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节食养生"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人已经清楚肥胖的危害,例如诱发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于是开始控制饮食。 这本应是一件好事,但却越来越多人通过放弃晚饭来"维持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受到"过午不食"观念的影响,认为"瘦"点比较好,就会刻意选择不吃晚餐。 想要变得健康,晚餐到底吃还是不吃?不吃晚餐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我们来看看刘阿姨的故事。 一、62岁男子长期不吃晚餐降血脂、软化血管,半年后情况如何? 刘大叔今年62岁,半年前儿子带他体检时,他被查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 。从那以后,刘大叔除了吃药,还开始尝试许多降血脂、软化血管的方法。 某次跟老友聊天时,老友说:"高血脂就是营养太丰富了,想要减少血管里的脂肪和斑块,平时就要少吃点,尤其是晚饭"。 一开始,刘大叔对这种说法将信将疑,不敢尝试。但后来,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吃晚餐对身体有害"的文章,该文章指出:"晚餐会增加胃肠的负担,让血糖和血脂升高,造成动脉硬化,形成血栓,还会损害心脏和大脑"。 为了血管健康,刘大叔决定不吃晚餐了。 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刘大叔决定去医院复查,看看自己的"养生"成果怎么样。然而复查的结果让他诧异: 血管硬化没有改善,血脂指标不降反升,还查出了胃溃疡。 医生也对这个结果很惊讶,仔细询问,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原来,刘大叔自从不吃晚餐后,白天就会很饿、吃得多,早餐要吃四五个大馒头,午饭至少三碗米饭,下午还会煮点面吃。医生表示,刘大叔虽然没有吃晚餐, 但白天吃得特别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主食,这并不利于血脂的控制。 另外,由于白天过饱、晚上过饥,这样不规律的饮食也诱发了刘大叔的胃溃疡。 其实,中老年人长期不吃晚餐,对身体是有损害的,可能诱发胃病、肌少症、营养不良等疾病,还会影响睡眠,损伤免疫力。 真正养生的方法不是不吃晚餐,而是关注吃什么、吃多少。 二、美国研究:晚餐与寿命息息相关 2022年12月,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上的新研究发现,晚餐与寿命是息息相关的,晚餐摄入更多低质量碳水化合物, 会增加糖尿病死亡风险 。而晚餐摄入高质量碳水化合物, 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 该研究纳入27623例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2003-2014年)以及美国成人国家死亡指数的数据,评估每日总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差异对于死亡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 全天摄入更多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 的参与者, 全因死亡风险较低 ;全天摄入更多 低质量碳水化合物 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 晚餐 摄入更多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的参与者,其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都较低。在晚餐时,如果将低碳水化合物替换成高质量碳水化合物, 可以将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5%和19%。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食物是高质量碳水,哪些食物是低质量碳水?答案如下——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 全谷物(糙米饭、燕麦、荞麦面等)、薯类、新鲜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质; 低质量碳水化合物: 糖类、精制谷物(精米、白面、白面包等)等,容易引起胰岛素反应,让血糖快速升高。 三、晚餐吃什么、怎么吃,详细解答 健康的晚餐要包含哪些食物?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分成3点来看。 1、吃什么? ①多吃 燕麦、红豆、红薯 等全谷物和杂豆薯类; ②多吃 菠菜、油菜和番茄 等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 ③多吃 豆腐、腐竹和豆腐干 等豆制品; ④多吃 瘦牛肉、清蒸鱼和白灼虾 等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 ⑤少吃 白米饭、白面条和白馒头 等精制谷物; ⑥少吃 面包、蛋糕和可乐 等添加糖的食品; ⑦少吃 五花肉、肥肉和培根 等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 2、吃多少? 晚餐吃七八分饱即可,此时感觉胃部还没有涨起来,还没有负担感,但食欲已经有所下降了,只是习惯性地想再吃一点。如果此时把食物拿走,也不会觉得遗憾,而且晚上睡觉前也不会饿。 3、注意啥? ①晚餐时间 晚餐尽量安排在睡觉前3小时以上,例如11点睡觉,晚餐最好是在8点前,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避免影响睡眠。 ②进食顺序 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建议先喝汤,再吃菜,接着吃肉,最后再吃碳水主食。 附: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 《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是针对老年人的饮食指南,核心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食物种类要 丰富多样 ,合理搭配,多吃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食物; 每餐都要有蔬菜,尤其是菠菜、油菜和紫甘蓝等 深色叶菜 ,还要多吃 不同种类的水果 ,蔬菜和水果不能互相替代; 每天摄入120-150克动物性食物,包括40-50克鱼类,40-50克畜禽肉和40-50克蛋类,建议 各种肉类换着吃 ; 每天喝300-400ml牛奶,或者含等量蛋白质的奶制品,每天吃15克大豆或同水平的大豆类制品;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鼓励老年人进食,减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 总的来说,中老年人一定要重视晚餐,保证食物种类多样,营养均衡搭配,才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 [1]Hou W, Han T, Sun X, et al (2022)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hydrate intake (quantity, quality, and time eaten) and mortality (total, cardiovascular, and diabetes): Assessment of 2003–2014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participants. Diabetes Care 45:3024–3031. doi: 10.2337/dc22-0462 [2]《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营养学会, 2022年11月21日 [3]何为高质量碳水化合物?预防糖尿病,中国人该如何吃碳水?,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2021-09-0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