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选谁是明末运气最好的人,那无疑是李自成。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惨遭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联手痛揍,仅率十八骑逃入陕西商洛山中。 曾经统帅千军万马,如今却变成了游击队长,这种落差显然是让人崩溃且绝望的。 不过,李自成的运气很好。 同年九月,多尔衮带着八旗军入塞。明廷迫不得已,将追剿义军的部队调往京师救火。 心腹之地一旦空虚,起义军便可趁机翻江倒海。 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 李自成趁势杀出商洛山,在中原竖起"均田免赋"旗号,一时间又招揽了十几万之众。 面对一团糟的中原形势,崇祯将希望寄托在了孙传庭身上。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经过多年发展,李自成的部队渐渐正规化,早已不是曾经的流寇武装。 而官军则因为各种原因,精锐尽丧,孙传庭手上只剩下不入流的部队。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取得决定性胜利。 直到此时崇祯才意识到,原来家贼要比八旗军更有威胁。然而为时晚矣。 次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继而挥师北进。 此时的明王朝,再也无法压制李自成的崛起之势。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受够了十七年两线作战之苦的崇祯于煤山上吊自尽。明王朝就此灭亡。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话放在李自成身上,很贴切。 不过,李自成的这个后福是短暂的。 此时的大顺政权,虽然有开国之相,但却没有改朝换代的运势。 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可以说,底层和上层的矛盾是崇祯十五年之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但到了崇祯在位的最后几年,情况就似乎不是这样了。 崇祯十五年,辽东精锐明军除了吴三桂的两万多人外,其余尽没于松锦会战。 这时候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八旗兵的战力是独一档存在。明朝和中原各路义军势力要想不被清朝一锅烩,就必须要联合起来,建立"统一战线"。 然而,在这个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抉择时刻,南明和李自成却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 崇祯死后,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护福王朱由崧继位,并祭出了愚蠢的联清灭顺政策。 李自成也缺乏大局观,竟然没有第一时间转换定位,笼络前朝官员和北方士绅阶级。 当时,李自成采纳智囊建议,向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派出了节度使、防御使,试图建立统治秩序,让大顺进化为又一个大明。 但李自成做的这些工作,只是流于表面。 在中央,李自成只留用了一小批官员。让大部分人直接靠边站了。 即便是留用和需要笼络的官员,大顺军上下对他们也不够尊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吴三桂的态度。 地方上,李自成对前明地方官员的政策是一律不要,只选用明朝时期未曾出仕的举人。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继续执行"均田免赋",打压士绅的政策。 这一手操作,以私人感情而言,李自成还算有良心。没有因为自己吃上肉了,就忘本。 但以天下大势而言,这就只能用不合时宜评价了。 要知道,古代的地方衙门,只有知县、县丞等少数人才有资格吃皇粮。 乡下的统治秩序,朝廷需要依靠士绅维持。 不夸张的说,地方士绅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其实要高于基层官员。 李自成建国称帝后,不团结这些人,导致地方士绅对大顺政权抱有仇视心理。大顺的统治根基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 受《甲申三百年祭》影响,以往总结大顺政权失败的原因,常常归结于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后,迅速腐化堕落,失去民心。 但考诸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不够腐化。 借用明史专家顾诚先生的观点: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它腐化了,失去了底层民众的支持;恰恰相反,李自成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没有彻底背叛群众,没有与明朝统治阶级合作,引起广大缙绅的强烈不满,导致当时的中原各阶层人士未能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前朝统治集团不支持大顺,李自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清朝。 那他有实力对抗吗?显然是没有的。 松锦会战后,清朝可动员的兵力约15万。 其中,八旗满洲约6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2万人左右;汉军八旗近3万人。 外藩蒙古(如科尔沁部)约3万余人; 另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四部人马,合计1万人左右。 一眼看去,清军的兵力并不多。 然而这个兵力相较于李自成,实际上是有优势的。 因为清军的15万人,都是实打实的精锐。 而李自成的军队,虽然规模很大,但精兵却不多。 崇祯十七年的大顺军,大体为三部分: 一是李自成从商洛山带出来的老兵,约万余人。 这些人不仅是李自成的死忠粉,军事素质也相当过硬,有较好的组织纪律性,战斗力强悍。 二是李自成杀出商洛山后,在中原各地征召的贫苦老百姓。 这些兵大多是穷苦出身,数量也较为庞大,是李自成建国称帝的根基。 但由于李自成一直处在流动作战状态,对新招募的义军缺乏系统整训。 因而,这些农民兵的军事素质和忠诚度存在参差不齐问题。 有一些人对李自成忠心耿耿,大多则是风使舵的乌合之众。 第三是李自成进攻北京期间,一路上陆续招降的明朝降兵。合计三十万之众。 明军的战斗力,尤其是边军的战斗力,向来是不低的。 士兵们其实都很能打,关键看军饷能不能足额发到位。 崇祯自缢前,朝廷没钱,各地明军纷纷向大顺军投降。 当李自成收编了明军后,他也面临了崇祯曾经的困惑。 这些朝廷官军,一旦发不出军饷。他们就会兵变,甚至是反叛。 总体来看。虽然李自成有几十万军队,但能征善战的精兵不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吴三桂打跑了李自成派去接收山海关的唐通,宣布与大顺政权不共戴天。 在争取吴三桂这件事上,李自成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一方面,他始终认为明朝官员人人皆 有原罪,吴三桂也不例外。这让吴三桂很不爽。 在吴三桂看来,自己手握数万人马,同时还占据战略要地。按理应该是大顺主动派人来求自己,结果却变成了热脸贴冷屁股。 另一方面,吴三桂隐约也能看出,李自成貌似打不过多尔衮。 吴三桂可不想先投降李自成,受一次辱。等到李自成被多尔衮打败了,再投降清朝,又受一次羞辱。 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得知吴三桂拒绝归顺,李自成亲率六万精兵攻打山海关。 四月十九日,大顺军与吴三桂交战,吴军败得一塌糊涂。 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率部连夜赶往山海关。 清军抵达后,多尔衮故意按兵不动,试图待价而沽。 四月二十一日,在大顺军的持续进攻下,吴三桂陷入绝望,只好派人出关谈判,答应了多尔衮提出的所有归顺条件。 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部剃发降清。 同一天,清军悄悄入关,并趁着李自成与吴三桂厮杀之机,偷袭大顺军。 清军的这波攻势相当凌厉,顺军大将刘宗敏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李自成见情况不妙,立即下令鸣金收兵。 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收拢败兵,感觉反扑山海关无望,只得下令撤退。 山海关大战失利后,李自成回到北京。 一开始,李自成还想在北京与八旗军拼一下,便下令整备北京防御工事。 但没过多久,他就收到消息,顺军士兵在城内洗劫街市。 李自成让官府弹压,效果并不好。 见固守已无可能,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于紫禁城举行登基仪式,然后颁布了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大顺军全部撤出北京。 四月三十日,顺军全部退出北京。 根据清朝史料《爝火录》记载,大顺军撤退前, 李自成下令烧毁了紫禁城的部分宫殿。 这则史料是否有杜撰成分,目前还有待考证。 七月,李自成抵达西安,开始筹划防御事宜。 在大顺军回撤期间,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三条建议: 一,打出旗号,杀李自成,为崇祯报仇。 二,严整军纪,禁止八旗军劫掠老百姓。 三,笼络明朝军阀和士绅。有本事的人,均可封王封侯,子子孙孙,永世茅土。 这三招很厉害,不仅让南明的一帮庸人误以为清朝是朋友。更是让李自成损失惨重。 比如当时的大同,李自成留了一万顺军精锐驻扎。听说清朝发布高额悬赏后,原明朝大同总兵姜瓖立马反水,指挥明军干掉了一万大顺军。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一些士绅和明军前脚还溜须拍马,极力讨好李自成派来的大顺官员。但当听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挥起屠刀大肆屠杀。 李自成手上的可战之兵本来就不多,被明军和士绅们这么一通屠杀,他与多尔衮就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了。 十月十九日,见李自成的威胁大不如前。多尔衮下令南征令,任命 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会同 孔有德、 耿仲明等部南下,攻打南明; 同时,又任命 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会同 吴三桂、 尚可喜等部,攻打李自成。 两路清军出动后,约两万大顺军在山西 垣曲发动攻势,连克河南济源、 孟县。 多尔衮闻讯,立即修改计划,命令多铎调转方向,会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先解决李自成。 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潼关。刘宗敏率军出击,潼关战役爆发。 这一天的战斗,战况激烈,但刘宗敏未能击败多铎 。 休息几天后,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再战,也未能击败多铎。 得知两战皆败,李自成决定亲自出马,将西安的所有兵力调往潼关。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初六,李自成与多铎在潼关城下大战,依旧没能取胜。 正月初九,清军的大杀器,红衣大炮运到。 面对红衣大炮的轰击,李自成指挥顺军"凿重壕,立坚壁",一面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同时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搞偷袭。 但忙活了几天,战争形势仍旧没有改善。 如果说,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剿击败,有清军偷袭,运气不佳的成分。 那这场潼关之战,顺军上下输的是心服口服。 就在李自成全力与多铎激战时,阿济格率军突破了大顺军的陕北防线。 前面说了,大顺军主力被李自成全部调往潼关一线,西安是一座空城。 如果不及时撤退,顺军留在西安的物资,以及大顺政权的文武官员,很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 于是在得知陕北方向的军报后,李自成立即下令撤退。 正月十二日,清军再次攻打潼关,驻守潼关的顺军将领马世尧率所部七千人投降。 潼关失守,关中肯定也待不下去了。 可若是放弃关中,又该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开会。 在会上,多数人的建议是经蓝田、商洛,向襄阳方向转移。然后东征南京,在江南再开辟新根据地。 既然多数人都主张东下,那就这么办吧。 正月十三日晚上,李自成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13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 不久,阿济格也抵达西安。 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再次调整部署:阿济格负责追击李自成;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追剿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尾随追击李自成。一路清剿驻守兰州、陕北的大顺军。也就是未能与李自成一起撤退的大顺军。 由于阿济格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退路。所以顺军也就因此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军队和官员。 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十万顺军。 李自成这一路,磕磕绊绊抵达襄阳后,与驻守当地的七万顺军会和。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放弃荆襄四府,全员东下。 如果不放弃荆襄,他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能为自己提供钱粮兵马。 并且襄阳的七万驻军也不少,足可以与阿济格周旋一阵子。这无疑能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不带上荆襄驻军,李自成觉得自己拿下南京的把握不太大。 因为南明的江北四镇和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合计大约十几万可战之兵。(号称百万) 李自成从关中带来的十三万人,除去文职和军队家属,能用之兵也就七八万。 用几万人对付十几万,李自成没把握。 思来想去,他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四府,集中全力对南明发动猛攻。 李自成做出决定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 大家的反对理由很简单,一旦放弃荆襄四府,大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 并且,如果攻击江南不利,清军又从北面截断退路。到那时候,进不能进,退无可退,大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很显然,顺军众将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无论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先决条件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 没有荆州作为屏障,长江下游根本无力固守。 李自成可以东征,阿济格拿下襄阳后,难道就不能东征了吗? 所以说,李自成决定放弃荆襄,无疑是昏了头的想法。充分展现了他缺乏身为开国之君该有视野和境界。 大家强烈反对,但李自成一意孤行。最终顺军一枪未放,主动放弃了经营两年时间的根据地。 三月底,李自成率军攻取武昌。 在此之前,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先走一步,以清君侧为由,带着七十万军队和随军家眷杀向南京。 左良玉临行之前,下令焚烧武昌城。 这导致李自成占领武昌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二十万顺军,放弃大后方,结果只夺下一座无粮的废墟城市。这无疑严重挫伤了士气。 此时,李自成又面临了二选一: 到底是继续东征南京,还是南下经略湖南。 四月,就在李自成还在犹豫时,阿济格率军杀至武昌。 相比于当初明朝围剿李自成,阿济格相当有效率。 李自成刚刚放弃襄阳,清军就杀到了襄阳。 李自成刚刚拿下武昌,清军就追到了武昌。 清军在追击过程中,穷追猛打,一点喘息之机也不留给李自成。 并且在追击期间,阿济格还很重视招降纳叛。 李自成离开关中后,阿济格招降了镇守在延绥、宁夏、甘肃、固原等地的六万明军。 李自成放弃荆襄后,阿济格又陆续招降了当地数万明军和大顺军。 吸纳了这些武装力量,阿济格实力大增,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荡平李自成了。 面对突然杀至的数万清军,李自成命令刘宗敏、田见秀领兵应战。 但顺军此时士气低迷,无心作战,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 看到形势不妙,李自成随即做出决定,放弃武昌,沿江东下。 阿济格见状,指挥清军急追,在九江附近水域追上大顺军。 一通激战过后,顺军损失惨重。不仅刘宗敏,宋献策等一众高层被俘,就连李自成为东征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也被清军缴获。 船只没了,大顺军东下南京的计划自然也泡了汤。 不得已下,李自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计划穿过江西北部山区,转入湖南,与李过的西路军会合。 实事求是的说,李自成如果能摆脱追击,与李过会合,他其实还是有可能在大西南站稳脚跟,打出一片新天地的。 但人算不如天算。 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 自打起事以来,李自成多次遭遇危险,靠着霸王色运气,多次死里逃生。 正因如此,他也养成了喜欢冒险的性格。每每遇到难处时,就会孤注一掷豪赌。 但这一次,老天爷没有再眷顾他。 李自成死后,顺军余部分为两支继续抗清,分别由 郝摇旗、刘体纯和 李过、 高一功率领。 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两支顺军先后在 湖南、 湖北与明湖广总督 何腾蛟、 湖北巡抚 堵胤锡接上联系,接受 南明节制,联明抗清。 可是,大顺军的主心骨是李自成。没有李自成的领导,大顺军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远不如大西军。 顺治八年(1651年),刘体纯、郝摇旗、 李来亨等人率领的大顺军余部转移到川东地区,与当地抗清武装相结合,组成了著名的" 夔东十三家"。 康熙三年(1664年),在清军的重兵围堵下,坚守了十多年的夔东十三家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