继续作为高丽的保护国苟延残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判断。"的确,新罗与高丽交往的初衷在于牵制后百济。 然而,后百济逐渐衰弱,进而表示双方的同盟关系已经没有延续的意义。敬顺王遂决定归附高丽。当然,举国降于他国,势必会遭到内部不小的反对。根据《三国史记》记载:"九年冬十月,王以四方土地尽为他有,国弱势孤,不能自安,乃与群下谋,举土降太祖。 群臣之议,或以为可,或以为不可。王子曰:‘国之存亡,必有天命,只合与忠臣义士,收合民心自固,力尽而后已,岂宜以一千年社稷,一旦轻以与人?’王曰:‘孤危若此,势不能全。既不能强,又不能弱,至使无辜之民,肝脑涂地,吾所不能忍也。’乃使侍郎金封休,馈书请降于太祖。王子哭泣辝王,径归皆骨山,倚岩为屋,麻衣草食,以终其身。" 关于新罗归附高丽的决定,王庭分为以敬顺王王子为首的反对派与敬顺王为首的投降派。 如果高丽轻易纳降,从王子的认知来观察,大有存在爆发复兴新罗运动的可能性。 但从后来王建先行婉拒、暂保留新罗国号等方面的举措来看,高丽统治阶级考虑的极为周全。 当然,敬顺王在调节内部意见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高丽史》记载来看,敬顺王九年十一月,"率百僚发王都,士庶皆从之,香车宝马连亘三十余里。"敬顺王亲往高丽,以实际行动向世人阐明归附高丽的决心,"士庶皆从之"也从侧面反映敬顺王在化解内部意见上取得巨大进展。最终,王建接受敬顺王的归附请求,新罗与高丽两国实现和平统一。 随后,王建委任敬顺王金傅为政丞,并将王京改名为庆州,继续保留为金傅的食邑。 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关系,双方采取婚姻形式确保利益的永续。其中,王建将长女乐浪公主嫁予金傅,金傅则将伯父金亿廉之女配予王建,即神成王后。王建与神成王后诞子王郁,是为高丽第八代国王显宗王询之父。自此,高丽代代君主均为新罗王族后裔,新罗王室血脉得以顺利延续。 景明王时期 景明王时期新罗与高丽、后百济的关系,一改过往保守应对,奉行积极亲善高丽的方针。关于这一决定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受到外围环境和本国内政的极大影响。首先是外围环境方面,后高句丽爆发内乱,王建驱逐弓裔,创立高丽王朝。景明王遂积极通好高丽,以期利用高丽的军事力量牵制后百济;其次是内政方面,由于朴氏王统新立,景明王采取巩固王统的措施并不失为错误决定。 但由于反朴氏王统势力的反扑,支持景明王一侧的力量遭到削弱,进而导致大耶城的陷落。 陷入统治危机的景明王,不得不拉拢外部力量——高丽支撑朴氏王室地位。由此观之,景明王采取的应对之策,根本上是出于维护统治需要所制定和实施的。此外,景明王也为景哀王、敬顺王如何调整与高丽、后百济的关系浇筑坚实基础,是日后新罗与高丽的实现和平统一迈出的重要一步。 景哀王时期新罗与高丽、后百济的关系,延续并强化亲善高丽的方针。但,随着两国交往的深入,实际上折射出景哀王时期新罗境况的一个不争事实:新罗逐渐丧失正朔的立场和资格。 具体来看,从两国交往形式上,新罗与高丽维系着所谓"君臣"的关系。 但又据实际交往来看,两者立场却又截然相反。因实力弱小,新罗均无法发挥身为宗主国的主导作用,实则沦为高丽的"附庸",依赖高丽的扶助苟延残喘。 时局的恶化也迫使新罗付诸全力来维系双方关系。例如,景哀王频繁遣使高丽,对王建百般奉承;或是派遣为数不多的直属军队协助高丽的军事行动。相比之下,高丽方面除遣使吊唁景明王以外,未曾出使新罗。 由此观之,景哀王的应对虽延续其统治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却逐步将正统王朝的立场和资格拱手让渡高丽;同时,也遭到了后百济方面的残酷报复。 敬顺王时期新罗与高丽、后百济的关系,极大推动了新罗与高丽的和平统一。 敬顺王金傅虽得益于甄萱的拥立得以继位为王,并受制于后百济。但是,敬顺王仍果断延续了前代亲善高丽的方针,实为远瞻之举。然而,面对不可逆的时代潮流下,敬顺王举土归附高丽的决定,又实为无奈之举。但从长远来看,确切地说从朝鲜半岛文明得以绵延赓续的大局来讲,新罗与高丽的和平统一,无疑避免了同族间再度的流血冲突,令新罗千年社稷的优秀思想文化、新罗王族血统得以传续。 激化,封建统治逐渐崩溃。最终,于九世纪末真圣女王统治时期爆发全国性农民起义,其中,以甄萱、弓裔、王建为代表的地方豪族趁势而立,相继创立史称 "后百济"、"后高句丽"(后演变为"高丽王朝")的政权。 朝鲜半岛进入后世所谓的"后三国时代"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新罗与后百济、后高句丽及高丽的关系中均居于不利地位。为谋求生存,相继践祚的孝恭王、神德王、景明王、景哀王、敬顺王五代君主为首的新罗王庭均采取挽救统治的应对之策。 根据时局变化,新罗与诸方关系的应对之策,经历从"保守"(孝恭王、神德王)向"积极"(景明王、景哀王、敬顺王)的转变。 具体来看:孝恭王时期,正值后百济、后高句丽大举侵攻新罗的阶段。 为保全统治,新罗统治阶层采取保守应对之策。从第一次大耶城防御战的胜利来看,新罗采取将后百济列为首要警惕对象、巩固以大耶城为核心的洛东江中下游一带防御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孝恭王未能充分重视北部后高句丽的崛起,导致北部大片疆域的沦陷。此外,孝恭王统治后期不顾政事,进而导致内政混乱。 神德王时期 神德王时期,神德王朴景晖以异姓继位,实现新罗末王统的和平变革。新罗内外交困的局面甚至影响至传统的王位继承原则。因外部局势依然严峻,神德王在位期间延续了前代孝恭王时期的保守应对之策,获得第二次大耶城防御战的胜利。 与前代不同的是,神德王较为关注内政的稳定,有效调节原"政敌"大耶城势力的关系。 安定内政是神德王对后百济的关系上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景明王时期,"后三国"局势迎来重要转折。后高句丽王建驱逐旧主弓裔,建立高丽王朝。景明王统治初期,内有反对朴氏王统势力的反扑,外临后百济的军事威胁。景明王遂采取主动与高丽通好的积极应对之策,顺利获得来自高丽方面的支持。 新罗与高丽达成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景明王通过拉拢高丽势力,达到了维系统治、牵制后百济的目的。景哀王时期,延续了前代景明王积极应对之策,巩固并强化与高丽的友好关系,并在军事领域加强合作。景哀王在位期间,多次干涉、破坏高丽与后百济的关系,配合高丽对后百济展开军事行动。 最终殒命于后百济制造的鲍石亭之变。从景哀王时期的两国交往来看,新罗实则逐步沦为高丽的"附庸",将正朔的立场、资格拱手让渡给高丽。 敬顺王时期,延续了前代与高丽通好的应对之策。虽得益于后百济扶持而继位,但仍选择与高丽保持交往。在敬顺王的积极推动下,实现了新罗与高丽统治者间的首次会面,实为敬顺王在位期间的重大成果。 总的来说,随着后百济的没落,新罗与高丽的合作关系逐渐失去意义,愈来愈多的新罗军民投向高丽,高丽的统一大势不可抵挡。最终,敬顺王举国归附高丽,新罗与高丽实现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