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给予退休工作者晚年生活保障的制度,其发展水平不仅是社会文明层次的集中体现,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退休制度就已经诞生,且一直为后世沿袭,特别是在官僚制度建立后,变得更加完善。 退休制度的对象一般为古代的官员,古人将退休称为致仕,意思是辞去官位。致仕之后的待遇与曾经的功绩、官位和受皇帝恩宠程度有着重要关系。 与现在不同,古代一直有 "七十而致仕" 的传统,到70岁以后才被强制退休。 不同的历史朝代,官员的退休待遇各有不同,其中待遇最好的莫过于宋朝,堪称历代之最。 一、高薪养廉政策下,退休金优厚的大宋 与其它朝代相比,汉朝规定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方可享受原来三分之一的在职工资。 唐朝杜佑的《通典》记载: "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 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才能享受一半俸禄。 至于明清两朝,官员在职工资低就不说了,退休金也没有保障。 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宋代退休官员的退休金最为优厚。 对此宋人也十分自得,宋朝文人曾敏行撰写的《独醒杂志》一书中就提到: "唐人致仕非有敕不给俸,今致仕者例给其半,与旧制异矣。" 宋代与其他朝代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打破了品级的限制。 徐松辑的《宋会要辑稿》中提到: "(官员)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赃罪,给半;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 不管高级官员还是低级官员,只要不犯罪,正常退休,就会发放一半俸禄。 宋朝官员退休金优厚的前提,是官员们在职时的俸禄,而宋朝的俸禄在历朝历代也是优厚的。 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在宋朝开国之初,他上奏指出 "俸禄鲜薄,未可责以廉" 。 意思是官员工资太低,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并且他给出了 "省官而益俸" 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裁减无能员,给剩下的官员每月增加俸禄,减少官员的贪污可能,以此确保官员廉洁。 他的 "益俸养廉" 思想,后来成为北宋统治集团的基本国策之一。 这使得宋朝以后的每一代皇帝,都大幅增加官员俸禄。 《元丰改制后至北宋末文武寄禄官请受表》中, 一品官的俸禄差别最大,最高达400贯(一贯千文),最低有90贯; 二品官的俸禄为60贯; 三品、四品、五品官员的俸禄在45贯到55贯之间; 五品以下官员的俸禄均在35贯以下,最低至4贯。 由此可见,官品越高,俸禄的差别越大。 俸禄除了给钱外,还有各种生活物资, 例如宰相、枢密使的月俸钱300贯,衣赐春、冬服各绫20匹、绢30匹、棉100两,禄粟月100石,随身侍从衣粮70人,薪1200束,岁给炭夏季月100秤、冬季月200秤,盐7石,并月给纸、马料钱等。 而五品官员以下的地方州县官员,大县县令每月20贯,小县县令每月12贯,禄粟月5至3石。 五品以下的官员,即占较大数量的中下级官员俸禄,与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相比,俸禄较低,但也不太差。 此外,宋代官员本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称之为 "添给" 。 基本补贴有添支钱、职钱、职田等,如果外出公干,那么就有公使钱、驿券等。 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雇佣人也都有补贴,比如元随傔人衣粮、傔人餐钱、茶酒厨料、茶汤钱、食料钱、折食钱、厨食钱、薪蒿盐炭纸钱等等。 这些条条款款的补贴加起来,甚至比本身工资俸禄还要高。 丰厚的俸禄使得官员们退休后,哪怕只能领取一半,也不会太差。致仕官员稳定的经济来源,让他们保持着极高的退休生活质量。 没有了后顾之忧,退休后无事可干,他们全力投入到著书立说的事业当中,以至于致仕官员的著书种类丰富,数量可观,有力地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比如司马光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提前致仕,在这期间他通过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写成了《资治通鉴》这一传世经典。 宋朝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与致仕官员优厚的俸禄待遇密不可分。 二、退休政策的变化,高薪养廉政策的实行 北宋初期,国家刚从五代十国的战火中建立,民生艰难,经济凋敝。 这时期国家财政并没有足够的积累,而且宋初退休制度继承唐朝,退休金甚至都没有。 在叶梦得《石林燕语》对此就有记载: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国初因循唐制至真宗乃始诏致仕官特给一半料钱。" 但也有例外,如果官员特别被皇帝关照的话,就会发放退休金。 宋太宗为避免官员 "纳禄归田" 后有 "奉养之阙" ,曾颁布《致仕官给半俸诏》,规定: "应曾任文武职事官恩许致仕者……并给半俸,以他物充。" 由他确立致仕半俸的标准,但这只是针对"恩许致仕",普通官员依旧没有退休金。 当然,没有退休金并不是不能生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耘。 而这种情况到了宋真宗时期才改变,退休金按照当官时的一半工资发放。 不过还是有限制的,根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 "国朝自章圣,始命致仕者给半俸,然非得旨者不与,遵唐制也。" 书中的 "章圣" 指的是宋真宗的皇后—— 章献皇后 ,因为宋真宗晚年身体虚弱等缘故,平时不能上朝,让章献皇后垂帘听政,主持朝政。 章献皇后以发放退休金的政策,来笼络人心,稳固朝堂。 可发放对象只是朝廷内退休的高级官员,普通中下层官员依旧不能享有退休金待遇。 宋朝优厚的退休待遇,开始于宋仁宗时期。 因为退休金制度,使得一部分 "未尝为显官者" 的官员,在退休后出现 "贫不能自给" 的局面。 这对于实行仁政的士大夫群体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而且宋朝由于大规模开放科举,官员队伍急剧扩大,加上推行 "恩荫" 制度,大量尸位素餐的官二代滥竽充数,导致官僚体系繁杂,行政效率低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 司马池 (司马光之父)给仁宗上奏: 建议文武官员年满七十岁以后,自己主动向朝廷申请退休,朝廷才会按照他在职的工资全额发放退休金,并允许他们的后代免试做官。 如果不主动,那就 "特令致仕,更不与子官及全俸" ,强制退休,不仅不给退休金,儿子也不能做官。 宋朝就这样通过提高退休金待遇,让官员主动提前退休,既能解决官员退休后生活困难问题,也能整顿吏治,精简机构,缓解冗官问题。 此项建议被宋仁宗批准,宋朝的 "全俸" 退休制度自此官员全面普及开来。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全俸" 的退休 制度只在仁宗等朝实行,到了以后的皇帝,还是实行半俸制。 南宋时期,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就多次提到退休生活,依靠儿子"能力穑,不请半俸",可见南宋时期,退休官员的俸禄还是半俸制。 终宋一朝,退休官员的退休金待遇,虽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变化,而且还有半俸、全俸的区别。但总的来说,相比于其它朝代来说,算是丰厚有余了。三、两极分化的退休待遇,危害国家的毒瘤 在优厚的俸禄和退休金保障之下,宋朝官员们的气节和官场风气与其它朝代相比,是不差的。 宋人谢维新指出: "国朝之待臣甚厚,养吏甚优,此士大夫自一命以上,皆乐于为用,盖以有养其身而固其心也。" 官员们没有后顾之忧,故能以身报国,因而名臣辈出,出现 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虞允文 等大臣。 然而, 大批在职官员和退休干部都在等着支付高薪,这无疑给宋朝财政政带来了巨大负担。 而这些负担最终又会被转嫁到人民头上。 在和平时代朝廷还能勉强支撑,但当时局变化时,不免有些难以为继。 北宋晚期,在宋徽宗的统治下,奸邪当道、法纪败坏,加上对辽对金的战争,致使物价飞涨。 此刻再大量支出官俸,直接导致国家财政赤字,成为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时任淮南转运使的张根就曾对此抨击过,《宋史》: "在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 意思是说,他掌管淮南20个州,每年上缴中央的财税有3亿文钱,而这么多税却只够一部分高级大臣养老而已,可见退休金的负担有多重。 而对于那些底层官员来说,退休金又只能勉强支撑生活,普通官员"其禄已常苦不足,一日归老,则妻子不免冻馁"。 宋朝的退休制度,到北宋后期已经成为国家的毒瘤,退休金呈现两极分化,反过来对朝堂造成巨大危害。结语 跟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官员的待遇非常丰厚,但过犹不及,一味的高薪养廉,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宋朝的退休制度,就是鲜活的例子。 参考文献: 《独醒杂志》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