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死法多样多种,最好的是善终,这样或许是这辈子或是前辈子积德积福所致,如果被砍头分尸这样无疑是很残酷的,清朝著名的贪官和珅死法应该属于较为体面的那种白领赐死。 至少在残酷中国历史上看确实如此,而他临死前做出的安排,不由的称赞其颇有智慧。 巨贪和坤的风光人生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记录里,贪官污吏是写在字里行间绕不过去的一个类别,远了不说,明朝有明朝的大贪官,清朝也有清朝的大贪官,离我们最近的最有名的恐怕莫过于和珅和大人了。 关于和坤的记录,现代人用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和珅是满族正红旗,虽然在八旗里并不是最显贵的那二旗,但从根子上也算是又红又专的一类人。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数并不多,尤其是王朝刚开立的那几十年,满族人口数量在百万人左右。清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清代的科举考试可以用公平公正公开来形容,是寒门子弟进入社会上流的不二选择。 也确实通过科举考试造就了一大批能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但是科举考试并不只是唯一的官员进阶通道,和珅就是通过另一条道跑步进入官员行列的。和珅属于帝国勋贵后代,他也参加过正常的科举考试。 但没有考中,但这不影响其当官的美好愿望。当时乾隆皇帝身边需要一批侍卫官,并且皇帝身边的侍卫必须在满族贵族子弟里选拔,当时年轻的和珅是完美人选,就这样当年只有22岁的和珅一夜之间成为距离乾隆皇帝最近的一类人。 成为三等侍卫,这一年是1772年。随后和珅如开了挂般一路高升,如果走正常的科举制度,即使他中了举人,最初的官场经历恐怕也只可能从地方七品官开始,至于有没有可能进入中央,这只有天知道了。 1779年,和珅已经成为御前大臣一员,和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有个好命以外,更主要的还是情商很高,当然他的智商也不低,他年纪轻轻就通晓汉满蒙藏四种语言,并且与英国人打交道时还多少懂那么点英文,至少不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 和珅很快成为乾隆身边的红人,溜须拍马是他最为拿手的看家本领,这一点颇能吃得住乾隆,但凡是个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和珅自然早早就领悟其中真理。如果说光会拍马,这恐怕也太小看乾隆皇帝。 和坤同样是个很会办事的人,经他手所办之事,往往能令皇帝龙颜大悦,和珅的地位最高时官居正一品,为所有大臣中最高贵。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在任二十九年,利用手中巨大的权力,贪污了巨量的帝国财富。到底贪污了多少财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公认的应该在10亿两白银左右,这个财富量相当于当时大清国N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五十五年到六十年的财政收入的一半就进了和珅的腰包。那么如此巨大的贪污行为,难道身边的皇帝一点信息也得不到么,如果这样说乾隆皇帝岂不成了昏君?事实上,乾隆对于和珅的小动作是有所知觉的。 而高明之处在于,乾隆皇帝将和珅变成了帝国的一个金库,钱无非是换个地方放,放在和珅家里反而比放在国库更让乾隆放心。以乾隆对和珅的了解,和珅绝对是一个最适合的仓库保管员,最理想的会计。 但一个庞大帝国的财政,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出了问题,入不敷出是最直接的表现。嘉庆皇帝上台不久,就找机会赐死了和珅,和坤的死法还算比较文明,比较体面。从和珅家中果然搜出无数财富,嘉庆皇帝心花怒放了一下。 和珅的临终智慧 对于自己的结局,和珅早在乾隆晚年就已经有所预感,主要原因是和珅与将来那位嘉庆皇帝的关系并不友好,而事实上最终皇位继承人正是这位太子承继。和珅在出事之前,给自己的子女下了两道密令。 一是不设家谱,二是不设宗祠。这两道密令其实就是要求自己的子女将来保持低调,永远不要参与政事。和珅这样的满族大臣,他们与皇权的关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子女之间都有通婚的可能,这是当时满族贵族之间的传统。 和珅因为是先皇的亲信大臣,嘉庆对和珅的处罚主要是仅此而止,但这种贪污毕竟是有违法度,和珅的子女们也牢记了父亲的殷殷嘱托,和珅死后二百多年,他的子孙虽然过着非常低调的生活,但却也无人灾临头。 不得不说,和珅确实是一位有远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