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朱绍良,为何晚年不受重用?妄想投靠桂系,被老蒋押解赴台
1949年3野大军在结束宁沪杭大战之后,开始分兵南下,兵锋直指老蒋在东南的最后一个堡垒——福建。和士气旺盛的我军相比,此时在福建的国军可谓惶惶不可终日,当时国军在福建的驻军以从淮海败退下来的李延年和刘汝明部为主,总兵力为5个军13个师,合计6万余人。
而统领这些大军的正是老蒋嫡系爱将,时任福州绥靖公署主任的国军上将——朱绍良。
可耐人寻味的是,就在1949年8月,福建国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怪事,老蒋居然阵前直接撸掉朱绍良的指挥权以及福建省主席的职务,让汤恩伯取而代之,要知道临阵换帅可是兵家大忌。
为何老蒋要在我军进攻福建的重要节骨眼上,将熟悉福建军务,本身就是福建人的朱绍良换掉,启用汤恩伯守闽呢?
朱绍良将军西北王朱绍良
了解事情原委前,让我们先来了解朱绍良其人。
很多研究国民政府历史的学者,都喜欢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胡宗南,称为"西北王"。
但更早以及往前的一段时间内,西北王的称谓是属于朱绍良。
朱绍良,1891年出生在福州的一个官宦家庭之中,其父亲还在福建总督府任职。从小朱绍良就和自己的其他4个兄弟不同,活泼好动的朱绍良选择了进入福建陆军小读书,随后又升学到南京陆军中学就读。毕业之后的他加入到当时浩浩荡荡的遣日使中,作为留学生进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就读。当时振武学校是日本陆士(陆军士官学校)专门为大清留学生开设的分校。
校友中更有老蒋、钱大钧、何耀祖、张群等一众知名校友。
老蒋也是振武学校毕业生
而在毕业之后,应昔日同窗好友,一起在日本留学,一起加入同盟会的何应钦邀请,朱绍良选择加入了何老家所在的贵州军阀王文华部,成为一名黔军军官。在贵阳期间更是娶了贵阳当地的名媛华德芬,与何应钦迎娶王文湘一起成为当时贵阳将军佳人的美谈。
在黔军期间,朱绍良先后担任了王文华第1师的团长和师参谋长,可好景不长,王文华在上海被川系军阀派人暗杀。失去靠山的朱绍良不得已只能南下广州,投靠当时国父率领的革命军,在大元帅府上降职担任一名参谋。所幸在广州期间被当时广东省主席杨庶赏识,成为广东省政府顾问,可没高兴几天杨庶倒台,朱绍良又只能再次返回到上海继续投简历。
1926年北伐前夕,在上海蹉跎的3年朱绍良又一次被自己老友,此时已经是北伐军第1军军长的何应钦邀请,加入到北伐军,任铁军第四军,第十师参谋长。
1926年7月,朱绍良跟随第10师一起入湘作战,先后取得加汀泗桥、贺胜桥之役的胜利,并在其后的作战中一举攻克武昌,将吴佩孚的直系逐出了湖北。功勋卓著的朱绍良升任武汉行营处参谋长,不到一个月后,也就是1927年3月,又担任了北伐军第9军军长。
参加北伐的北伐军
心眼多的朱绍良深感老蒋与李宗仁等武汉政权终将会爆发矛盾,而自己将面临抉择,在多次询问老同学何应钦之后,朱绍良坚决站在了的老蒋这一阵营中,在老蒋发动"412"事变后,水涨船高的朱绍良取代了白崇禧成为北伐军参谋长。
但崛起太快的老蒋很快被李宗仁等人联合做局,致使其第一次下野。而在下野后的老蒋,暗指一大群黄埔学生聚众闹事,为表忠心,身为非黄埔系的朱绍良也加入到闹事队伍里面,并辞去了参谋长职务。
这一举动让其博得老蒋的好感,在老蒋再次上台后,朱绍良再次获得重用,在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担任第2军军长。
1930年,老蒋与冯玉祥等人为首的反蒋同盟爆发了中原大战,朱绍良担任陇海线战场左翼指挥(右翼为顾祝同 ),不过面对冯玉祥的老练的西北军,朱绍良所部在陇海线的发挥较差,战役打了几个月却丝毫没有进展,为此朱绍良还被老蒋一顿训斥。
中原大战中的参战炮兵
1931-1934年,朱绍良在老同学何应钦麾下,参加了第1-4次对我中央苏区的围剿作战,先后充当了湘赣边区剿匪司令,以及驻赣绥靖主任。不过朱绍良在这两个位置上都未能让老蒋满意。
原因无他,那就是他在作战中被我军在南丰、吉安等地连续暴打,对我军是屡战屡败。
从中原大战一直到对中央苏区的作战,可以说是朱绍良从参谋人员到军事主官的失败转型,作为一军主将的他,并非像其作为参谋时那般亮眼。
不过朱绍良此人身上有个优点,那就是相较于领兵作战,其更加全面和善于统筹,在治政、经济和管理等都要超过许多国军高级将领,这一点和老蒋的忠奴张群有点类似。
深知朱绍良不能再到一线军队任职的老蒋,便将其调派到西北,让其作为封疆大吏,管理这个民风彪悍之地。
短暂担任过新疆省主席的朱绍良
而从1935年调派到西北,一直到抗战结束后卸任,朱绍良整整当了10年的西北王。
10年的西北期间,朱绍良发挥自己参谋头筹的特点,为老蒋守住了内忧外患的西北。
都知道西北的马家军桀骜难驯,经常对中央官员的命令无动于衷,但朱绍良来了以后,对二马恩威并施,对宁马、青马都极力拉拢,并妙利用西北诸马之间的矛盾,防止其一方做大,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被拥护的地位,可以说朱绍良在西北的那些日子里,是二马最乖的时候。在这些西北大员中,朱绍良也是和二马关系最好的一位。
当时很多人都这么评价西北时期的朱绍良"朱在西北多年,发号施令,诸马均无掣肘,故其时即有人谓朱善骑马。"
西北马家军
除了二马之外,新疆的盛世才也是一个不确定因子,当年担任省主席的盛世才可是人人惧怕的屠夫。
可就是这样的盛世才,却对朱绍良是敬畏有加。
当年朱绍良担任第10师参谋长时,盛世才就是他手下的参谋,北伐结束后还是朱绍良举荐盛世才进入参谋本部任职,在闲暇时间朱绍良还担任过朱绍良女儿的家庭教师。
但因为性格原因,盛世才在国军总部升迁无望,只能远走西北,窘迫的他还是靠着朱绍良筹集的盘缠一路去往新疆。
有了这一层关系,朱绍良到了西北后,每逢去新疆,盛世才都会亲自接待,对老大哥嘘寒问暖,无论多忙,每逢晚餐时刻都会陪同朱绍良一起就餐,就连朱绍良所住寓所被褥都亲自检查关照。
即使在盛世才投靠苏联准备割据之时,也是朱绍良亲自出面兵进新疆、收抚盛世才,在西北10年间,朱绍良每次入新,均有难题发生,却均被朱绍良从容处理,均安然度过,可谓边疆大吏中之首功者。
盛世才戎装照
朱绍良除了能震慑地头蛇之外,在西北期间,担任第8战区司令长官的他,在对日的绥西战役中,重用杂牌出身的傅作义等人,及时调2马增援作战,让日军通过绥远进攻西北的意图落空,直接保卫了国军大后方的安全,也间接让陕甘宁边区变成相对安全区。
正是因为在西北10年的戍边功劳,在抗战结束后,老蒋对这位打仗不行,但内政厉害部下更委以重任。
1946年-1948年,朱绍良出任西南绥靖公署主任,与杭群等人一起经略老蒋的基本盘川渝等地。在这期间,朱绍良为了加强对西南的控制,也制造了多起迫害我军地下工作者的恐怖事件。双手也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
三大战役之后,胡宗南入川,朱绍良虽然资历更老,但在老蒋心中的地位自然比不上这位曾经的手下(朱绍良在西北担任第8战区长官时,胡宗南就是副司令),只能离开四川。
抗战期间的朱绍良
而这时恰逢老蒋为加强台湾与福建的防务,于是朱绍良便被任命为福州绥靖公署主任。
就当时的情势而言,福建绥靖公署主任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岗位,非亲信不能担任,这也从侧面说明,老蒋在当时对朱绍良是绝对信任的。
可到了1949年6月,老蒋突然宣布的汤恩伯取代朱绍良成为福建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到了8月中旬,汤恩伯直接在机场宣读老蒋手谕,撤掉朱绍福建省主席的职务,直接将其架上飞机,简直如同绑票一般。
那为何在我军进军福建后,老蒋要火速将朱绍良撸掉,换上汤恩伯呢?
朱绍良和众同僚合影晚节不保,被蒋抛弃
很多学者将汤恩伯取代朱绍良,看成更多是一种军事层面的考量。
在1949年6月,老蒋为了加强福建防御任命了汤恩伯为"东南前进指挥部"总指挥,这实际上也将福建的指挥权转交给汤恩伯。
如果单纯从军事指挥能力上来说,汤恩伯确实要强于朱绍良。
革命时期的朱绍良根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先后在冯玉祥和红军手上吃瘪,而即使是绥西作战更多也是傅作义和二马在前线指挥。身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但防区多数是在后方并没有和日军直接接触,作战经验少的可怜,再加上在西北期间,朱绍良更重治政而非作战。
而汤恩伯则不同,无论是在围剿红军还是抗战前期战绩都很出色,虽然有豫湘桂战役的耻辱名场面,但毕竟指挥能力确实在水准之上。而福建又是台湾的最后一道陆上防线,因此用精通军事的将领来担任主官,更符合当时的时局情势。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用汤恩伯代替朱绍良,似乎无可厚非。
国军在福建的驻军
但朱绍良失去老蒋信任,除了军事考量之外,完全是自己"作死"的结果。
为何这样说呢?
先来看看,当时各方对这老蒋突然委派汤恩伯接替朱绍良这件事的反应。
代总统李宗仁得知朱绍良被换后,立马向老蒋发难,而老蒋也一改往日的强势,含笑向其道歉"德邻弟,关于撤换福建省主席朱绍良一事,是我的错误,请你原谅。"
而李宗仁,看事已至此,只能无奈的说道"是已经过去,不必再去记忆吧!"
可李宗仁并未消气,其在回忆录上,对这件事依然耿耿于怀:"(蒋)命汤恩伯到福建挟持福建省主席朱绍良离闽,擅派汤氏代理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凡此皆属自毁诺言、目无政府的荒唐行为!"
李宗仁戎装照
而且为了阻止汤恩伯当福建省主席,李宗仁还找到了时任行政院长阎锡山,请求不要批准汤的职务,为此他和阎锡山说道:
"蒋先生今日在宪法之前只是一个平民,以一个平民随便撤换封疆大吏,成何体统?政府不应自毁法统,承认汤做主席。"
而阎锡山也打趣地回复道
"总统,你和蒋先生共事多年,难道还不知道蒋先生做事向来不顾法统?他如果看重法统,也不至有今天了。现在汤恩伯已做了福建省主席,我们反对也反对不了,说出去反而有损政府威信。"
从李宗仁在这件事的反应,以及阎锡山的回复上看,可以得知,李宗仁为不爽汤恩伯担任福建省主席,统领福建军政大权,而阎锡山觉得李宗仁反应过激,醉翁之意不在酒。
阎锡山和桂系关系一向不错,图为与白崇禧合影
可能很多人觉得,李宗仁看不上汤恩伯才这么生气,毕竟李宗仁也经常吐槽汤恩伯
"汤氏曾受过我指挥,我知之甚详。论品论才,汤氏任一师长已嫌过分,何能指挥方面大军?汤的为人,性情暴戾,矫揉造作,上行下效,所部军纪荡然。抗战期间,河南民谚曾有"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的话。"
事实上李宗仁不爽汤恩伯和老蒋下野之后还微操任命官员不假,但本身他早就知道自己就是代总统,肯定指挥不动老蒋嫡系,因此隐忍如他,压根不会为了老蒋集团内部的军事任命而大动肝火。
所以,李宗仁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的事情解释只有一个——朱绍良投靠了李宗仁,或者是政治上的盟友。
早在1949年老蒋下野,李宗仁重新组阁之后,朱绍良就开始变得暧昧起来。
虽然朱绍良早年被老蒋提拔起来,也一直作为封疆大吏,但归根结底他并非老蒋的黄埔系,并非要忠于"校长"这个人。算起来加入过同盟会的朱绍良资历并不比老蒋低多少,仗着自己是国民政府元老,对老蒋多少有点不屑。
在西北期间朱绍良就没少跟桂系勾搭,当初黄绍竑想策反盛世才易帜,朱绍良就对此不闻不问,默许其眉来眼去。
大选获胜的李宗仁
单看老蒋和朱绍良的关系,两人虽有提携之恩,但更像是合作关系。
在老蒋下野之后,朱绍良错误判断形势,自然要和新的话事人李宗仁打好关系。
在1949年上半年朱绍良就频繁和李宗仁沟通,特别是上海解放后,得知蒋家江山即将迟暮的他和李宗仁往来电报不断,大有要转投桂系的想法。
当时的朱绍良有多想加入李宗仁的阵营之中?
1949年7月22日,李宗仁访问福建,当时福建省主席朱绍良率大批文武官员和各民众团体代表在机场欢迎。为了欢迎李宗仁,朱绍良还发动全城各机关、学校、团体以及全城民众均伫立道左,欢迎情绪的热烈,前所未有。
可见当时的朱绍良确实有倾向于李宗仁之意。
解放战争期间的朱绍良
而朱绍良之所以冒着得罪老蒋的危险敢投奔李宗仁,主要还在于其福建省主席这个特殊底牌。
虽然汤恩伯接管了福建的6万残军,但朱绍良却早已联络福建的各界政要,暗地里鼓动福建地方官员提出"闽人治闽"的主张,并在福建各省政府之间来回奔走,为此他找到了担任过北洋海军提督及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萨镇冰(国军上将)和另一位曾任过国民党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的陈绍宽来站台。
这两位虽然已经退居幕后,但在福建的人脉还在,对福建各界仍有一定的话语权。
可千算万算,朱绍良到底还是小瞧了老蒋。
下野不假,可老蒋依然控制精锐的中央军,嫡系遍布军政两界,就连李宗仁都不敢明着跟老蒋打擂,实力低李几个级别的朱绍良更不足为惧,于是汤恩伯的一个手谕直接让朱绍良下台。
而作为朱绍良靠山的李宗仁,除了抗议却啥也做不了。
晚年朱绍良和妻子
因此,1949年朱绍良被老蒋强行"离职"更像是自己改换门庭,却被老蒋清理门户的,扫地出门,自作自受的结果。雨田君说
可即便是"选李弃蒋",赴台之后的朱绍良结局却让人着实有些意外。
按理说老蒋对于背叛他的人,肯定会严厉报复,比如陈仪。
但对于朱绍良,除了解除其指挥权之外,并未有过多处置,甚至还和白崇禧,老同学何应钦一起加入到"任战略顾问委员会 "里面担任战略顾问等闲职。在台北,当了个富家翁,晚年的朱绍良甚至还热衷于"老人福利协进会"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其1963年去世后,老蒋还象征性的追授其陆军一级上将的称号。
而之所以老蒋不处理朱绍良,一方面朱绍良晚年虽然转向李宗仁,但并没有做出实际性的叛逆之举,不过是一个投机分子罢了。另一方面,妥善安置朱绍良也是其安抚岛内人心,作秀的常规操作而已。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