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群众反腐,朱元璋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官僚帝国主义封建政治体制之后,对于官僚的反腐就成为了两千年来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到了最后都避不开官僚集团的腐败和行政效率的低下。这使得每一个王朝从开国之初就将反腐败运动作为王朝的核心要务之一。
从秦朝的御史大夫开始,到汉朝的御史、刺史、后来的督察院、按察司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等等,中国历代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反腐败监督机构,但是腐败却似乎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躲避的宿命。
其中最传奇的莫过于朱元璋,明太祖从大明成立之后就一直倡导反腐败,甚至开天辟地的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由人民群众来监督反腐,那为什么朱元璋的反腐败运用也失败了呢?
一、
朱元璋的反腐制度建设其实从制度上来说是没有毛病的,朱元璋从上至下建立了一整套的反腐倡廉机制。
1380年,朱元璋将御史台进行了更改成立了都察院,让其作为监察权力的机关,负责执行整个大明朝廷的官员监督任务。
随后朱元璋又在地方设立了包括按察司和十三道监察御史,这些体制类似于今天的纪委检查,是不受地方政府限制的独立机构。
这样独立特殊的反腐体制可以避免监察机构被地方政府影响,从而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除此之外老朱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六科给事中的部门,主要用以负责对六部直接的监察工作,直接对皇帝负责。
就这样朱元璋建立起了从地方到中央,从具体业务部门到总体反腐败的一套完整的检查机制。
这套反腐体制在明初有力的保证了大明朝廷的反贪腐运动顺利开展,为后来的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
当然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老朱也称不上传奇了,更加传奇的是老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鼓励百姓举报监察的皇帝。
二、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古代的社会道德体制之下,在朱元璋之前和之后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所谓民告官的土壤。
在中国古代讲究君君臣臣的道德体系,同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官员就是至高无上的,所谓的父母官正是因为在古代道德社会体系下,官员的地位基本等同于父母,能够管理普通百姓从生到死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民告官就成为了一种罪大恶极的象征。比如著名的满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在位时发生过几次民告官的案件,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告的百姓基本都是死无全尸。
乾隆对于民告官的态度可谓是恶劣不已,甚至直言不讳不允许民告官,比如下面这句话就可以代表乾隆的态度:
小过本不至逮系,但既以司吏,则罪宥宜出朝廷。若因部民伏关乞留,遽为纵遣,是黜陟之柄编氓转得而操之,成何政体?
对于乾隆和历朝历代许多皇帝看来,官员究竟是不就是贪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这个统治体系,如果天下百姓都天天盯着自己的官员看他有没有贪污,那还怎么统治天下呢?
这也是封建统治者的弊端,对于他们而言正义从来都是次要的,只有统治的稳定才是第一要务,而其中唯一一个例外就是朱元璋。
老朱亲自颁布了《大诰》就是专门用以鼓励百姓起来告发官僚们,向全天下老百姓宣布,人人都可以告发贪污官员。
这项措施对于古代封建统治者来说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行为。在《大诰》中朱元璋亲自表示民告官无罪,甚至百姓可以直接将官吏绑起来送到北京,朱皇帝帮百姓杀掉这些贪官污吏。
史书上就曾记载了许多起发生在洪武年间的民告官事件,比如常熟县一个陈寿六的农民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了当地一个名叫顾英的官吏。
顾英就利用自己的权利对陈寿六进行打击报复,将陈寿六一家的家产和粮食全部剥夺了,陈寿六的家人无以生存。
最终忍无可忍的陈寿六带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一怒之下几人直接冲进了县衙,将顾英五花大绑捆起来,几人带着《大诰》直接将顾英扭送至京城,沿途官吏不敢阻拦。
对此朱元璋表示万分高兴,直接将顾英打进大牢,甚至还赏赐陈寿六钞三十锭,就是用以鼓励百姓们主动告发官僚。
三、
虽然在朱元璋死后,明朝的反腐体系逐渐彻底崩坏,到了明末甚至可以说是无官不贪的地步,但是不可否认朱元璋的反贪污运动是卓有成效的。
即使是在满清反复修改明史不断抹黑明朝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之后百年都可谓吏治清明。
尤其是在鼓励百姓告官,发动基层群众参与反腐运动,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