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过去,朴槿惠的入狱情景仍留存于公众的记忆:皮肤苍白,头发全都被放了下来,因为身上不能带东西,保持温婉和蔼形象的素色发卡被收进托盘……最后, 她穿着女囚统一的浅绿色外衣, 面对镜头,神色平静到近乎悲悯。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交接流程,像揭示宿命:曾经出身青瓦台的女孩,在父母被接连刺杀后走向不归路。 她一生跌宕,总在最高和最低两个极端间来回,与政治融为一体。 朴槿惠的入狱,在外界看来分两个时期:一是入狱前,韩国民众义愤填膺,其它各国舆论真假掺杂;二是入狱后,应了"韩国总统是世界高危职业"的"青瓦台魔咒"。 有人说,从落魄总统换囚衣的一刻起,已预示她即使出狱也多半选择沉默,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她接过了宿命, 从再接受教育那刻起,她顺应了大韩民国的铁律,这是韩国式的命运。 青瓦台魔咒 韩国总统这个位置历来凶险万分 ,在朴槿惠于2013年正式上台当政前,虽然共有十任,但其中有七任出事:三任被判刑、一任被赶下台、一任自杀,一任流亡,还有一任则是朴槿惠的亲生父亲 朴正熙 ,是被枪杀。 也因此,韩国总统被称为最高危职业。 但这并不能代表朴槿惠是无辜的。 在朴槿惠出事前,她曾被称为青瓦台的女儿,是大韩民族之魂的传承者,被寄予厚望,她是朴正熙的女儿,是能在父母被双双刺杀后卧薪尝胆18年、未忘国家与人民,有勇气和能力卷土重来的执政人。 她的上台,是被加持过父亲的荣耀光环的。 与二战之后的许多国家或地区一样, 朝鲜半岛 是于1945年脱离战败国日本的殖民统治,正式转为独立半岛,到了1948年8至9月间,南朝鲜和北朝鲜按照三八线划分为两个国家,也即韩国和朝鲜。 和许多刚分家时爱争执的近邻国一样,韩国与朝鲜从1948年开始时不时就要干几回小仗,到后来干大了,就是1950年的朝鲜战争。 当时有美国给韩国帮忙,有中国(苏联配合)向朝鲜援军,战争好几年后才得以停止,等到停了以后,韩国就把美国当大哥了。 要吃喝大哥的,就要受大哥的管制呵斥,到了后来,美国大哥不仅在韩国有驻军,有军事方面的指挥权,还有各种时不时的经济制裁和对内政的指手画脚,总之, 从此美国政府对韩国政府具有了边呵护边恐吓的性质。 如果说曾经的日本是韩国土地上完全的他族统治者,那么后来的美国就是韩国的半个他族统 治者,只不过方法特别柔和。 这致使朴正熙执政前和执政后,多位总统都觉得自己有办法和美国抗一抗,在每次进退之间为韩国多争取回一点自主权益,所以,他们的位置就变成了高危。 从朴正熙到朴槿惠,这对父女的执政时间即使隔着34年,都没能改变韩国要面对的此种尴尬状况。 朴槿惠曾想继承父亲的遗志,只不过她不同于朴正熙,朴正熙在伪满时期,曾经是侵略中国的一名日籍士兵,他不喜欢共产主义,朴槿惠却在上台后改变策略,一度亲中,获得过中国人民对她的十分好感。 朴正熙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会有囹圄之灾,更不会想到自己会继妻子之后又遭枪杀,朴槿惠的母亲、曾经的韩国第一夫人是被误杀,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朴正熙当初过于独断专行却又屡创奇迹的政治手段。 朴正熙当上总统的方式与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 类似,都是利用手中兵权造反成功后上台,然后清洗政敌,独揽朝政,沿用"乱世需用重典"的手段快速恢复国力以发展民生。 在他执政期间,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实现飞跃,从落后朝鲜3倍到赶超朝鲜1倍还多,创下了韩国人一直到朴槿惠选举时仍深刻怀念的辉煌政绩,史称"汉江奇迹" 。 但是,妻子陆英修 先行一步,替他付出了快速改革的代价。 陆英修走后,朴正熙不愿再娶,将眼光放到了女儿身上。 就在朴槿惠上高中时,朴正熙曾问过朴槿惠的志向,当时她答:"我想成为主力人才奉献国家",朴正熙有意培养女儿的政治才能,让她进入领事会议等政治领域参与各类事务交涉,位置等同"代理第一夫人"。 这是朴槿惠培养政治才能的开始,她立志将来报效国家,只是一段时间后她注意到:父亲朴正熙虽不续娶,但私生活变得糜烂。 朴槿惠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总统一样会有不该有的弱点。 反对派正在指责朴正熙的执政杀死大韩民国的民主主义,朴槿惠日益担心那些喜欢执行暗杀计划的本国或他国死士:这些人背景交错复杂,行动的契机往往只需要一个挑拨。 朴正熙出事之前,朴槿惠意识到悲剧可能再次发生,只是朴正熙一直严密防范之外,更有狂妄的自信,他想不到青瓦台的血案埋伏在每一杯酒里,他意外死于情报部长枪下。 这时,连朴槿惠和她的亲信也开始相信,青瓦台不仅是权力集中地,也是一个魔咒,进入青瓦台的执政者,都是有悲剧意识的勇者。 所幸,在朴槿惠搬离青瓦台的时候,亲信里有叫崔太敏 的,要携家带口跟着朴槿惠。 崔太敏曾经自称被"第一夫人"陆英修在梦中托付重任,命他们一家特别关照和扶持朴槿惠。 朴槿惠本来就对崔家提供的政治情感之外的宝贵亲情有依赖,失去双亲之后,更是倍感仓惶:那些落井下石的都是父亲曾经的旧部,与反对派一起,丑化父亲生前的政绩,将她刺得遍体鳞伤,还好崔太敏之女崔顺实 与她形影不离,能够常伴左右。 因此对朴槿惠个人来说,比起于45岁以后重返政坛、通过大选登上总统之位施展抱负的岁月,崔家在首尔新堂洞那避乱的18年里给予她的精神方面的支援要鲜明深刻得多。 朴槿惠后来的上台,一方面是因为父亲曾经的政改光环,使韩国民众寄期望于"虎门女将",另一方面是她本人的竞选能力。 在40多次前期政选中,朴槿惠一是能够充分利用女性的善察与敏锐,反应睿智果断,处事柔和亲切,较为人性化地处理了从前反对父亲的那些声音,获得大量选票。 二令韩国民众真正感动的,是朴槿惠发自肺腑说的话:"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我把自己嫁给了我的祖国"。 这时,站在她背后的确实唯有崔顺实。 作为一个当年害怕青瓦台诅咒的公主,朴槿惠想为父亲申冤,立志要实现个人政治抱负,再一次选择走进青瓦台。 只不过,诅咒未必有,人性却难测,朴槿惠不会预料到她以后的从政路竟会断送在对崔顺实的过度信任上。 是在多年以后被审判进拘留所的时候,她才明白这个弱点。 当然,这弱点也只是个弱点,青瓦台的魔咒更似命运,它存在于无形中,使众多韩国领导人无法脱逃,作为弱国的统领,朴槿惠上台不久后就知道,她要顺应的天意太多。 萨德之变 不管怎样,朴槿惠当时的上台,总的来说对朝鲜、中国、日本等都是个好消息。 一方面是朴槿惠本人的亲和力与其施政方针的针对性与前任总统李明博 大不同,她注重国民幸福度,也注重与各国的和平关系;另一方面,朴槿惠在施政之初总体较为开明,任用人才不拘一格。 这意味着韩国整体能够较稳定向前发展,发展需要共荣,所以对近邻国来说,在和平的基础上有利推进下一步经济计划。 当然,要剔除美国的影响在外。 朴槿惠曾考虑过尽量消减美国影响,与中国、朝鲜以及日本做好相关交流。 李明博执政期间,美、日、韩三国间的关系相较密切,韩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盟友中与中国文化关系最为亲密的国家,在面向东北亚的中、俄、朝时,一举一动尤其敏感。 朴槿惠也不能例外,她需要看着美国的脸色做事,但她有自己的尺度。 对朝鲜,朴槿惠个人来说本应该是反感的,因为她的母亲是被朝鲜杀手所杀,父亲生前则一直有朝鲜杀手在预谋刺杀。 但朴槿惠在02年就获得朝鲜主席金正日 的邀请,大方答应出访朝鲜,这在韩朝历史上史无前例。 朴槿惠曾这样回应:"面对痛苦,我想最好的方式是应该超越它。正是因为我经历过那样的仇恨与痛苦,所以更希望解开南北朝鲜的(对立)关系。" 她对朝鲜的态度是原有震慑立场不变,但有机会可以合作,不挑事,不怕事,进可以攻,讲和平可以提供合作。 事实上这时的朝鲜人均GDP落后于韩国近1千倍,它更多是地缘政治上的威胁,而非主线合作的必要对象。 对中国,朴槿惠一改李明博时期的"冷战"态度,她亲近中国,升任总统当年就在访问日本之前先行出访中国,这令国际舆论关系专家大为惊讶,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明显的友好行为。 自二战以后,朴槿惠可以说是主动推进韩中关系的第一人,她称之为"心信之旅",即推心置腹地聊天和寻求进一步合作。 朴槿惠一度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她沉着、冷静、思虑严谨,在回答国策类问题时反应迅速又不失幽默,偶尔还会毫不掩饰讲到自己的身世以及访问的感想。 2014年可以说是近50年中中韩关系最好的一年。 这年7月,国家领导人选择韩国作为首个单独出访国家,与韩领导人朴槿惠洽谈两国后续的合作发展。 此时的朴槿惠,做到了既改善对朝关系,又发展和充实了中韩的关系。 对日本,朴槿惠一开始是坚持督促日方正视韩日两国历史的,日本在二战中同样对韩国犯下累累罪行,韩国的态度原本是有底线不退让,但由于美国与日本一向对二战历史敏感问题持暧昧态度,朴槿惠对日本方面更多是"坚持原则,如果有改动可以商量"。 不得不说,朴槿惠对近邻三国维持和平、共商发展的外交方针一开始时是取得一定成效的,但在她的本位上,强化与美国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作为夹在中美两条大鱼中间的虾米,朴槿惠很快不得不作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即辅助美国推进对东北亚朝、中、俄三国的战略计划。 这个计划的内容,是韩国将日本作为一半的战友,让其在背后作垒,向外展露对朝鲜的实弹威胁。 它就是2016年美韩军方联合宣布的、伤害韩国与中、俄关系的"萨德部署计划" ,这是一次韩国本土半主动加半被动的军事部署变动。 由此,朴槿惠在国外的声誉再加上本国的支持率都大为降低。 萨德在韩国基地的部署,使美国面向中、俄的战略威胁又近了一步,名义上是针对朝鲜,实际上国际上都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韩国与中国的关系也由此次韩方的决定跌入冰点。 对于中、俄两国来说,自2013年朝鲜因发生"导弹危机"放出战略威胁论后,美国已将日本海作为第一站部署军事雷达,后相关实验失败后,又妄顾警告,向朝、中、俄方位推进300千米左右,将韩国作为他们的反导第二站。 这是一种挑衅。 这一举动,就相当于在中、俄两国的围墙外竖起一个精准的探照仪器,它能监控中国东北、东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导弹发射等军事战略行动。 题外话:虽然就当下来说,我国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 已经完全不是萨德系统能控制,但态度和实力是两回事,问题的本质是全方位维护我国的主权。 为萨德等外交筹谋故,朴槿惠更做了一件令国民"大跌眼镜"的事:在2015年底,她答应日本政府以10亿日元买断"韩慰安妇历史",从课本等地方删去这段民族回忆。 但这本身不应属于被买断范畴,国家是为民众服务的机器,何况对于一个有尊严和气节的民族,这一接受行为已经等同于接受民族侮辱。 国民有女性受集体受辱,本就是在民族不再强大,土地被迫陷落时才出现的症状。 韩国民众非常愤怒。 "为我们共同的祖母亲族、为民族之母呐喊"的游行口号一度近距离威胁着朴槿惠的总统之位,后来再加上"为我们的孩子讨回公道"的标语也大批量见于韩国各个网站。 后者发端于2014年"世越号数百学生沉船事件" ,这些反对和声讨一起掀发对朴槿惠政府的抵制高潮。 如同秋后算账,朴槿惠从2013年开始执政,到2014年开始的种种政治失误如脓疮般被反对党和民众一个个戳破:"2014世越号"、"2015mers事件"、"三星物产并购事件"等,都暴露于公众面前。 朴槿惠的"她者时代"面临最大冲击,这些事,对她后来被弹劾和入狱来说,才是真正不可阻挡的天命难违。 对于民众来说,无论执政者是何性别,需要的是拿出能力来尊重韩国的命运,而不是反过来将韩国推入一条下坡路。 她的时代 朴槿惠于2016年10月被韩媒JTBC电视台揭发"亲信干政",国内一片失望之声, 用韩国人民的话说,"我们一度认为‘冰公主’不会陷入腐败及亲信干政的怪圈"。 本来即使总统有诸多瑕疵,但民众方面还存转圜之声,但是2016年秋天是韩总统重新大选之际,朴槿惠的对手党同时利用了这样的大好机会。 事件发端于多方,包括对方政党的推动,全球部分媒体的"妖魔化",头顶有势力压迫,脚底有财阀纷争……只是,朴槿惠的政治治理真的那么差吗? 女性领导人相比男性领导人,有较独特的亲和力,朴槿惠不止一次向公众说:"即便是我,也曾经数次走入绝境。" 还有著名的执政论:"东南亚不止出现一位女性领导,为什么韩国就不能?" 民选上台的朴槿惠,除去外交,内部做过数次改革:为除政弊,提拔普通人;增加部分企业福利使经济均衡发展;为提升全民幸福增加福利;推动韩文化全面出口等。 但是,木桶理论的根本决定于短板。 朴槿惠的坚硬处在于她经历太多痛苦挫折,曾于避居的18年中学会砥砺前行,但她的弱点也暴露在是个正常人,需要正常温暖。 这温暖越了界,崔顺实终成致她倒台入狱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使没有"亲信干政"案,也会因其它案子被弹劾。 说到底,她没能实现朴正熙式的复兴,只是奇迹般顺应了大部分前任的命运。 从2017年3月底穿上绿色囚衣、接受纪律教育开始,朴槿惠的入狱时长共计4年9个月,2021年底被特赦出狱。 许多人关心朴槿惠的近况,其实她在狱中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治疗"痼疾"等病症,二是写书。 朴槿惠在2021年底住院,到2022年1月6日,新书《不是对谁都会心生思念》 冲上新年销售榜第一,因不止本国读者购买,之后又在韩国主要的"Yes24"线上书店成为周榜的销冠。 3月下旬,粉丝为迎接朴槿惠出院,将医院走廊用花环包围起来,写上鼓励的标语。 朴槿惠在祭拜父母在"韩国国立显忠院" 的墓碑后,发表了即兴演讲,演讲过程中,曾有不明听众用烧酒瓶向她砸去,只是被工作人员挡下,本人并未受伤。 此后,朴槿惠行事低调,自回到大邱达城郡的别墅居住后,几乎不再公开露面。 2022年,粉丝们在别墅的外头曾设置"应援信箱",将别墅外作为游玩打卡地,但朴槿惠本人前后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韩国现任总统尹锡悦 的就职典礼;另一次是衣着休闲、和律师等同在首尔的某家中餐厅里吃饭。 到2022年中秋时,官方执政党的某派别曾经派人造访朴槿惠的私宅,提了中秋礼"进行慰问",朴槿惠只是交待给警卫人员收礼,本人不出面。 到2023年2月2日,朴槿惠已满71岁,她在任时的前总理早前就宣称将为她庆生。 到了生日当天,朴槿惠的粉丝们(包括6个保守派)高举着旗帜和绿色气球,在朴槿惠的住宅外排队,为住宅内的她唱起了生日歌。 因为人群密集,当地政府为维持秩序,出动了100多名警察,警察们和各路聚集而来的人群一样,被允许食用路边小桌上摆放的水果等吃食。 她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是仍旧留有回音。 尾声 多年过去再谈朴槿惠,比起她2017年被提审时沸沸扬扬的舆论,如今观众的看法可能会更加客观。 但朴槿惠的政治人生以如此方式落幕,有一些戏剧化,又似乎应和了她一直归纳的"宿命感"。 只是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阅读创业伟人也好,吸取历史教训也罢,更多是想通过阅读过去,看向个人关心的未来,只有当事人仍在继续完成他们的人生,位置越特殊,则其所经历或质疑的,越无法全部展示于公众面前。 所以某种程度上,理解时代即理解命运,关于这点,才是阅读者与被阅读者最终会达成的默契。 参考文献: 《中国报业》"反思朴槿惠媒介形象演化中的新闻伦理失范",万牧昆撰稿,2018 -END- 作者:延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