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我国与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这与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 封建时期的中国是作为宗主国存在的,今天我们国家则把自己放在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上。 我国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而与我们的邻国朝鲜关系也十分密切。其实,朝鲜早在明朝就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了。 早在封建时期朝鲜就非常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拿出了极大的诚意,每年都派出大规模的使臣团队来中国朝贡。 那么朝鲜的使者团都是怎样来中国朝贡的?这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朝两国的贸易关系又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一、朝鲜的"八包贸易"兴起,使朝鲜获得巨大利益 今天的朝鲜是中国的盟友国,而在明清两朝朝鲜却是中国的藩属国。 早在明朝时期,朝鲜国王就派使臣来到中国主动表明愿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接受了册封。 从明朝中期到清早期,是中朝贸易的"蜜月期",从1429年持续到1643年,一共持续了二百多年,是什么原因使中朝贸易维持了这么久的"蜜月期"呢? 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同中国贸易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利润,这才使得朝鲜如此热衷与中国贸易。 有史料记载,永乐十五年,朝鲜两位使臣在中国境内进行私自贸易,并且常常偷运违禁物品。 "富商大贾于赴京使臣行次,非但苎麻布,以至禁物,数多暗寄,恣行买卖。" 这句话足以说明,朝鲜当地的使臣很多都会私自贸易,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其中的利益巨大,这也是他们冒险的理由。 朝鲜使臣和中国一些官员百姓暗中勾结的行为已经形成了气候,并且屡禁不绝,还呈现了蔓延的趋势,这给中朝两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于是两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朝鲜使臣进贡的物品做出约束,朝鲜限定使臣携带的贸易包额为八包,于是我们又称为"八包贸易"。 朝鲜为了获取巨额利润也为了对中国表示最大诚意,所以频繁派出大型使臣团队,来与中国进行朝贡贸易。 这个使臣的团队规模非常大,通常是二三百人的大团队,有时甚至还会达到四百人之多,一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来到燕京。 朝鲜本国为此耗费巨资,为使臣出资高达白银万两之巨,使臣团从朝鲜一路来到北京大约要走上半年左右,这一路之上朝鲜使臣花费也是很大的。 除去使臣日常的衣食住行,还要上下打点中国的官员商人,这也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虽然朝鲜要承担使臣的路费,而且拿出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所贸易的物品也都是像人参这样名贵的药材等。 而且一年朝鲜经常派出这种规模的使臣团来中国北京进行贸易,据史料记载平均一年朝鲜使臣团到中国达四、五次之多,甚者一年可达六、七次之多。 中朝"八包贸易"的"蜜月期"后期,朝鲜从早期只允许使臣携带货物交易,不允许携带白银,也不允许本国商人参与其中。 到后期允许商人参与其中的同时,还允许使臣团携带白银,这项重大举措把中朝"八包贸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从朝鲜统治者做出这项决定,我们也不难看出中朝的"八包贸易"对于朝鲜来讲,是多么具有诱惑性,利益是多么巨大。 才导致朝鲜本国再也无力禁止这其中的私下交易,只能允许商人参与其中,就连支撑朝鲜财政稀缺的白银也被允许携带出朝鲜国境去与中国进行贸易。 让在商言商,唯利是图的商人,参与进来的中朝"八包贸易"又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呢?二、朝鲜商人混进"八包贸易",使贸易的动机不再单纯 前文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朝鲜为了支持本国使臣到中国进行一次"八包贸易"大概要耗费的银两数目,和朝鲜使臣把这些钱都花在了哪。 而巨大的利益促使朝鲜从上到下都非常热衷"八包贸易"。 我们介绍了朝鲜为"八包贸易"耗费的银两,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中国为了贸易又付出了什么呢? 其实中国付出的远比朝鲜多得多,我们先不提其他额外的支出,仅负担朝鲜使臣在京期间的衣食住行,中国朝廷就要拿出大约四万两白银。 另外还有朝廷赏赐给朝鲜君主和使臣的银两和物品等,可以说不计其数,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巨大的利益之下,就会滋生罪恶。 朝鲜使臣来中国贸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经过长途跋涉,从鸭绿江过境,途经义州、辽东、广宁等地,最后才能到北京,这一路要走五六个月左右。 这一路朝鲜使臣要拿出大量银两来上下打点中国的官员和百姓,到了北京之后,如果驿站遭到破坏,无法居住时还要拿出银两来修葺。 但在"蜜月期"和清朝中早期,这些费用还是可以通过获取的巨额贸易利润来抵消的。 但是随着朝鲜不限制商人加入,允许携带银两到中国贸易,这些情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商人的加入,使一些私下里的"交易"更加肆无忌惮,而为了把贸易额达到最大化,甚至还滋生的贸易贷款生意。 这些放款人从中收取10%的高额"手续费",这个买卖可以说是稳赚不赔,"躺着"就能把钱挣了。 由于这项生意的滋生,使朝鲜本国的白银更加紧缺,以至后期朝鲜的君主再也拿不出白银来支持"八包贸易"了。 朝鲜本国商人为了"八包贸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物资被商人恶意囤积,甚至有的人还为了采参穿越国境来到中国,导致杀害中国人的恶劣事件时有发生。 足见为了利益最大化朝鲜商人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即使这样,朝鲜本土商人仍然为了达到贸易最大化的目的,肆意破坏贸易秩序。 后期中朝的"八包贸易",甚至发生朝鲜使者团为了凑够八包贸易货品,用动物皮毛、海产品等充包,乃至到最后全部的包裹全部是这些货物了。 这种没有物资而硬是用其他廉价货品充包的情形,在朝鲜的史料中有过比较形象的记载: "至于八包,则参贵而代银……货权可使在上,不可使在下。" 后来,雍正皇帝取消了垄断朝鲜贸易的制度,使中朝贸易得以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到了乾隆年间,俄罗斯霸占了朝鲜的会同馆,给朝鲜和中国的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 加之朝鲜商人破坏贸易秩序,在中国境内野蛮交易,导致中朝交易的难度加大。 朝鲜的译官看到此种情形,没有人愿意再来中国参与"八包贸易",直接导致朝鲜与中国的贸易急剧减少。 这种情况持续到清朝晚期,随着清政府的地位下降,中朝两国又以平等的地位制定了《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朝清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中江通商章程》。 之后中朝两国又被迫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八包贸易"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八包贸易"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朝鲜与中国世代交好,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在"八包贸易"中,从早期朝鲜君主遏制民间参与,我们不难看出朝鲜君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让这巨大的财富外流。 但是到了后期,"八包贸易"的巨大利益,让朝鲜民间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百姓为了利益不惜越境采参,更有甚者直接杀中国人,有的朝鲜商人为了突破"限制",行贿使臣"一使之称子弟……受其贿赂,冒名率行"。 从最初的朝鲜商人皆想方设法进入到"八包贸易"的使臣团队中去,到后来因为他们的破坏,导致贸易举步维艰。 再到清朝中晚期中国的地位急剧下降,到最后"八包贸易"的彻底消亡,我们不难看出,从始至终朝鲜都是"八包贸易"的受益者。 "八包贸易"的兴衰,可以说是涉及了三个国家的利益的。 由于中朝"八包贸易"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朝鲜也把本国和中国的货物卖到日本去,这极大促进了中日朝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可以说朝鲜作为中国和日本的中间商,是最大的获利方,由于朝鲜的积极贸易,也带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使整个东亚地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结语: 朝鲜的八包贸易是贯穿明清两朝的,朝鲜作为昨日中国之藩属国,今日之盟友国,与中国延续了将近六百年的良好外交关系。 这与中朝两国积极的贸易往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八包贸易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只有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国与国之间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才能够建立长久的,良性的外交关系。 参考文献: 《朝鲜世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 《弘斋全书》 《朝鲜成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