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 《伤寒论》六经病之一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出处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念 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 解读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所以少阳病与三焦和胆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少阳病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此时外感病邪未除,正气已虚,病邪内侵,结于胆腑。 口苦心烦,呕吐不欲食,乃是胆胃有热;咽干,是热而津少,但是都不如阳明口渴喜冷、热盛津伤的严重。目眩,是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胸胁部是少阳经脉循行之处,邪郁少阳之经,所以胸胁苦满。根据这一系列的症状,可以看出病邪已经不在表,但尚未成为阳明里证,也没有完全热化,所以说这是半表半里的热证。 由于少阳病,正是表证和里证之间的中间阶段,因此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如"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这是少阳证兼有太阳表邪未解的证候;"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或大便不通"等,这是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 中医运用 一、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少阳病的来路有三条,《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1、他经传来,即由太阳病或阳明病传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中风"、"本太阳不解"皆属此类。 2、本经自病,外邪改入少阳而得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阴病转出,由厥阴热胜阳复转出少阳,如"呕而发热,用小柴胡"即是。 少阳病的主要病因在《伤寒论》还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欠固,则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阳,但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这样就产生了少阳病。这少阳病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当少阳病证形成以后,其病机可用郁、热、虚三字概括之。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升降失常,三焦失通,这些是少阳病病机的重心所在。热由郁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郁而不得宣泄。热仅次于郁,也是少阳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是指正气不足,系外邪人侵的内在因素,乃少阳病病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方组中的前三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就是针对少阳病病机郁、热、虚的排列顺序而设置的。 二、少阳病的辨证要点 邪气结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郁,肌肤失温,故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外达肌肤则发热,一郁一通,郁通交替,因而形成寒热往来;邪结少阳,经气郁滞,气不条达,则神情默默,心烦;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则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邪郁少阳,郁而化火,气火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气机郁滞,气不达条,故脉弦。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的治疗方法 少阳在腑为三焦和胆,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游行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脏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因此,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二)针灸治疗 中渚穴:针入三分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足临泣:针入三分,留捻三分钟。 期门:针入三分,留捻二分钟。 间使:针入三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窍阴:针入一分,留捻一分钟;再灸麦粒大之艾炷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