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因地制宜,便宜行事的生存智慧,采集、打鱼、打猎……都是历史久远的生存技能。 其中,打猎毫无疑问是技术难度最大,收获成果最丰的行业。 宋代归猎图 猎户们面对危险的野生动物,通过力量和技术获取肉食、皮毛等资源,是一种充满野性魅力的事业。 中国的打猎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先民,而打猎真正作为一种职业,出现"猎户"之称谓,最早是在唐宋时期。 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种类之一,研究宋代猎户概况,可以让我们了解宋代社会和民众生活面貌。 宋代以前打猎史 史前时代,先民皆为猎人,人人参与狩猎。 从人类进入智人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通过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 采集所获取的食物,能有效地帮助人类补充蛋白质,增强肌肉,祖先们便冒着生命危险,捕捉大型野生动物。 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补充了蛋白质,也消耗掉了种群内部的劣等男性个体, 让绝大部分的男性个体得到锻炼,提高种族质量,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 远古先民打猎 14000年前,由于第一次农业革命的发生,人类逐渐开始驯化野生小麦、野生水稻等野生植物,过渡到半定居状态。 作为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程度之高、农业耕作面积之广在世界名列前茅。 同时,伴随着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也驯化了一批牲畜,用作畜力或肉食补充,尤其是猪、狗、牛、羊、鸡、等以食用为主的牲畜。 此外,捕鱼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获取蛋白质的重要渠道。但即便如此, 狩猎经济也一直伴随农业始终,只是慢慢随着农业的发展逐渐退居幕后,成为粮食以外的食品补充。 秦汉时期,狩猎是人们十分重要的谋生方式。 即便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北方地区,渔猎狩猎与从商一道,仍是秦汉民众在田作之外的谋生手段。 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地区,并未开垦或开发程度不足,再加上狩猎投入少、产出快,成为许多人谋生首选。《汉书》记载了打猎对秦汉先民之重要: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代狩猎画像砖 陇西当地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较多,且接近西北少数民族,戎马射猎,手到擒来,而且伐木打猎,已经成为了当地比较主要的谋生手段。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但狩猎活动依旧长盛不衰。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朝统治者代表的是完全迥异于中原文化的游牧文化。 这个时期的游牧民族长于骑射,因此狩猎活动极为盛行。但此时的狩猎多是补充肉食或游戏娱乐。 西北望,射天狼 隋唐时期,专业猎人开始产生,一般被称呼为"猎师"。 隋唐时期猎人捕猎除用到猎犬、猎鹰外,还会使用猎豹和猞猁帮助捕猎,但后两种一般是豪门贵族才有能力驯养和使用。 唐代猎师狩猎野兽,多随野兽运动,流动性较大。 他们通过狩猎维持自己的家计生活,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唐代打猎 总体看来,在宋代以前,打猎活动就已经经历了漫长发展,并且逐渐演化出了完善的流程和专业的技能。 从上古先民谋生的基本手段,变成了一种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专业工作,为宋代猎户众多,打猎盛行奠定了基础。 宋代猎户分布范围 宋代农村专业户的大量出现,是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应的。宋代较为发达的商品生产,及交换水平就是农村专业户大量产生的必然因素之一。 宋代猎户作为专业捕猎人应运而生。这些猎户,已经成为了宋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因此在宋代,他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在陕西,猎户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职业。 八百里秦川山川广袤,供养了无数野生动物,而身处其中的宋代百姓们,也自然通晓靠山吃山的道理。陕西的邠州(今彬县)有许多猎户。 八百里秦川 宋真宗朝,王嗣宗担任邠州知州,州"旧有狐王庙,相传能与人为祸福",许多当地百姓都来祭祀它,甚至连"胡"字都不敢说。 一般情况下,宋政府对淫祠持打击态度,《吕氏杂记》记载王嗣宗: "集诸邑猎户得百余人,以甲兵围其庙,熏灌其穴,杀百余狐。" 这条史料难能可贵地给出了一个大概数字 , 邠州境内至少有一百多名猎户。邠州不过区区小县,却有如此之多的猎户,足可见陕西猎户密布。 而且一穴附近便杀百余狐,这说明陕西地区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型野生动物数量应当是十分可观的。 野狐 另外,河东、河北地区,紧邻太行山,也是宋代猎户的乐土,河北近山地区广泛分布猎户。 宋神宗时期滕甫曾上言: "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射、猎等户,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 这段记载在《文献通考》中的史料,说明当时河北地区久为边地,民风彪悍,民间习武习射的"练家子"不在少数,西倚太行,更是虎渊狼薮,打猎为生的猎户自有很多。 加之河北地区耕地资源不如中原沃野富庶,农耕并不能很好满足百姓生活所需,需要打猎维持生活,因此造就了河北地区成为猎户的密集地区。 太行山区 除此之外四川、广南、云南等地,要么因为当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要么因为民风剽悍,且不适宜农耕,也都是宋代猎户密集分布的地区,但是其成因及规模与前二者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宋代猎户的主要猎物 提起打猎,光说猎人怎么行呢,作为打猎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大收获,猎物是探讨打猎以及宋代猎户生活最需要提及的内容。 宋代猎户们的猎取目标绝对称得上广泛,飞禽走兽无一不包, 其中甚至包括各种大型食肉动物和猛禽。 不过猎获大雁、鹰飞禽需要精准的箭术,和一定的运气,所以宋代猎户的主要猎物,仍然是陆地上的走兽。 大雁 在走兽中,大型猛兽是猎户们最钟爱也是最危险的目标。 在猛兽中,老虎与狼是宋代猎户最多猎取的种类。 老虎凶性很重,攻击力也很强,猎户也会惧怕,一般人面对如此猛兽皆有退避之心。 郑大惠曾听说老虎吃人的事,写下一首《哀夏孝女》的诗,质问猎户为何不把建山上的老虎射死,也体现老虎对近山地区百姓的威胁。 因此宋朝官方时常会下令捕杀猛兽。而猎户狩狼,则大多是因为它们伤害家畜,损害百姓利益,此行为得到官府支持。 宋代有售卖狼粪的集市,储泳曾见一道人 "收市狼粪、黑犬皮之类" ,猎户狩猎狼,狼粪也可轻易得到。 宋朝集市 除了虎狼之外,其他猛兽也都在宋代猎户的猎杀名单之上,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它们的猎杀规模不如虎狼大。 比如豺,民间常以豺狼并称,但是豺肉酸而粗糙,并无太多利用价值,因此猎户很少猎取; 还有野猪,攻击性强,但伤人案例少,且繁殖能力强,常常成群出没,不好猎杀; 还有象,宋代的亚洲象基本都分布在南方,而且体型太大,猎杀难度大,动辄会有伤亡,宋代猎象规模也并不大。 豺 除了大型猛兽外,温顺的草食动物和小兽,也是宋代猎户的目标。 在这些动物之中,鹿类是最常见的猎物。 鹿类动物主要包括麝科和鹿科两种,分布范围广泛,种类较多,较易适应各种气候环境。 比如有极北地区的驼鹿、驯鹿,也有热带地区的坡鹿,且经济价值较大,鹿茸、鹿血、麝香都从鹿类动物身上提取,是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 麝 中国是鹿类动物的进化中心之一 ,鹿类动物很早之前,就成为我国先民的主要捕猎对象, 宋代境内分布着大量鹿类动物,对鹿类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 宋代猎户在猎鹿这一行当,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心得,《岭外代答校注》记载: "南方野鹿成群,望人不去,近逼之而后走,性疑,畏闻人气,人在上风,其走必速,下风则走迟。" 就表明宋代猎户们,对鹿的生活习性和性格摸索得非常透彻, 知道鹿性格胆小多疑,嗅觉敏锐,且害怕闻到"人味"。因此捕猎它,需要在下风口接近,如果在上风口就会被它们嗅到味道而逃离。 比鹿再小一点的,就是狐狸、兔子等小兽了。这两种动物体型较小,对猎户基本没有威胁,而且用途颇为广泛,是实打实的一本万利。 狐狸的皮毛十分名贵,狐皮狐毛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和毛笔,而其身上的狐嗉,更是用来制作皮裘奢侈品的最好原材料。 兔子皮毛虽然并不名贵,但是兔肉却十分好吃,宋代食兔之风盛行,也导致兔子成为了宋代猎户猎杀最多的动物,没有之一。 狐嗉大衣宋代猎户的社会贡献 在宋代,野生动物资源远比现在丰富, 专业的猎户们也成为了宋代社会中重要的职业,对整个宋代的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猎户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为社会提供了巨量肉食。 随着畜牧业和农耕的逐渐发展,人类肉食来源逐渐稳定且固定,即猪、羊、鸡、鸭等几种。宋代官方尤为重视羊,甚至将"御厨止用羊肉"作为一直恪守的"祖宗家法"。 宋代宴会图 宋代民间则食用鸡、鸭、猪较为普遍,但是 畜牧业所产肉食根本不够。唐宋时期,由于畜牧业规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野味类肉食还占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很大比重。 猎户捕获野物,除少部分自身食用以及送人外,绝大部分都售卖给商人,或临近城市之中。如北宋东京州桥夜市就有卖貛儿、野狐狸肉、兔、野鸭肉;潘楼酒店里有鹑兔鸠鸽肉,还有獐巴、鹿脯等腊味出售。 鹿肉 这些通过猎户获得的肉食,一方面极大改善了宋代百姓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可以吃到畜牧业以外的肉食,获得更多的蛋白质来源。 另一方面也在售卖猎获的过程中,促进了宋代社会的商品流通,让货币流通起来,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代猎户们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守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前文提到,宋代虎、狼等大型猛兽有过袭扰村落,甚至吃人的例子,《哀夏孝女》诗就是为此而作。 再加上宋代的主要能源,依旧是木材烧火,所以需要民众频繁地上山砍柴,因遇到猛兽而丧命的樵夫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情况下,虎患、狼患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宋代百姓的生命安全。 宋代政府也常常组织人手,进山猎杀猛兽,以保护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熙宁六年的除虎令: "应有虎豹州县,令转运司度山林浅深,招置虎匠,仍无得它役。遇有虎豹害人,即追集捕杀。" 政策要求,由朝廷出面,组织猎户、虎匠等,在虎患肆虐的州县大规模捕杀害人猛兽。 在这个过程中,猎户是解决猛兽的绝对主力,他们熟悉山林,有着丰富的对战猛兽经验,由猎户们消除的虎患数不胜数。 胡骑猎虎图 除了官方组织的行动之外, 猎户平日狩猎所捕杀的猛兽和野猪等,也都不在少数 。 保护了宋代民众,降低了他们葬身虎口的概率,保护了他们的田地不被野猪、野兔等动物祸害,都是宋代猎户保护民众财产及生命安全的最好说明。 结语 宋代猎户群体,是中国漫长狩猎历史中的一个缩影。他们身怀绝技,对于当时社会产生巨大作用,既提供大量社会急需的生产资料,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有着破坏生态等问题,但宋代猎户们仍然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群体, 也是农耕文明下渔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 《汉书》 《吕氏杂记》 《文献通考》 《岭外代答校注》 《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