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一)制造企业数字化的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效应 人力资本是指附着在劳动者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的总和。一方面,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先进机器设备对低级重复劳动的替代,增加了对具备数字知识、数字技能的高学历、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从而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企业内部知识分享和流动,进而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高质量的资本结构能够融入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产生知识外溢、知识转化和技术扩散效应,从而提高制造业创新水平。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直接促进技术创新,故人力资本可能在企业数字化和制造业技术创新两者间产生正向的中介效应。 (二)制造企业数字化的融资成本节约效应 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是持续过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于创新具有高风险和周期长的特点而难以获取足够的外部资金投入,因而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倾向于面临资金约束。而是对于制造企业融资约束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关系,众多学者已经验证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制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将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或全要生产率提升。 本文认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产生显著的融资成本效应。首先,数字化过程改善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市场的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的缎带长头行为和金融杠杆加码行为,并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稳定和内控水平。 这些改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开展数字化变革的制造企业更可能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生产技术而被归类为高技术产业享受政府的产业补贴,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再次,数字技术加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进而增加供应链融资而缓解融资约束。 (三)制造企业数字化的动态能力增强效应 制造企业动态能力不仅蕴含着整合企业组织内、外部多种资源的能力,而且包括在应对外面不稳定环境时制造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下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必将对企业的营销渠道、交易成本、知识获取、资源整合、战略管理等方面产生影响,成为带来企业动态能力的锤炼与提升。另一方面,动态能力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态能力是连接数字化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动态能力主要包含创新能力、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系统性地完成与创新关联活动的能力。制造企业开展资产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等变革形成海量数据池,再通过运用深度学习框架对非结构化数据予以联合分析,也能区块链技术中提高数字信任保障、提高价值链中的自发式创新,主动捕捉创新机遇。 (四)制造企业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效应 一方面,数字化从创新链角度可以赋能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机会识别和转化。例如,海尔集团打造海创汇在线孵化平台,聚集政府资源、渠道资源、制造资源、金融资源等各方创业资源为创客提供覆盖投资、培训、供应链、营销渠道、空间、厂房、科技等一站式创孵平台,打造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另一方面,数字化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催生一批新动能、新手段和新业态。 一是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制造企业凭借着网络技术、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形成供应链内以及供应链间的集中采购、协同设计、智慧制造等的现代制造模式,既能有效加强协同生产,优化生产调度计划,也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规模个性定制模式。制造企业利用"数字化工厂"和"个性化设计"打造定制的新模式,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转化为大规模、小批量生产排单,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生产,能有效解决需求个性化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保障产销的动态平衡; 三是,服务型制造模式。数字智能新时代,"服务型制造"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跨界融合的产物,进而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格局。传统制造企业能够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企业自身建立的制造基础出发。 大力发展制造网络平台、供应链管理、标准定制服务、数字化后台、文化赋值服务等业务,助推制造企业突破传统制造束缚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重点孕育出服务型制造的新格局、新业态以及新模式,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的全方位提升。不同的是张晴和张艳萍以实证研究分析了制造业数字化投入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其中,张艳萍的数字化投入指标是采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ICT产品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的消耗系数来表示,而张晴的数字化则以国内和外ICT产品作为中间品投入的成本加成率来衡量。该部分的文献存在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或实证研究的样本时间集中在二〇一四年以前,无法反映新时代下转型经济中数字化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