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者:一巴掌的甜(富书专栏作者) 前些日子,一个视频让人哭笑不得: 冰天雪地里,一个女宝宝光着上身,在溜达,她的妈妈在后面紧跟着。 只听妈妈问:"冷不冷,宝宝。"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冰凉的寒意。 但倔强的女宝宝回答;"不冷!" "孩子就要脱衣服,就不穿,那就让她出去冻一下,出去走了10分钟吧,回家来之后,她就抢着要穿衣服了。" 网友们也是很赞同这妈妈的做法: "这样光溜溜一次,长了教训一劳永逸了。" "低成本下的试错教育是最有效的。" 确实。 俗话说,人教人难,事教人易。 这话用在那些不听人劝,不撞南墙心不死的孩子身上,显然有奇效。 沈奕斐教授说: " 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 作为父母,永远要告诉孩子,哪里有坑,但不要一味地阻止他跳下去。 有些弯径, 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个故事叫《库兹亚》: 从前,有一对夫妻好不容易老来得子,他们给他取名库兹亚。 他们很爱护他,怕他摔了碰了,于是教他正确的走路方式: 上街时要看着脚下,当心别跌倒了;在镶木板上走路要看着脚下,因为容易滑倒; 走山路要看着脚下,因为说不定会从山顶摔到沟里去,摔了脊梁骨可就惨了...... 钟爱库兹亚的双亲年事已高,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乖巧的库兹亚一直谨记父母的教诲: 当他在镶木板走路、上山、下山;在春天的田野散步;在沙滩上闲逛时——他总是用心盯着自己的脚下。 他一生从未摔倒过,从未受过伤。 可是,这个谨小慎微的可怜虫,直到死前,也没见过蓝色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绚丽的朝霞和晚霞,甚至,人们的面孔...... "库兹亚"的寓意是完美,父母希望这孩子一生顺遂,没有差错。 他们的纠错行为,是从库兹亚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开始的,以至于他这一生甚至都没有犯错的机会。 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走弯路,人生怎么完整和丰富?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人生如戏,顺其自然最好,没有剧本的演出也许更精彩。 邻居家有个男孩,总喜欢往小区的水池边跑,妈妈总是嘱咐小心别掉进去,可孩子就是好奇里面有什么。 妈妈在确认了水池也就15-20厘米深,不危险后,就随他去了,但也在时刻查看孩子的动向。 终于有一次,男孩掉进去了,妈妈及时帮助他上来,给了孩子关心,也没多说什么。 但神奇的事发生了,从那以后,经过水池,男孩甚至都会主动提醒妈妈要小心。 男孩通过这一次试错,学会了思考,成长了不少。 而这对于他来说,是犯错成本最小的时候。 张爱玲讲:"有一条路是每个人非走不可的,那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所谓的弯路,不是歧途,其实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印证,人生路上没有条条直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的人生,他有好奇心或好胜心,未必听得进去,听了也不定照做。 走些弯路,会有些直路没有的经历与历练,也可能是收获。 总揪着孩子的"错"不放 是父母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知乎上有个话题: "总是喜欢放大孩子错误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其中@ 头文字F 这样回答: "我爸妈是很喜欢给我扣帽子那种,比如我随意丢东西,他们会说我没有条理性,数学学不好; 比如我这周没有跟我妈去姥姥家,就会说我不懂得体谅,没有孝心......" "我自己亲身体会的话,会负罪感很强,一点小事没做好都会放在心上郁结很久;会思维很极端;会容易自卑......" 还有一位知乎网友透露: 小时候自己不过是比较调皮,爱搞恶作剧,但每次妈妈只会骂自己"惹事精""扫把星"。 后来长大了,比较懂事,行为收敛,很少闯祸了。 "可在妈妈眼里,我还是那个让人不省心的捣蛋鬼,只要有人哭,就一定是我的错。" 正因为总被妈妈揪着这些"错误",被贴标签,被误解,他开始"破罐子破摔",真成了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天天惹是生非。 有些父母,就像一部只会纠错的机器,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 孩子们总被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始终处在负面情绪中。 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诸如自卑、孤独,被伤害自尊,磨灭自信等。 不仅如此,还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电视剧《星汉灿烂》中,女主角程少商的母亲萧元漪,是个典型的爱纠错型家长。 她认为女儿身上有许多"歪风邪气"——不通诗文、不爱读书、听墙角、使把戏,酷爱工匠技艺。 她觉得女儿缺乏教养,生怕将来会犯更大的错误,因而她想要好好的教育女儿。 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女儿纠错,惩罚女儿,手段一次比一次升级,最后上升到用军棍打女儿的程度。 母女二人本就缺乏感情基础,这下程少商更觉得母亲瞧不上自己,凡事都反对自己,再也不对母亲的关爱抱有希望,也不愿意再跟母亲沟通,只一味认罚。 过程中,萧元漪既没能收获女儿诚心诚意的悔过,更没能得到女儿对自己真心实意的爱戴。 她自认为对女儿的满腔关爱,却都化作了一次次尖锐的矛盾,反而把女儿越推越远。 母女间可谓相看两厌,关系紧张。 《智慧教养》中提到: " 错误的教养方式制造出错误的孩子,它们因此衍生出的影响,远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 智慧的父母,不会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 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只会让孩子越错越多,让亲子关系愈发紧张而已。 最好的父母, 是陪伴者,而不是纠错者 白岩松曾说: "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洁白无瑕,阳光灿烂,那不是成长。 成长应该是立体的,真实的,虽然不断犯错误,但只要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成长,就是要在不断地试错中完成的。 成长,就是大胆往前闯,但蓦然回首,身边总有亲爱的父母陪伴着。 所以,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做: 1、与其一味说教,不如说我爱你 《阿甘正传》的最后一段,阿甘送儿子上校车,临走时想嘱咐儿子几句,刚说了Don"t,后面没说完的话又立刻改成了I love you。 这对教育孩子很有启发意义。 好像父母天然都会传授经验,都会说教,但每个孩子人生的路还不是一样的崎岖坎坷。 如果是这样,又何必在温馨的时光里,让那些莫须有的事情扫了彼此的兴。 况且孩子很少会按父母说得那样去成长,他该经历的,上天一样都不会少给。 若是精彩叫作经历,若是糟糕叫作经验。 不如把脱口而出的各种不要,像阿甘一样变成一句我爱你。 爱他,就用尽全力,无所顾忌。 2、多给孩子尝试,而不是总想着代替 看到一个视频: 小女孩尝试倒果汁,第一次,没有手感,一下子倒出来一大堆。 此时妈妈没有出手帮忙。 女孩自己调试了杯子的位置,再次尝试,还是倒出来了。 一下子满桌子都是,妈妈还是没有反应。 女孩也没哭,只是尴尬地笑了笑。 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倒进去了。 成功的那一刹那,她兴奋地"耶"了一声。 有句话说得好:经验的一半是错误。 不得不说,女孩的妈妈是睿智的,且给孩子的容错空间大。 教育就是要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而不是事无巨细的代替。 3、不当灭火型父母,让孩子养成自我纠正的习惯 灭火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孩子的错像火苗,父母老盯着,哪有火往哪灭。 事实上,这样不仅父母越管越累,孩子的错也只会越来越多。 不如让孩子有"三感": ▪让孩子有自主感 比如,你可以说: "你的房间你自己做主,自己收拾。我听你的,如果需要帮忙,就跟妈妈说。" ▪让孩子有胜任感 比如,你可以说: "你看,我不催你,你反倒自己主动写作业,自己按时起床了。" ▪让孩子有价值感 比如,你可以说: "妈妈看你在看书,觉得自己也该多读书,所以这个月我要像你一样至少读一本书。" 孩子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会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让他一直错下去。 不要成天对着孩子指指点点,少说多做多陪伴,是更好的选择。 有人说: 这世界大概只有数学定理和物理定律可以坚定地告知别人,其他都是告诫者的傲慢与自卑。 深以为然。 我想,所谓最好的经验,是父母自己活得好好的,当孩子坚实的陪伴者。 让他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有勇气和底气,敢冒险、不气馁,失败了回家有床桌上有饭。 作者简介:一巴掌的甜,富书专栏作者,愿对这芜杂的生活保持一份有温度的记录,育儿育己路漫漫,执笔码字向彼岸,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