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水利传说人物探源作者:田彦欣 城固地名故事中包含很多关于水利的故事,如湑水河的传说、双井的传说、将军坟的传说,张良渠的传说等等。 双井村的传说是这样说的:相传在隋朝时期,因为战争隋朝大军在行军途中路过此地,驻扎休息。可不巧天大旱,军队找不到水源饮水。于是主帅下令派遣手下一个将士去山上引水下来,一是为了军队吃水,二来为给黎民百姓解决干旱问题。将士听令后,便只身一人手提铁枪上山寻找水源,最终在天台山上找到一处水源,便用长枪画石成渠,开山引流。将士沿着天台山一路画来,经过陈家山,最后到干沟河水流从地底下潜入砂石缓慢流动。将士回去复命,主帅问:"派你前去引水,你引的水是大是小啊?"将士回答:"我引的是长流细水"。主帅听闻勃然大怒:"此地稻畦千顷、烟火万家,你引细水长流,何以解渴抗旱?"盛怒之下便砍了将士的头,将士深感冤屈不平,恐难以超度,就化作孤魂,飘摇游离。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翁,给他指点迷津:"倘若你拿着你的头,去此处井边一洗,重新安上,便可复活"将士听后,立即去了井边,恰巧遇到一老妇人在此处淘菜,将士便打探到:"请求你帮我舀点井水,洗一下我手中的头?"老妇见状惊恐失色的跑掉了。将军无奈的感叹:"我的命好苦啊!"至此之后,这口井里的水便不再甘甜,而是变得又苦又涩。人们没有办法饮用,只好填了这口井,在旁边又新挖了一口井,由此这个地方就被叫做"双井"。这则故事把军官和将帅都作为正面描述对象,在城固的传说中不只是个例。 在《将军坟》的传说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很久以前,城固一带遭受旱灾,湑水断流,田园龟裂,庄稼枯萎。官民想尽办法取湫祈雨,月余仍无滴雨。城固驻军主帅也心急如焚,令樊将军率军助民抗旱。将军领命率军溯湑水河北上,一路劈顽石,破关隘,填深渊,引潭池,导水入河。功成,将军驰回复名。将军归而水未至,主帅责之,将军自刈于湑水边,水流至。主帅后悔万分,厚葬之,卒一人一捧土,筑成将军坟。这就是黄家村的樊哙墓。 还有一则关于湑水河的传说是这样说的:很早以前,湑水河流域还没有河,桔园镇一带是一片干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庄稼全靠老天下雨,如果久旱无雨,种的庄稼就连种子也收不回来,人称是干死青蛙、蛤蟆的地方。 这一年又久旱无雨,火一样的太阳天天高挂在头顶,地里的庄稼被太阳烤的一片枯黄,只消一把火就能燃起来,老百姓急的干瞪眼没办法。不少人携儿带女出外逃荒,村里有几个年龄大的老人,难舍家乡,不愿背井离乡,便凑了钱买了三牲祭品,天天跪地叩头求老天爷开恩普救众生。香烟飘上了凌霄宝殿,玉皇大帝得知了这一带民间久旱无雨,庄稼都干死了,但他又嫌此地贡品少,连敬他的庙宇都没修一座,所以任几个老人把头皮叩破,嗓子喊哑,就是不下令降雨。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的天将二郎神杨戬的兄弟四郎知道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老百姓的苦难很是同情,他悄悄的去找雨部雷神求情,雨部雷神不敢违反天规,四郎无奈,就决定亲自下凡为民找水。他驾着祥云来到人间,看了旱地灾情这么严重,就头顶盔甲手持铁枪,顺着坡地小路朝北走去,他一路走一路看,并竖起耳朵听哪里有滴水声;走呀走呀,走了好长时间,来到太白山前,这太白山是秦岭最高的山峰,山上一年四季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四郎心想,山上这么多的雪,不就是用不完的水源吗?他高兴的立马就对准山上的积雪吹起了仙气。山上的雪开始融化了,雪变成了水,但是这里没有河道,水无法流出,他想了想,就用手中的铁枪画地为河,又朝雪峰连扎三枪,扎出了三个流水的洞,接着将枪拖在身后向山下慢慢走去。说来也真神,他枪尖划到哪里,一条细流就流到哪里。他边走边划,走了九天九夜快出山口时,水流大了起来。流的比他划的还快,他为了让水流慢一点,就用枪绕了两个大弯,水就顺着他划出的弯向山口流去,山口就形成了水绕太极图样的流向。这条河细水长流终年不断,河水流进了干枯的田地,旱地变绿了,庄稼得救了,老百姓得救了,望天谢恩。天庭得知杨四郎偷下凡界,私开河流违反天规,推出南天门在斩仙台上把他斩了。杨四郎被斩后,向老百姓托了个梦,告知了河水的由来,百姓饮水思源,就齐心合力捐资在河边修了一座四郎庙,塑了杨四郎像,春秋祭祀,祖祖辈辈香火绵延不断。于是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太白山上扎三枪,湑水长流到汉江"。杨四郎开的河开始叫细水河,时间长了细和湑相混就叫湑水河了。 这些传说中的主要歌颂对象为什么都是将帅军官,为什么都是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形象呢?他的现实来源都是杨从仪。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县人。家境贫寒,(排行老四)自幼务农,中年时正值金兵入侵,国耻国难当头,投吴玠吴璘部下为卒,屡立战功。在《宋史》中载有他的事迹。绍兴元年(1131)三月,金兵两路来犯,包围凤翔,杨从仪率部突围而出,与金兵战于渭水以南,以"奇功转秉义郎,迁副将"。随即又在和尚原以北神岔沟大败金兵,以功迁为正将。十月,金兵10万来攻,杨从仪率部埋伏于神岔沟,配合正面宋军,截击溃败的金兵,俘斩千余人,以功迁统领兼凤翔路兵马都监。金兵恨从仪,遂将他的双亲囚于青溪寨,杨从仪向吴玠请战,要求救回父母。得许,率本部兵马大败金兵,救出父母回归。绍兴三年正月,金兵犯石板谷,他伏兵奇袭金军,追击十余里,以功升为右武大夫。二月,金兵出风州攻和尚原,他率部在柏村大破金兵,吴玠赞扬说:"此捷杨钤辖上力也"四年(1134)二月,金兀术率十万人马欲取大散关入四川,杨从仪守第二堡,一日三战,杀伤甚众。次日继续激战,连续五昼夜,打退金兵。此役后金兵不敢再轻易来攻。十一年(1141),南宋将和尚原与大散关让给金国,宋军后撤,杨从仪守卫仙人关(在今甘肃徽县东南),在此驻兵20年,金兵不敢来犯。三十二年(1162)二月,宋金和议破裂,金兵南犯,吴璘至凤翔督师,杨从仪奉命率部攻取了大散关,切断了金兵渭水以南的粮道,迫使宝鸡的金兵逃往凤翔,以功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乾道二年(1166),吴玠吴璘调防汉中,又任他为洋州知州。杨从仪任洋州知州时,看到"洋州八堰,久废不治",水田干涸,无法灌溉,不顾71岁高龄,于1163—1165年间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尤其对汉初形成的张良渠大加修浚。他按受益田地多寡,协调城固洋州两地,按三七摊工,克服种种阻力,"截湑水中流,磊石为堰",然后将原有的"七女池"裁弯取直,修成官渠,使官渠灌溉城固县丁家村、宝山等六个村的田地之后直达洋州,使洋州马畅等八个村的田地灌溉受益。开渠过程中,他克服重重困难,调解民间纠纷,终于使水渠竣工通水。他曾赋诗描述当时的情景:"拆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当知千载后,恩怨俱消磨。"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他胸怀博大、目光深邃,绝非常人可比。杨填堰及渠1165年告竣,灌溉城固及洋州田地25000亩,至今仍灌溉田地9373亩。 鹅儿堰位于城固县宝山镇宝山村村委会西边约1500米处杨填堰的灌溉渠上,传说杨丛仪修建杨填堰时,为了确保堰渠行水的安全和灌溉宝山坡南面的300亩土地而修建。因堰整体建筑平面略呈鹅状、故名。杨从仪墓(祠):杨从仪年高退役后归休于城固县安乐乡水北村(今原公镇宝山),死亦葬此。杨从仪墓当地人称"杨爷坟",陕西省人民政府及城固县人民政府均有立碑,而南宋乾道五年刻立的墓志铭石碑可惜已损毁无遗! 城固"四郎庙":位于城固县城邑南关、汉江河畔。杨从仪排行老四,故有"杨四""四郎"俗称。正史记载的多是杨从仪抗金战绩,而民间传说的是其统兵屯田汉中及知洋州期间兴修水利的故事。"四郎庙"有乾隆四十六年石碑一通,记载重修、献礼诸事,香火旺盛。将军石:位于小河镇小河村街边,传说杨从仪大军驻扎城固,为解人马困顿,将军北上秦岭主峰太白山(城固县北连宝鸡太白县)开河取水,三箭射出黑、白、黄三洞龙泉,以枪拨划河道引水出山。至小河镇的将军石处,将军搬来三块巨石、立石回望,就有了一石危悬、千古傲岸的奇观(将军石)。后湑水滚滚而下,千秋惠泽城固、洋县黎民百姓。 在勉县黄沙镇街西的前进村,有一座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杨四将军庙",大殿正中供奉着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杨从仪的大型塑像,提起这座庙宇和"平水明王",村民们都会给你讲出许多相关杨从仪的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 这样看来,不仅城固,汉中各县流传的有关于水利的地名和民间传说,不管是龙王庙里的"龙王",还是"平水明王",或是四郎庙里的"四郎爷",其人物原型都是宋朝的抗金名将、治水廉官杨从义。 作者简介 田彦欣,笔名田地,生于1956年,陕西城固原公镇人,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陕西省楹联学会理事,城固民协副主席,城固乡贤会副会长,市作协会员,市书协会员。1984年开始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00多篇约35万字。《城固赋》获"陕西百县赋"征文评比优秀奖;《汉中赋》入选"中华千城赋";《杨凌赋》在全国评比中获三等奖,載入《多彩杨凌》一书;《敦煌赋)被新华网选载,并被敦煌政府网、飞天网等网站转载。2013年出版散文集《岁月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