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演化、行星的由来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旋转的、炽热的气团中(它们的运动规律,也许得在我们通过若干世纪的观察弄清了恒星的固有的运动以后才能揭示),由于收缩和冷却,发展出了以银河最外端的星环为界限的我们的宇宙岛的无数个太阳和太阳系。 拉普拉斯以一种至今还没有人超越的方式详细地证明了,一个太阳系如何从一个单独的气团中发展起来;以后的科学越来越会证实他的观点。 单个的天体愈小,便冷却得愈快。首先冷却的是卫星、小行星和流星,正如我们的月球早已死灰了一样。行星冷得较慢,而最慢的就是中心天体。 随着进一步的冷却相互转化的物理运动形式的相互作用,就出现的愈来愈多,直到最后达到这样一点,从这一点起,化学亲和力开始起作用。随着一部分气态物质由于温度下降先变成液态,然后又变成固态,随着这样造成的新条件,而不断地变化。 当行星有了一层硬壳而且在它的表面上有了积水的时候,行星固有的热就比中心天体发送它的热愈来愈减少。它的大气层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下的气象现象的活动场所,它的表面成为地质变化的活动场所,在这些地质变化中大气层的雨雪所起的淤积作用,比起从炽热流动的地心出来的慢慢减弱的作用就愈来愈占优势。 生命的起源、人类的产生 最后,如果温度降低到至少在相当大的一部分地面上不高过能使蛋白质生存的限度,那么在其他适当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下,有生命的原生质变形成了。这些先决条件是什么,我们今天还不知道,而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直到现在我们还根本不能确定蛋白质的化学式,我们还根本不知道化学上不同的蛋白体究竟有多少,而且只是在大约十年前才知道完全没有结构的蛋白质执行着生命的一切主要机能:消化、排泄、运动、收缩、对刺激的反应、繁殖。 也许经过了多少万年,才造成了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这种没有定型的蛋白质能够由于核和膜的形成而产生第一个细胞,但是随着这第一个细胞的产生,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形成的基础也就产生了:正如我们可以根据对古生物学的记录所做的全部类推来假定,最初发展出来的是无数种无细胞的和有细胞的原生生物,在这些原生生物中只有加拿大假原生物传到了现在;在这些原生生物中有一些逐次分化为最初的植物,另一些渐次分化为最初的动物。从最初的动物中,如果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钢、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这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从科技日报的微博视频获息,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了20多种氨基酸。这证明了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 2020年12月,"隼鸟2号"的回收舱从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