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 向60师大院子女致以衷心的祝福! 前情概要: 笔者已经撰写了《原20军60师驻防金华的历史往事》上篇、中篇、下篇1共三篇。 本期将发布《原20军60师驻防金华的历史往事(下篇2)》。 在此,首先感谢60师大院子女鲁萌,因为之前撰写的几篇回忆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照片,多数采集于作者:萌胧(鲁萌的笔名)编辑的"美篇": 篇名:《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大院孩子》(作于2016年4月7日)篇名:《友谊地久天长》(作于2016年4月9日)篇名:《重拾我们即将消逝的记忆》(作于2016年5月6日) 鲁萌女士:正因为有了您的第一手人物素材,为笔者撰写出真实的历史场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一、2005年60师大院子女,重返旧居聚会金华 历史机缘天造地设 2005年,是个非常吉祥、非常具有诗意、非常具有缘份的年份。 天造地设般的将金华城东片的三个部队大院,齐刷刷、规整整地召唤到金华。情深意长汇聚四方 2005年5月劳动节:原解放军122医院和348部队大院子女,在金华举办隆重的联谊大会,共有78名大院子女参加了联谊会,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 上图:122医院、348部队大院子女 2005年聚会 2005年10月国庆节:原60师部队大院子女,重返金华,隆重举办了联谊大会,有近50名大院子女参加了联谊会,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和湖南等地。 声情并茂话说情缘 60师大院子女联谊会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会场内井然有序,大院发小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抒发三十年的思念和回忆,尤其说起"发小"时惊心动魄之事,无不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感慨。 萌胧在美篇 《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大院孩子》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的 : 部队里不会记下我们的音容笑貌,也不会记载我们儿时调皮捣蛋的"英勇事迹",但我们的经历,就是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永远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 顾开建在看了"美篇"后留言:我还记得在一楼楼梯上,我们122医院的弟兄们和四牌楼大院的弟兄们,用橡皮筋套纸做的子弹激烈对攻。 "各种的话题,永远说不完,重复的语言,也不觉得厌倦。 总觉得相聚的时光太短,原来走得最快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在一起时的快乐!"— 萌胧 神圣旧居辉煌不在 插曲:有"司马西湖"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留言: 应该称"四牌楼部队大院"工兵营营房只是其中一部分,靠南面占了一半左右,都是平房。最早形成家属院的是北面1、2、3号三幢二层的楼房。 注:这"司马西湖"理应是与大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对大院情况知道的门清! 说得对,60师大院子女2005年拍摄的照片都标注了(1楼、2楼、3楼),我想这应该是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吧! 江山人物风流亦存 二、2016年搭建起"四牌楼大院"微信群,畅联四方 搭建平台畅联四方 2005年"四牌楼大院"子女重返金华后,至2016年,时间又跨越了十一年。 2016年4月2日,金华杨乐毅: 2016年4月2日,上海的沈凡: 在他们的倡议下,组建了"四牌楼大院微信群"。 为分别几十年、年少时曾经在大院生活过的兄弟姐妹们搭建起了网络平台。 现在微信群里已经有大几十号大院子弟了!寻亲寻友互联八方 案例 利用"四牌楼微信群"网络平台,寻找到了失联整整50年的同学!笔者就是当事者之一。 笔者为撰写《原解放军20军60师驻防金华的历史往事》文章,通过好朋友鲁茵获得了由"萌胧"编辑的系列美篇,从美篇的内容中,意外发现了我们初中同学王玲!因此才得知她是60师大院的子女。 上图:就是首次发现王玲的照片 王玲与我同是金华县一中72届206班同学(后来为金华师范学校,在酒坊巷内)。 王玲同学从1972年初中毕业后,接着又在金华二中读的高中,1975年底随母亲转业回到山东潍坊。在那个年代,同学们少有联系,加之后来回到潍坊后,金华的同学更是联系不上。 2016年,初中同学们开始聚会,几乎每年都有1至2次,同学们非常惦记她,但就是找不到! 意外的惊喜全靠鲁茵,她充分利用四牌楼大院微信群,在大院群友的鼎力帮助下,找到了她,我们亲爱的同学——王玲女士。 同学崔永兴在微信群里说: 记得央视有一栏目是寻亲内容,寻亲最长时间也就是三四十年, 老郝 你可打破了央视记录,寻亲五十年了! 同学金光荣在微信群里说: 王玲你小时候在四牌楼小学上学,背的书包是军用包。我常去你家,你的邻居家有孙群英、孙一江,黄娜我也认识… 同学蒋跃新在微信群里说: 苗素英、苗建军与我小学同班过,老师安排她们姐弟坐一张桌子,姐姐管住弟弟,很有意思。 还有:杨乐江五年级时和我同学,之后不来上学了,后来才知道,他去当兵了。杨乐江个子比较高,看去比较憨厚的,当年同学们都叫他"鸭绿江",他也不在意… 至此,寻找王玲同学的寻亲活动,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圆满完成。 同时,我们又意外找到了原122医院传染科的老护士长,王玲同学的母亲:曹英梅革命老前辈(她1975年底转业回到山东潍坊)! 感谢鲁茵,感谢"四牌楼大院"微信群的全体群友们 ! 大院群体首尾相顾 2016年5月的劳动节,大院子弟陈龙、徐蔡煜、王维康、郑汉兴、孙桦等人结伴,又再一次踏入60师驻金华时的家属大院—四牌楼大院,寻觅儿时的足迹! 话说大院群体首尾相顾,就是体现这个"首"不是仅指个人,而是体现一个具有指导性、实践性、联络性的热心群体。 他们无私奉献,以儿时历史为纽带,以历史进程为基础,以联络感情为目标,以贴近生活为话语,终将大院子女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早安,我的大院 —— 让我再深情的回望着, 早安,我的大院! 你伴我迎接儿时的梦想, 走向崭新的今天! 是你给我无穷的回味, 结伴向前行! 我要对你说声谢谢, 早安,我的大院! 编者— 各位粉们、各位读者们、各位大院子女们: 笔者撰写的有关原解放军20军60师驻防金华时家属大院(四牌楼大院)的年代旧事,已告一个段落。 感谢你们的阅读与点赞! 感谢你们的转发与收藏! 我仍将继续努力前行,奉献更多的作品回馈社会,回馈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