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女英豪放牛娃成长记
在《夏庄街道志》 的"大事记" 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42年冬,中共地下党员王进山、萧克以行医为名,在水峪一带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20多人组建起抗日民兵组织,杨秀英任队长,孙林世任副队长。"
秀英是一个很普通很传统的名字,也是过去女人常用的名字。杨秀英 这个名字和战争时期的民兵队长 联系在一起,你一定会感到很惊讶。但如果现在告诉你,这个民兵队长不但是个女的,还是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 时,你又会做何感想呢?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秀英出生在下水峪村 的一户贫苦家庭,父亲 叫杨作欣 ,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水峪是一个闭塞的山村,可耕种的土地本来就少,那个年代村民的日子都很艰难。为了养活这五个孩子,杨作欣向地主家借了债。因无法还债,走投无路的杨作欣上吊自尽,撇下了年幼的孩子和身单力薄的妻子,母子6人挣扎在死亡线上。杨秀英7岁就给地主家放牛,勉强混口饭吃,上学读书,对这个穷苦的孩子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杨秀英以后的人生轨迹。那是1942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杨秀英牵着牛,背着一捆柴草,顺着村东的山坡往下走。 这时有两个男人 从后面赶上来,看年龄都是30多岁 的样子,看打扮都是农民的装束 ,其中个儿高的腋下还挎一行医的木箱子 。
山路很窄,杨修英牵着牛躲在一旁给这两个陌生人让路,可这两个人也停了下来,背药箱的弯下腰和蔼地问:"小姑娘,山下可是水峪村吗?"
杨秀英见两人和善的样子,不像是坏人,便大声说:"水峪有好多村呢,不知道恁俩要去哪个村?"
这时,个儿矮的一边把杨秀英背上的柴草拿过来背在自己的身后,一边问:"蜜蜂村怎么走?"
"你们俩跟着俺走吧。"就这样,三个人一边走着,一边搭着话。
"今年多大了?"
"带虚岁16了。"
"念过书吗?"
"家里穷,念不起。"
"想念吗?"
"咋不想,做梦都想。"
"想念书就到蜜蜂村来找我俩,我俩白天给人看病,晚上教你认字。"
杨秀英在路上遇到的这两个人,高个儿叫王进山,另一个叫肖可(《夏庄志》上写作萧克),是中共的地下党员,两人的任务是以行医为名,深入崂山,宣传抗日,发动民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
第二天傍晚,杨秀英缠着母亲,要来几斤玉米和地瓜做学费,来到蜜蜂村,走进了王进山和肖可在孙森世家办的小夜校。 到这里上学的都是水峪穷人家的孩子,年龄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都有,有20多人。从此以后,杨秀英白天放牛,晚上识字。
在这里,她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党" 这三个字。王进山和肖可不仅教这些穷苦青少年识字,还给他们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的道理,宣传抗日救国。"共产党"这三个字,就像沉沉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辉映在杨秀英的脑海里,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她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只要是王进山和肖可布置的任务,她都毫不犹豫地答应,放哨、送信、给游击队员送饭,她都干过。
右一为杨秀英,中间为女儿杨华。据说杨华长得非常像母亲年轻时的模样
在王进山和肖可的努力下,1942年冬,一支20多人的水峪抗日民兵队成立了。杨秀英是民兵队里唯一的女队员,而且还是一个只有十六岁小姑娘,但她巾帼不让须眉,很有主见,胆识过人,很快就成为王进山和肖可的得力助手。一天,当王进山在排队集合的队员面前宣布任命杨秀英为民兵队长时,只见她腰里别着两颗手榴弹,一副英姿飒爽的样子,爽快地说:"俺干!"
1943年春的一天 ,得知鬼子要进山扫荡,王进山命令民兵配合游击队进行反扫荡的战斗。杨秀英带领队员在瓦房山坡和杨家南坡的山路上都埋上了地雷。 第二天上午九时许,从西边来了一支鬼子兵,他们沿着河边的山路,耀武扬威的出现在村口。前面是一股马队,后面相隔七八十米是一长溜的步兵。当鬼子走到瓦房村边时,山上的枪声突然响起,接着手榴弹就在敌群中开了花。狂妄的鬼子,被这突然的袭击打蒙了,赶紧往山坡下躲,哪知有民兵队埋下的"铁西瓜"在等着他们呢,随着"轰、轰"的爆炸声,鬼子被炸得人仰马翻,四处躲避。最后,丢下十几具尸体,逃窜而去。
这次战斗鼓舞了水峪人民的士气,也坚定了民兵队战斗的信心。此后,杨秀英他们又配合区中队参加了几次战斗,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吃了亏的鬼子是不甘心失败的,当他们得知水峪有八路后,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和血腥报复。1944年1月26日,正月初二,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一大队的日军突然包围了水峪的上蜜蜂村。凶残的鬼子冲进村子,野蛮杀戮,烧毁房屋330余间,为八路提供小夜校的房东孙森世 也被残忍杀害。鬼子还在黑涧北崖开枪打死了16岁的村民孙书田 ,43岁的下水峪村民王庆云 被刺死,其暴行令人发指。为躲避日军的报复,小夜校只能关闭,王进山和肖可被迫转移,民兵队分散隐蔽。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青岛党组织领导的武工大队进驻崂山,夏庄分区委的同志也走进村庄,号召动员民众团结起来,建立村庄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诉苦斗争,进行新解放区建设。杨秀英见到了进村的共产党干部赵英后,就像失散多日的孩子重见亲人,激动地哭了起来。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满腔热情地投身火热的斗争运动,在村民的拥护下,当上了水峪村的妇救会长,还被选举为副村长。
水峪村的妇女都被她动员起来,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支前工作。八路军、武工队到了村里,她组织妇女挨家挨户腾房子、找地板、收铺草,设法让子弟兵睡得好;部队住下后,她和妇女们就给战士们洗衣服、补袜子,做军鞋;伤员送进村,她动员妇女把家里的鸡蛋拿出来,做给伤员吃;她还把分区委带来的救济粮,亲手送到那些揭不开锅、断了炊的农户家里,让村民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
1946年春 ,人们还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正在红红火火地建设新家园时,蒋介石却撕毁停战协议,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驻青的国民党军队,也向共产党刚建立起来的崂山、夏庄等新解放区大举进犯,一些被群众斗争控诉过的汉奸、地主、恶霸,趁机组成"还乡团"、"暗杀团",向革命势力进行反扑,穷凶极恶地进行阶级报复。端午节这天深夜,暗杀团潜入刘家营村,残害了革命群众刘成风一家三口 ,连8个月的婴儿都没放过。青峪村妇救会会长王孙氏 ,在回娘家出殡的路上,被还乡团杀害,弃尸荒野。驻守在崂山的国民党青保总队,充当了进犯解放区的急先锋,他们突然偷袭了刚刚移驻到凉泉村的青岛武工大队二中队,我7名战士壮烈牺牲 。恐怖的阴云又一次笼罩在夏庄的上空。
为揭露国民党阳奉阴违,背信弃义,公然破坏"停战协定",故意挑起内战的罪恶行径,夏庄分区委在华阴村为7名烈士召开追悼大会。大会上,杨秀英勇敢地走上台去,伸手指着7位烈士的棺木,向着台下1万多名群众,用她淳朴的乡音说到:
"乡亲们,躺在棺材里的都是我们的亲人呀!他们为什么而死,又是谁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今天的实事,让我们比谁看得都清楚。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被赶跑了,老百姓盼望过上个和平日子了,可是,国民党蒋介石连个和平日子都不让咱们过啊。7名战士,是为咱老百姓能过上和平日子而死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更不能忘记国民党的仇恨......"
说到动情处,杨秀英的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她的话语感染了台下的群众,一时间,台上台下陷入寂静,只听得台下一片哭泣声。顷刻,有人带头喊起了口号,在场的人都挥舞着手臂,呼应声响彻云霄,化作了愤怒的波涛。
杨秀英的表现让混在人群里的暗杀团分子看在眼里,一个可怕的阴谋向她袭来。当天下午,杨秀英离开华阴,往水峪自己的家走去,快到家门时,天色已黑了下来。
杨秀英故居的胡同
突然,她隐约听到身后响起一阵混杂的脚步声。霎时,一种意外的警觉让她感到危险就在身后,她收住了刚要迈进家门的脚步,沿着胡同向村北山坳下跑去。她藏到山坳里一个寡妇嫂子的家里,大约到了半夜,街上又响起了狗吠声。嫂子打算到街上看看动静,刚走到街上就看到一些持枪的人正涌向杨秀英家的方向。嫂子赶紧回来,把情况告诉给杨秀英。杨秀英一听,立马起身,用低沉的声音说:"告诉俺娘、俺哥,俺找共产党去了,不要记挂俺。" 说完从后门溜出,顺着胡同钻进村外的山岭,顶着漆黑的夜幕,往区委所在地傅家埠赶去。
后来得知,敌人跟踪未果后,半夜又来到杨修英的家里,把全家搜了个遍,并对她哥哥进行了严刑拷打。哥哥杨居德的耳膜被打穿,落下终身残疾。
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形势,崂山区工委为了保存和保护革命力量,决定将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村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200多人紧急转移到大后方——胶东根据地。
晚年的杨秀英
从此,杨秀英离开了家人,离开了水峪这片养育她的土地,跟随共产党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开辟了更加广阔和绚丽的人生道路。她先是在海阳解放区的织布厂工作,后来又被党组织选入华东局,加入南下干部队伍,跟随解放军跨过长江,接管解放了的上海。她与南下干部团的战友朱康结为伴侣,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离休后回到家乡,居住在李村玉凤小区,2016年去世,享 年89岁。
关于杨秀英的档案资料不多,她的两个子女又都在外地,有些信息只能从她的侄子杨熙田 口中得知。据杨熙田说,杨秀英晚年生活极其俭朴 ,在晚辈面前也很少谈起过去自己的功劳 ,只记得小时候家里大门口挂了一个木质的"功属光荣" 牌子,大人们说是姑姑为革命立功的光荣牌 。至于杨秀英何年入党,离休前任何职务,档案中没有,侄子杨熙田也是言莫能详。
但,不管她后来身居何位,杨秀英,这位水峪走出的女英豪,是永远值得夏庄人骄傲和怀念的。
注:根据城阳区党史研究中心有关资料和下山色峪村民杨熙田口述整理编写。
杨熙田在杨秀英故居前留影 杨熙田,杨秀英的侄子,曾在铁道兵服役8年,老党员,下山色峪村老干部。
敬请关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