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战火纷飞的古时,胜败乃兵家常事。影响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有很多,比如一场东风能使诸葛亮草船借箭取胜、借背水阵绝处逢生的韩信巧胜赵军等等。 一手建立魏国的霸主——曹操,何曾想到有生之年参与的战争中,居然会在官渡之战中因缺粮差点败给袁绍,若不是得益于结局翻转,恐怕历史又是巨变。 费解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就已经实行了"屯田制",那么为何还会出现缺粮的情形呢? 因时实行"屯田制" 东汉末年,纷争四起。地方豪强蠢蠢欲动、朝中腐败黑暗、农民揭竿起义、皇权飘动……种种情形下,东汉末年只能用一个"乱到不能再乱"的词语来概括。 不屑于向权贵低头的曹操原本避世自乐,奈何董卓一出现,就将朝廷霸为己用,引来各地声讨之势,曹操亦在此行列。 本就能力突出的曹操在一番混战中一步步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成了一方割据势力。然而,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走呢? 公元192年,曹操煞费苦心地找到了流亡的汉献帝,明着是帮皇帝辅佐,实则是架空皇权为己用,名正言顺地铲除割据势力和排除异己,为形成他的天下做铺垫。 此时,连年战争不断的东汉已岌岌可危,百姓流离失所、天灾频发、经济低迷,生产生活大大破坏,更不用说军中也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在如何快速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的问题上,谋士毛玠向曹操提议实行"屯田制"。 "屯田制"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当时,边境的匈奴垂涎汉朝领土,在如何解决边防士兵粮食供给的问题上,赵充国提出可以在边防屯田,达到戍卫与垦耕并顾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屯田制"从试行开始便一直传到了东汉时代。 公元196年,曹操听取了毛玠的建议,试行"屯田制"。不同于以往的是,曹操对"屯田制"进行了细分类,分为兵屯和民屯俩种形式。 兵屯的实行方式与西汉时期相同,在与各势力的边界周围屯田,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由60佃兵构成;民屯则规定由各地设立的田官进行管理,每一屯的屯司马可管辖60屯田客,于许昌先一步实行。 种田需要在劳动者和农具兼具的前提下进行。为此,曹操通过自愿的形式招募了一批愿意干活的流民,同时他还拨了一批在黄巾军中缴获的农具用以配合。"屯田制"万事俱备,只差行动。 出乎意料的是,"屯田制"的实验效果颇丰,仅一年时间就收获了百万斛的谷物。 初显成效后,曹操大手一挥允许大面积推广和实行"屯田制",并先以民屯为主。关中作为重头地,利用它所产生的粮食,一方面恢复百姓的生存所需,一方面作为调运的枢纽,供军事调动。 同时,种粮食必离不开灌溉的问题,这一点曹操自然也考虑在内了,于是他下令兴修一批灌溉工程。 成国渠自西汉便已经修建好,曹操又在其基础上扩建,将惠及的地区放大,为"屯田制"提供了保障。再加上临晋陂工程的竣工,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境内地区生产的便利和恢复。 除此之外,曹操还大力修建了天井堰和漳渠堰,保障邺城农业生产的顺利和繁荣。不得不说,他的一系列有利举措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夯实基础,收益颇丰。 首先,"屯田制"的革新极大地发掘和放大了它原有的单一价值,兴修水利无疑是对"屯田制"锦上开花式的存在,又能起到一定的抗洪作用,"屯田制"与水利相辅相成的架构,对快速恢复生产生活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农业生产伴随着"屯田制"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百姓的饥荒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生活趋于稳定、社会趋于平稳运行,国家向着生机勃勃地方向发展。 再者,军粮紧缺问题由于"屯田制"的实行得到了极大缓解,这使得士兵在无战时有事可做又可修身养性,在投入战争时,又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取胜。 于内,曹操控制的领地相对稳定;于外,袁绍战胜公孙瓒后,地盘进一步扩大,且意欲再一步扩张,实力尚弱的部分势力仍处于观望中,不敢轻易发动战事,天下局面日新月异。缺粮之下,翻转局面 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等人欲以汉献帝的衣带诏刺杀曹操,结果消息走漏反被曹操诛灭。袁绍逮住时机,有了光明正大地理由讨伐曹操。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了曹操耳中,大臣纷纷发表意见,有些大臣畏惧袁绍的实力,有些大臣觉得尚可一拼,不畏战的曹操一番权衡后坚信袁绍军事才能欠缺,能够一搏。两个割据王者正面应战,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爆发。 在军事部署上,曹操扬长避短,他深知以兵力对抗来说处于劣势地位无疑,所以他尽可能的将兵力集中起来,保证许都等一些战略要地的安全为主。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由于策略得当,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起初袁绍想占得先机,欲渡河先一步开战,遂下令将士进攻白马。兵家胜者最重要的便是见招拆招,曹操获悉袁绍的行动后立即出动,还来了一招"声东击西",令原本按计划行事的袁军不得不改变方向,赶往延津迎接敌军的进攻。 正中曹操怀下的袁军想不到,曹操竟派关羽趁不备之际将颜良斩杀,扰乱了袁军内部的民心。要知道,士兵的士气在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袁军还没等真正的较量开始,就已经军心大乱,这对作战来说可是大忌。 破了白马之危,曹操便赶紧撤退,而后却是穷追不舍的袁军。相差十倍军力的曹军若正面对战,那么大概率会全军覆没,于是曹操让士兵将辎重当诱饵扔在一旁,自己的军队隐蔽起来,等待上钩。结果,毫无戒心的袁军一举被歼灭。 曹操频出奇招都是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另出它策造成的,不过成效却非常显著,创造了旗开得胜的局面。然而,令曹操头疼的局面很快产生了。 大战一开,便不会轻易结束,官渡之战很快迎来了相持阶段。但曹军除了兵力有限外,另一个尖锐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兵粮紧缺。 令人疑惑的是,曹操在开战前,已经实施"屯田制"四年了,怎么还会有缺粮的问题出现? 其一,曹操接过手的东汉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情形下,着眼于稳固社会,大力发展生产成为了第一要素,但是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生产工作只能一步步慢慢前行,并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恢复。 其二,心有宏图的曹操在实行"屯田制"期间一直忙于战事。 诛杀吕布,大败袁术,讨伐平杨奉、张绣,就在官渡之战备战前夕还跟刘备打了一仗,幸亏袁绍没有趁虚而入。 战事频发,在恢复生产上本就对军屯的方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民屯产生的粮食还要用于补助战事,可见生产的吃力感。 其三,曹操曾多次向地方征集军粮,由于袁绍的实力强盛,很多官员被袁绍派人拉拢,故并不理会曹操的要求,还有的官员胆小如鼠,不知局势最终会偏向谁,在互不得罪的前提下没有任何行动。 其四,在袁绍的授意下,刘备等人频频侵扰曹操的后方,导致曹军军粮的运输受扰。 那么,袁绍方面就不缺粮吗? 袁绍也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屯田制",还不如曹操经营的好。奈何他坐拥的冀州地广人多,不缺生产的劳动者,粮食的供给相对充足。再者袁绍出兵也是打别人,敌方领土硝烟四起,但他的地盘毫发无损,生产基本不受影响。 在处于多方劣势的情形下,曹操该如何扭转形势? 既然袁方粮食充足,那么曹操就派人去烧了他们的军粮,拉低劣势。袁绍自顾不暇,一方面前去派兵救援,一方面又去攻打曹军。稳若磐石的曹军齐心协力,大败了袁绍,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以少胜多的经典场面。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三国的割据势力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洗牌。 结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不光影响百姓的生计大事,也是战时的重要储备。缺乏军粮,不仅会扰乱军心,更是会成为战败的主要原因。 剑走偏锋的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无疑留给了后世一则惊艳之举,顺便也说明了国家基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他在"屯田制"上的改革也对后世留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