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我们知道元末红巾军起义,可以说是敲响了元朝的丧钟,在常人的印象中红巾军爆发于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期间也经过北伐,可大多数人不知道,红巾军曾经远征高丽,且取得不错的战绩,而且也同样敲响王氏高丽王朝的丧钟,催生了李氏朝鲜。 今天我们就说说红巾军远征高丽的前因后果: 十三世纪初期,蒙古族的势力在亚洲的北方崛起,不仅中国深受其苦,位居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也深受其害。 自1231年(南宋绍定四年、高丽高宗十八年)至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高丽高宗四十六年),蒙古军对高丽的大规模入侵就有6次之多,虽然高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但毕竟国小力薄,再加上统治集团的腐朽软弱,最终还是被蒙古的强大军事力量征服了。 1、元朝与高丽的联姻关系 为了从战争的灾难中摆脱出来,高丽第23代王高宗王皞 (1214年一1259年在位)在自己执政的最后一年派出太子典奉表向蒙古称臣。 及元宗王典(后改名禃)(1260年-1271年在位)继位,力主和亲政策,并努力取得同元朝统治集团上层蒙古贵族结亲的成功,不仅使高丽纳入了大元朝廷的册封体系,同时使双方结成了姻亲关系。高丽第25代王忠烈王王昛(旧名谌1275年一1308年在位)娶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26代王忠宣王王璋(蒙古名益智礼普化,1309-1313年在位)娶了元晋王甘麻剌之女宝塔实怜公主和蒙古女也速直,27代王忠肃王(蒙古名阿剌纳忒失里,在位时间先后为1314年一1330年、1332年一1339年)先后娶元营王也先帖木儿之女亦怜真八刺、元顺宗子魏王阿木哥之女金童、蒙古女伯颜忽都(庆华公主)。 28代王忠惠王(蒙古名普塔失里,在位时间先后为1331年一1332年、1340年一1344年)娶元镇西武靖王焦八之女亦怜真班(德宁公主),31代王恭愍王娶元宗室魏王之女宝塔失里(徽懿鲁国大长公主)。 元、丽通婚乃是元代中、朝关系中的突出表现,在中、朝友好关系史中具有特色,并对朝鲜半岛的和平、安定带来好处,保住了高丽王朝不致灭亡,但从另一方面着,由于这种联姻关系,使元、丽之间"过于密切",元朝朝廷对高丽内政的干涉则屡见不鲜,甚至高丽国王的废立,常常由元朝作出实质性的决定。 使高丽王国的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高丽自身社会的发展。 高丽末期,国家政治十分腐败,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也非常尖锐。"自烈、宣、肃、惠,世历四代,父子相夷,至与之讼于天子之朝,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势的斗争是颇为激烈的。 国王的糜烂生活,导致国政之腐败。 就忠惠王其人,性"好酒色,耽于游畋,荒淫无度,闻人妾妾之美,无亲疏贵贱,皆纳之后官,几百馀。于财利分析丝毫,常事经营,群小争进计画,夺人土田奴婢,…吏缘为奸,百姓愁怨,群小得志,忠直见斥,一有直言者,必加诛戮,人人畏罪,莫敢言者"。 及恭憨王执政,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也并未停息下来。 当时权势最显赫者乃奇氏之族。奇氏有女,乃元顺帝完者忽都皇后,也就是韩剧中的奇皇后,顺帝追封皇后父为荣安王,其母李氏为荣安王夫人。 皇后兄奇辙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在国内作威作福。恭憨王即位第一年就有赵日新之变,欲杀奇辙未遂,其党反被恭愍王所诛。 恭愍王二年(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应恭愍王之请,元顺帝遣峦峦太子、定安平章赴高丽为奇皇后之母李氏举行"孛儿扎宴","是宴,用布为花,凡五千一百四十余匹,他物称是,穷极奢侈。由是物价腾涌,禁公私用油密果。时国用馨竭,永福都监布二千六百匹,又㒃于富民"。 除奇氏外,权谦、卢頙有女,亦皆纳于元,有宠,他们与奇氏互为声势,对高丽王朝造成重大威胁。因此,恭憨王便以潜通双城叛民谋反为名,将奇辙、权谦、卢頙杀死,并灭其党。 2、高丽出兵镇压红巾军 如前所述,元朝同高丽的关系相当密切,而双方的"军事合作",亦是表现之一。 和亲之后,元朝、高丽间在军事方面往往是步调一致的,双方的军队曾对三别抄军联合作战,并曾共同征讨日本、平灭哈丹叛乱等。 元末席卷全中国的农民大起义,大大震撼了元朝统治者,在此危难之际,元朝没有忘记让高丽帮忙。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高丽恭愍王元年),元朝丞相脱脱(1314年一1355年)率军镇压红巾军,围徐州而陷之,全城惨遭屠杀,一月后起义军领袖芝麻李被俘就义。 至正十四年,脱脱又要率军进攻高邮的张士诚,便让出使元朝的高丽平康院君蔡河中给恭愍王带来口信,曰:"吾受命南征,王宜遣勇锐以助之。" 然后,元朝又遣吏部郎中哈剌那海、崇文监少伯颜贴木儿(即高丽人康舜龙)、利用监丞林蒙古不花至高丽,"召柳濯、廉悌臣、权谦等,及西京水军三百,且募骁勇,期以八月十日集燕京讨张士诚";六月丙午,"元遣工部寺丞朴赛颜不花赍宝钞六万锭赐赴征将卒"。 高丽当局对这次义务军役亦十分重视,出征将卒并加爵秩,"自募军皆超三级,令百官及各宗僧徒出马有差,使军士平价以市",然而,"时赴征军官夺民马,或多抑买,行省禁之,不止"。 此举给高丽老百姓带来了诸多祸患。 这年秋七月癸亥,柳濯、廉悌臣等40余人率军士二千奔赴元朝,恭愍王"幸迎宾馆,亲阅送之"。 这次元朝所召之高丽军,"皆将相之有名望者,且精兵锐卒,皆从征",而高丽内部却变得"宿卫虚弱",致使国王大为疑惧。高丽军间道疾行,到达燕京。 元"太师脱脱领兵八百万攻高邮城(今江苏高邮县),柳濯等赴征军士及国人(高丽人)在燕京者,总二万三千人以为前锋,"前后二十七战",战斗十分激烈。"城将陷,鞑靼知院老长忌我国(高丽)人夺其功,令曰:‘今日暮矣,明日乃取之。’麾军而退。其夜,贼坚壁设备。明日,攻之不克拔。" 正当此时,由于脱脱被右丞哈麻所劾,削职而流于淮安(今江苏淮安县),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反攻,取得高邮战役的重大胜利。 次年五月征南万户权谦、元颢自元朝回国云: "南贼日盛,我军陷六合城(今江苏六合县),又移防淮安路(即今江苏淮安县)。" 高丽军"累战八里庄,又泗和等州贼八千馀围淮安城,昼夜力战,却之",起义军又冲了上来,高丽将领崔莹"身被数枪。" 就当时的情况看,元朝的势力已是强弩之末,高丽军即使如何顽强作战,局势毕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逆转。 元朝调发高丽军,不仅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而且在高丽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的虚弱,致使一向顺服朝廷的高丽国王变了脸色,熟知元朝底细的高丽君臣落井下石,朝鲜半岛也崛起了反元势力。 3、红巾军远征高丽 前文已述,红巾军的反元斗争如火如荼,一支人马杀向了东北,元朝辽阳行省被起义军攻占。红巾军进入东北后高丽亦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在红巾军眼里,显然已将高丽的统治集团同元朝的统治集团在某种程度上画了等号。 这年11月戊午,有三千余红巾军"渡鸭绿江,标窃而去"。这次行动,带有试探性质。 接着,至12月丁卯,红巾军平章毛居敬率四万大军渡过冰冻的鸭绿江,对高丽发起大规模进攻,连陷义州(今新义州东北鸭绿江东岸)、静州(义州南)、麟州(义州南)三城,及进攻铁州(今平安北道铁山),受到高丽安祐所部的有力抵抗,退屯麟、静州等。 接着,红巾军"复入铁州,寇掠旁县",安祐通于清川江,红巾军败,再战,安祐败绩,安祐退屯安州(今平安北道定州)。 红巾军又趁高丽军混乱之际攻克了高丽西北重镇西京(今平壤)。高丽国王在红巾军的凌厉攻势下,暂为缓兵之计,派遣户部尚书朱思忠"赍细布、鞍辔、酒肉"遗红巾军统帅,"仍觇虚实"。 次年正月,朱思忠持红巾军书还,"辞极据傲",红巾军得知高丽军要大规模发动反击,遂杀所掳义、静州及西京人以万计,积尸如丘"。 之后双方又在龙凤(在今江西郡西)、咸从(在龙凤北)展开大战,红巾军损失二万人,元帅沈剌、黄志善被俘。后又转战于甑山县(咸从北,今甑山)、古宣州(今宣川),红巾军又失利,渡鸭绿江而走。 红巾军的陆路进攻失败以后,于同年三月又展开海上骚扰,出动70艘战船先后在西海道丰州碧达浦以及西京德岛、席岛停泊,并入凤州,烧城门;又有百余艘入安岳郡元堂浦,掠钱谷,烧庐舍;又侵黄州琵琶浦、铁和浦等处。 上述"西海道"即今黄海道,丰州在今黄海南道殷栗西,碧达浦在丰州北25里;席岛、德岛皆在今殷栗西北海中;凤州即今黄海道凤山,安岳郡即今黄海道黄州,琵琶浦在安岳东40里;黄州即今黄海道黄州,琵琶浦;在黄州西20里,铁和浦在州西30里旧铁和县。 由此可见,红巾军的海上活动主要是在今黄海道沿岸。 红巾军对高丽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击是发生在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高丽恭愍王十年)。 据《高丽史·恭憨王世家》载,这年10月,由潘诚(破头潘)、沙刘、关先生(关铎)、朱元帅等率领的10余万大军渡鸭绿江,先后进攻朔州(今平安北道朔州)、泥城(今昌城),11月己酉屯抚州(今泰州)。 因红巾军众多势猛,高丽军节节败退,至岊(jié) 岭(黄海北道瑞兴慈悲岭)设栅作重点防御,而红巾军"以万馀兵攻岊岭栅,破之",高丽军大溃,"安祐、金得培等单骑还"。 乙丑,红巾军的前锋已至兴义驿(今平山东、兔山西)。 恭愍王及公主奉太后仓皇南奔,当辛未奔至利川县(今京畿道利川)时,红巾军攻陷了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12月壬辰恭愍王逃至福州(今庆尚北道安东)。 其后红巾军又攻陷了原州(今属江原南道),进至安边府(今属江原北道)、江华府(今江华岛)等地。 红巾军所至之处,多遭高丽军民不同程度的抵抗,至1362年正月,高丽集中兵力开始反击。高丽将领安祐、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馀庆、金得培、安遇庆、李龟寿、崔莹等率二十万屯开京东郊,总兵官郑世云督将进围京城,诸将四面进攻,红巾军英勇抵抗,死伤惨重。 在此战斗中,红巾军首领沙刘、关先生壮烈牺牲,破头潘等率11余万遁走,渡鸭绿江而去。红巾军一场风风火火的高丽之战也已结束。 4、红巾军远征高丽的影响 红巾军远征高丽之役,是中朝古代关系史中颇具特色的一件大事。 对此,学界有人已作某些评价,主要有下列几条: (一)红巾军进军高丽,是我国农民起义军唯一的一次出国作战,它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中国农民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前所说,高丽军曾出兵助元,这在农民军眼中无疑是助纣为虐,不解决高丽亲元助元的问题,就无法实现从东北地区驱逐蒙古统治者的战略目标。 (二)红巾军进军高丽,彻底打破了元朝最高统治者欲避居于耽罗岛的幻梦。 据《高丽史·恭愍王世家》载,元顺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自知不能卒保四海",曾派工匠到耽罗(即济州岛)秘密营造宫殿,以"为避乱之计,功未讫而元亡"。 正如有的学者所云,红巾军进军高丽的结果,"不在于把工程给耽误下来,而是以力量否定了耽罗之为安全地带,…这对于他日元主自大都遁走后的历史面貌起着巨大改变作用";"对于大明初兴,中朝的历史关系也起着巨大转换作用"。 如果元顺帝果然实现避居济州岛的幻梦,中、朝关系将是何种面貌是可想而知的。 (三)红巾军进军高丽,在客观上遏制了高丽北进的发展势头。 高丽自建国之时就声言要所谓收复高句丽故地,其扩张的范围,自然也不仅仅限于鸭绿江、图们江以南。红巾军进军高丽之际,恰是高丽锐意北进之时,红巾军在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高丽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在客观上就放慢了扩张的行动。 (四)红巾军的英雄形象,给高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丽诗人李穑曾在《闻贼入松山》中云:"贼骑翩翩如蹈虚",足见农民军的英雄之风采。《高丽史·安祐传》亦云:"红衣之为寇,鸷悍狼贪,虽白额当前,狐绥兔狡,所欲必得…。" 这些说法,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红巾军英勇机智、知兵善战的风貌。 (五)高丽对红巾军的抗击,显示了高丽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了高丽本身的地位。 众所周知,整个有元一代,高丽对元朝的倚赖性是很强的,其民族自信心亦颇受损害。高丽军独立对红巾军作战,击败了红巾军,并曾将夺自红巾军中的元帝玉玺一、金宝一、金银铜印二十余及金牌呈送元朝,亦当使蒙古人对高丽刮目相看,而高丽人对蒙古人已产生轻蔑之心。 虽然高丽驱除了红巾军,但其元气大伤,民生凋敝。 权臣崔莹、 李成桂等武将趁机扩大权势。特别是李成桂,也真是在红巾军后,趁机夺取王氏高丽的政权,创立后来的李氏 朝鲜王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