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经济"成绩单"。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压力再上新台阶,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中国经济形势如何?面临哪些压力?"年终大考"之后,中国经济如何再发力?当天,中新社"国是论坛: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同步举行,多位专家从宏观、金融、外贸、消费等多维度深入解析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外贸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称,2022年中国外贸走出了"M"形轨迹,今年有望在二三季度增速迎来回升。 白明表示,从运行轨迹上看,2022年中国外贸走势是"M"形:年初增速较高,三四月份下滑,五六七月份反弹,此后逐级下探。纵向比较看,大多数年份中国外贸不同月度增速不会有太大差距,外贸时而增长时而回落的"M"形走势还不是特别多见。 "这表明中国外贸面临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有时候压力大一些,有时候压力小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见效明显一些,有时候支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白明说。 在白明看来,去年中国外贸整体虽然保持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如去年12月中国外贸增速只有0.6%,且按美元计12月进口、出口额同比均下降等。此外,如果进行横向对比,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谈及2023年中国外贸前景,白明认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外贸反弹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外贸回升可能在二季度、三季度。今后应着力夯实外贸产业基础,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消费市场将逐渐回稳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复工复产,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非常大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景气度回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消费形势来看,2022年全年商品零售额正增长0.5%,餐饮行业增速下降6.3%。从月度变化形势来看,也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时候。 "我认为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并且进入了上升的通道。"赵萍说,去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6.2%,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高的同时,线下一些业态特别是保障类业态增长态势稳定。 赵萍表示,由于消费市场基础稳定,从各个季度、各个月份走势来看,持续上升是未来的大势。 赵萍认为,全年消费大势应该是逐渐回稳,前景广阔。消费市场回升过程中,商业企业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内外贸融合、加强跨产业的融合,在服务对象上既要关注有更多创新意识"Z世代"消费者,同时也要注重老龄化社会带来新的消费机遇。 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说,金融对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的流动性、社融和贷款等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赵锡军表示,因为通胀压力不大,2022年全年货币供应增速较快,但企业融资需求并不充足,各项经济指标波动性较大。社融总体增速2022年6月份开始回落,此后的回落幅度较大。宏观和微观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较大分化,在各种政策性支持措施出台后,在微观层面落地、被市场主体吸收消化时存在阻碍和困难。 2022年度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支持力度。无论中长期信贷、基础设施信贷,还是科技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普惠和绿色贷款,政策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与此同时,中国央行结构性的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融资成本在去年一年持续下降,和西方国家截然相反。 展望2023年,赵锡军预计,包括消费零售在内的各项指标将总体走向平稳,波动性将比2022年降低很多。 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表示,应从三方面来科学地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第一,这是多重压力背景下实现了较好的增长。从全球经济比重来看,201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是16.33%,2020年是17.4%,2021年是17.7%,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当的比重。从另一个参照指标中美GDP对比来看,2019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6.6%,2020年是70.5%,到2021年77%,2022年与上年数据相差无几。 第二,这是三大需求呈现"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增长。在宗良看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有风险有隐忧,差中有好、好中有忧,属于很特殊的局面。他指出,在三大需求里,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达到5.1%,消费负增长,而出口同比增长10.5%。 "从整体上来看,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这也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此外,高新技术和数字经济取得比较快速的增长,外贸方面也超过40万亿元的规模,可以看到对外合作正在发挥良好优势。外资方面,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全年实现新突破,中国对外资保持强大吸引力。 第三,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体。宗良称,按照IMF的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是极少数增速超过2022年的经济体,而据上述分析消费实现大幅度回升应是大概率的事件,消费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也为全球有关厂商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表示,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期影响需要时间进一步修复,只要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未来中国经济前景依旧可期。 谈及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他认为,核心在于增信心和稳预期,可通过三方面扭转预期并改善三重压力问题: 一是当下迫切需要改革。2023年改革的核心是继续调整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部分领域要素价格扭曲的局面彻底地扭转过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在实处。 二是发挥资本市场的效应作用。资本市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融资市场或者投资市场,而是资源配置的市场,也是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同时也是短期稳预期、稳投资、稳消费的市场。 三是需要企业家。企业家要勇挑重任,勇于创业创新,勇于拼搏奋斗、开拓市场,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带来更多信心。对此,政府也应在政策、制度、法律、舆论等层面给予企业家更多支持和鼓励。 王军还表示,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的增速水平,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若未来中国能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大家同声共气往前闯、干事业,相信经过"休养生息"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审核:朱宇清 责编: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