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位老人来到了山西太原阎锡山 故居参观,正当他打算进入屋内时,一旁的售票员将其拦了下来。 "同志,进去参观要买票。" 老人听罢感叹不已,因为他正是阎锡山之子阎志惠 ,他没想到回自己家都要买票。 此时,距离阎志惠离开大陆已经四十多年了,山西被解放时阎志惠就跟着父亲阎锡山去了台湾,之后又前往了国外发展。 阎锡山是著名的"山西王" ,在民国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晚年在台湾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他曾经执掌山西近40年,山西解放后他的故居就被国家接管 ,变成了历史文物。 阎志惠和父亲阎锡山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离开大陆多年的阎志惠为何会在晚年回到故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那段历史的真相。 多年后重回大陆,叹故居物是人非 1960年,阎锡山在台湾去世,曾经叱咤风云的"山西王"最终客死异乡,终究还是没有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 当时阎志惠还在美国,在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多年来与父亲不和的他也希望能够赶回来见父亲最后一面。 可是阎志惠连买机票的钱都凑不齐。 无奈之下,阎志惠只能够将回国之事暂时搁置,并找到四哥阎志敏 请求他代为守孝。 不过阎志惠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根,在阎锡山去世30年之后,阎志惠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1992年,阎志惠时隔40年再次回到山西老家,来到了昔日的阎家大院,他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 阎志惠的眼前浮现出了昔日的画面,兄弟几人在院内玩耍,院内的一木一草他都了然于心。 此时,他的内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于是便打算大步向院内走去,然而就在进门的时候,一个人却将他拦了下来。 原来,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国家的历史文物,一般入内参观是需要购买门票的。 然而,售票员并不知道身后这座大院是眼前这位老人曾经的故居。 "同志,进去参观要先买票。" 听闻此言,阎志惠顿时愣在了原地,他没想到自己和当年的溥仪 一样,回自己的家也要买门票。 在身边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售票员这才得知了阎志惠的身份,最终同意了让他免费参观阎家大院。 阎志惠这次回到山西,不仅完成了父亲阎锡山的遗愿,还看到了国家现在的繁荣。山西在我党的带领下发展的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看到家乡的现状,阎志惠感到十分的欣慰,此行可以说是收获良多。 阎锡山虽然站在了我党的对立面,但是阎志惠更多的却是关心山西人民的利益,在他看来,只有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人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之后阎志惠回到了美国生活,直到2011年3月在美国病逝,纵观阎志惠的一生,阎锡山这个名字深深的影响着他 。 阎志惠和父亲之间有过太多的故事,他曾经因为父亲的辉煌过着富足的生活,也曾经因为与父亲的矛盾生活拮据。这对父子之间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阎锡山指定接班人,远赴美国生活拮据 晚年未能回到山西老家落叶归根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所幸他的儿子帮他完成了这个遗愿。 在阎锡山的五个儿子当中,阎志惠是他最为喜爱的一个,而他对于儿子的教育方式也颇为独特。 由于,很多年轻人外出读书后就会被共产主义所影响,因此阎锡山从不让自己的儿子出去读书,一直在家里上学。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他才让儿子走出山西去北平读大学。然而,在阎锡山的五个儿子当中,有三个都不成大器。 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离世,三儿子阎志宽 从小愚钝而且贪图女色,从不听从管教,早早的就被阎锡山放弃了。 他将希望寄托在四儿子和五儿子身上,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四儿子阎志敏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美国。 阎志敏无心政治,阎志惠自然就进入了阎锡山的视线当中。 阎志惠不仅读过军校还上过大学,文武兼修之余做事十分细心,因此深得阎锡山的喜爱,只是还没来得及交接权力,阎锡山就败逃到了台湾。 1927年出生的阎志惠,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就跟随父亲前往了台湾,当时阎锡山还想着要将事业交给阎志惠。 可是,当时的阎锡山早已经不是昔日的"山西王"了,并且,阎志惠对政治也没有太大的兴趣,比起争权夺利他更想进入商界 。 于是,阎志惠在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便打算前往日本发展,在临行前阎锡山还试图挽留他。 "儿子,你从小就生活在我身边,一直都没吃过什么苦,如今却要到外面去打拼,这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啊!" 在阎锡山看来,自己的儿子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从小就没有碰过钉子,独自到外面发展必然会困难重重。 然而,阎志惠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留在台湾,毅然决然的前往了日本,最开始他在父亲的资助下发展的还不错,最后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可是,阎志惠在日本遇到了哥哥的遗孀赵秀金 ,两人很快就产生了感情,甚至还在日本偷偷结婚,并生下了一对子女。 当时阎锡山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阎志惠回到台湾探亲时他才发现,气的他大发雷霆。 阎锡山是一个封建传统的人,在他看来,儿子娶了寡嫂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 ,此事传出去会让他很丢脸,于是,父子二人便因此产生了矛盾。 阎志惠见父亲不理解自己,当即便带着家人前往了美国,而阎锡山则直接停止了对他的所有资助。 他本就是靠着父亲的帮助才得以在国外立足,如今没有了经济来源,富家少爷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日子过的可谓是十分艰苦。 无奈之下,阎志惠只能够放下身段出外工作,他曾经去过酒吧、卖过保险,甚至去做过卡车司机。 虽然一家人在美国也算过的比较幸福,但是阎志惠一直都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因此,在阎锡山去世之时,阎志惠甚至没有钱回台湾尽孝。 虽然父子之间有矛盾,但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却是十分深沉的,而没能为父亲尽孝也成了阎志惠最大的遗憾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华侨的身旁,当时国家开始重视海外华侨的力量,希望能够让华侨回国参与建设。 于是,当时的山西政府就将邀请阎锡山后人回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阎志惠自然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阎志惠的四哥阎志敏和堂弟阎锡圻 夫妇先后回国扫墓探亲,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阎志惠内心也深受触动。 1992年,阎志惠终于回到了家乡山西,圆了父亲落叶归根的遗愿。 从山西王接班人到美国的卡车司机,阎志惠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他的选择和父亲脱不开关系。 如果当初阎锡山没有败逃台湾,或许也不会落得一个客死异乡的下场,阎志惠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路。 当初阎锡山为何选择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呢?他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山西王败退台湾 孤独中客死他乡 1949年3月25日,太原西门外红沟机场来了几辆汽车,周围的军官严阵以待,用军礼迎接着车上的一位老人,此人正是山西王阎锡山。 当时太原解放在即,阎锡山只得带上自己的东西仓皇逃走。 不久之后阎锡山来到了南京,他拜见了当时的代总统李宗仁 ,希望对方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些帮助。 而李宗仁则没有心思听阎锡山抱怨,只是冷冷的说了一句:"暂时别回去了,在这里休息几天吧。" 阎锡山自知他手中无兵,实力也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自然得不到李宗仁等人的重视。 事实上李宗仁也十分焦虑,他正忙着思考北平和谈的条件。此时,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蓄势待发,南京城正摇摇欲坠。 阎锡山眼看在南京得不到重视,于是就亲自来到了溪口拜见了下野的蒋介石 。然而,对方的态度比李宗仁好不到哪去。 面对这位昔日与自己博弈多年的老对手,蒋介石也知道阎锡山现在的窘况,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太原的情况便不予过问了。 阎锡山虽然一身戎装,但是在面对蒋介石时也只能够俯身低头,他希望蒋介石能够重新出山支援太原。 而蒋介石清楚的知道他们大势已去,两人最终只得相视苦笑,无奈的接受了国民政府即将覆灭的事实。 阎锡山回到南京之后,立刻就与太原的亲信进行联系,要求他们再坚持一段时间,自己很快就会找到支援。 然而,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顽抗都是徒劳。1949年4月24日,太原宣告解放。 昔日的山西土皇帝如同丧家之犬,跟随败退的国民政府东躲西藏,在得知了四川刘文辉 起义之后,阎锡山不得不登上飞机逃往台湾。 其实早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际,阎锡山的老部下傅作义 就曾联系过他,劝他率领晋军和平起义,而阎锡山则拒绝了他。 "我已经嫁过五个人,现在不想再嫁了。" 阎锡山是著名的"不倒翁",先后曾倒戈过多个势力,此番拒绝也是希望最后给自己留下一个好名声。 起初,阎锡山在台湾还担任了一些要职,但随着蒋介石的复出,他很快就被弃用了。 1950年8月,阎锡山移居到了"菁山草庐",从此不问世事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此地在日据时期是一个未完工的农场,交通极其不便,远离闹市。 当时,阎锡山的儿子都出外发展了,独留他一个人在菁山里面过着孤寂的生活 ,其用意在于向蒋介石表达自己已经没有贪恋权利的想法。 但蒋介石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阎锡山多次表示想要出国都被蒋介石拒绝了,此后他便心灰意冷,开始闭门写书。 他虽然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却一直都不甘于现状,他曾召集旧部一同讨论时事,将各种言论整理成书。 此外,他还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对曾经的国民党元老、记者,发表自己对蒋家政权的不满。 最终,阎锡山的种种行为引起了蒋介石的反感 ,他让人转告阎锡山说话做事都小心点,因此,阎锡山开始专心写书,不再对外发言。 1960年,阎锡山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最后因病毒引发的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去世,终年78岁。 阎锡山的失势和没落,让他的儿子也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阎志惠甚至只能够在美国做卡车司机。 他没有选择站在人民的一方,相比后来回国的李宗仁,其结局可谓是天差地别。阎志惠心怀祖国,晚年回到国内也受到了欢迎,这才得以完成父亲的遗愿。 阎志惠虽然不再是大少爷,但是看到山西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心中也十分欣慰。 即便是年轻时,阎志惠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进入政界,反而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