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反而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留下来,其中尤以宗族文化为甚。现今我们在福建几乎每个村落里都能发现一些宗祠,这些宗祠规模有大有小、有新有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位于闽西南的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村的一座郑氏宗祠。 赤水村的郑氏宗祠裕远堂,距今已近700年历史,其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壮观,在龙岩地区是属于比较少见的古祠堂之一。裕远堂俗称"牛肚厝",位于龙门镇赤水村中部,背靠尖笔山,面临赤水溪,坐东北向西南,有如放大的太师椅形,长102米、宽75米,占地10.5亩,主体建筑面积872平方米。裕远堂有元、明两朝分别修建的大门、池塘,另外还有大元乙丑年闰正月庚午日立的"石敢当",左刻"招财大吉"、右刻"进宝大利 大元乙丑年闰正月庚午日置立"字样,以此为历史保留下来的古碑记。 赤水裕远堂郑氏始祖郑癸轻,号西源,生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卒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寿96岁,葬赤水,为郑大一郎后裔。癸轻公见此地山川秀美,适宜居住,乃在此地兴建土木,于元泰定二年闰正月建成新厝,命名为裕远堂。到了明万历四十四年,郑氏族人在本厝轴线上建坐西向东门楼,天启元年又在门楼外挖半月塘。六百多年来,整座建筑的基石、墙壁、梁、柱、檩等基本没变,虽有过修缮,但也只是以添瓦补漏为主,所以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元代古建风貌。 赤水乃郑氏福地,自始迁祖癸轻公入住后,人丁兴旺,可谓枝繁叶茂,今赤水村总人丁达2200多人。而从赤水外迁族人也众多,有据可查:长房郑治之子第三世郑细弟迁龙门枫朗勘头坪;第四世郑佛受迁适中莒舟上郑(梨树坪)开基;第十世郑以惠、郑以志、郑以进三兄弟于明万历年间迁至浙江平阳县南湖乡。赤水郑氏分支众多,从始祖自建第一座"裕远堂"宗祠开始,传至第七世之后,人文蔚起,宗支繁茂;第六世祖郑乐耕建"聚福堂"宗祠;第八世祖郑紫波建"笃祜堂"宗祠;第八世祖郑紫畴建"绍德堂"宗祠;第九世祖郑雪梅建"贻庆堂"宗祠;第九世祖郑海平建"崇德堂"宗祠。 据赤水郑氏族谱记载,始祖癸轻公响应明太祖招军防倭,洪武八年(1375年),始调惠州卫所,任左营六品千总。明代军户例:"父亡子继、兄终弟及、世代相袭"。后裔继承祖业。郑细弟、郑文受、郑尾仔、郑本贵、郑钦汶、郑以坚、郑奇槟。官职世袭,为六品千总。这8人中,细弟、文受是堂兄弟,故称"七代八员抗倭卫国",经历11位皇帝计275年,伴随整个明代王朝,可谓抗倭世家,郑家之忠勇足为世人称道。 除了保家卫国戍边之外,赤水郑氏文风蔚然,明清时期更是人才辈出,胜不枚举。到了近代的郑丰稔,为清末拔贡,早年参加同盟会,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进步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诗人、地方志专家。历任龙岩县教育会会长、咨议局候补议员、江西高等审判厅推事。1912年当选为本省临时议会议员,次年被选为参议会副议长。他起草《讨袁氏檄》,痛斥袁世凯复辟和窃国罪状,通电全国,声援护国运动。1924年任全国参政院参事,后离京回闽行代议长职。1939年起,他先后应泰宁、崇安、华安、龙岩、漳平、永泰、云霄、南靖等8县修志局的邀请出任8县志总纂,历尽10年呕心沥血,全部编成。徐世昌、蒋鼎文先后赠匾各1块。 建国后,赤水郑氏的郑雪山,永攀科学高峰,成为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系统劳动模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荣立航空部级个人一等功等殊荣,为赤水郑氏再添新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