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称呼你们为土匪,那你们又是怎么称呼蒋介石的呢?" 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为第一个踏上中国领土的美国总统。当他问出毛主席这句话后,空气顿时凝固了,这是一个十分尖锐又略带尴尬的话题。 毛主席在听完这个问题后,却是很冷静从容,他笑了笑,幽默地回答了尼克松七个字,让其大笑不已,使得现场的气氛重归融洽。 那么毛主席究竟是说了哪七个字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那段有趣的历史吧。 国际风云,变幻莫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949年,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军队,打败了美国扶持下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不料却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窥探和敌视。 他们不但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还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妄图把社会主义的新生儿,扼杀在摇篮里,中美两国关系僵持,自此开始了长期的对峙。 中美两国的关系,好似冰封三尺。与此同时,中国与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结为盟友,紧密合作。 然而,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大行"修正主义",中苏两党分歧加剧,两国关系逐渐恶化。 甚至在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以及大量物资,撕毁了几百个中苏协议和合同。 这一举动无疑给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国内的科技工业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滞缓,我国和苏联从原本的盟友关系转逐渐演变成剑拔弩张的敌人。 之后,苏联又利用我国经济建设困难,制造了"伊塔事件",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六万多中国边民集体非法越境,叛逃苏联。 以及苏联在我国边境地区大量增兵,直接威胁了我国的领土安全,1969 年,先后又发生了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两国的关系更是彻底降到冰点。 昔日的兄弟反目成仇,中苏两国处于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严重对峙的非正常状态。 而此时的美国,正被越战拖得狼狈不堪,国内乱成一锅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美国人民也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新上任的尼克松总统焦头烂额,急于走出越战泥潭,摆脱被动的"苏攻美守"的不利局势。中美面临的最大威胁都悄然指向了苏联。然而,冰厚三尺,又如何能够一朝融化坚冰呢? 友好外交,破冰开始 中美两国开始彼此间翼翼小心的试探。 尼克松在某次的记者采访中,透露出想要去中国看看的想法。此外,他还尝试着建立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甚至特地托人将其希望中美两国和平相处的口信捎给中国:"中美两国相互敌视了20年,我想结束这种状况。" 为此,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开始三番五次地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试图以此表达对新中国的正式认可,向中国抛出友谊的橄榄枝。 我国自然也是"礼尚往来",周总理通过中间人大方回话尼克松:"欢迎探讨台湾问题"。 面对美国发出的信号,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也通过巴基斯坦回应美国的友好信号,并表示"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中国"。 1970年,毛主席更是破例在天门安城楼第一次接待了美国人--《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他是当年驻华的美国记者和通讯员,在访问中国期间,写了大量的通讯报告,同时也是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虽然双方都释放了友善的信号,但在当时吃紧的世界局势下,更进一步接触的时机尚未成熟,中美两国还在伺机等待。 契机,很快就摆在了中美两国的面前。这一次双方又会如何面对和行动呢? 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办。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作为一支技术一流的球队,大受欢迎。 期间,美国队球员科恩无意间误上了中国球队的班车,当车开动后,他才发现,车内的气氛不免有些尴尬。 这时,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和科恩打招呼。并对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相待的。今天你到我们中国人的车上来,我们大家都很高兴。" 并将一幅绣有黄山风景画的杭州织锦送给了他。科恩非常高兴,将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短袖衫回赠给庄则栋,当即表达了访华的愿望。 毛主席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他请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 就在周总理亲自接待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解除了对中国20多年的贸易禁令。 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由此可见中美关系对美国乃至对世界之深远重大。 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才有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正式访华事件,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震惊世界,破冰之旅 1972年2月,一架来自美国的军用飞机缓缓稳稳地降落在北京机场。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但此时的中美关系却如同坚冰逐渐融化,即将迎彼此欣欣向荣的春天。 仪仗队在机场排列整齐,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舱门打开,从舷梯上走下来一个身姿笔挺的外国人,他激动地走上前去,握住场内等候老人的手。 两人的手紧紧相握,竟持续了一分多钟。"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老人精神抖擞,幽默地问候来自远方的客人。 这一历史时刻弥足珍贵,这位外国男子正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旁边的老人则是周总理。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如此描述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握手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是跨越20多年的握手。而这关键性的一握,也意味着中美之间长久以来的坚冰被打破了。 双方可谓是宾主尽欢。中方对尼克松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待客热情。 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到访的晚宴上,大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干杯",连现场乐队准备的音乐都十分应景——《美丽的阿美利加》,这是尼克松总统在就职典礼上演奏的曲目。 与此同时,美方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尼克松不但引用了毛主席的诗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宴席上使用筷子的手法也是相当熟练,令中方大为惊叹。 周总理对此大加赞赏,现场赠送的珍贵礼物更是让全场沸腾。 这份礼物就是大熊猫使者--兴兴和玲玲,在美国民间,1972年甚至还有个别名叫做"熊猫年"。 敏感问题,七字化解 毛主席在中南海他的书房里,会见了尼克松,同去的还有基辛格。 会见是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毛主席挥了一下手,对尼克松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可不喜欢这个(双方的见面)"。 两人交谈甚欢,尼克松想到什么似的问毛主席:"在蒋介石那边,蒋介石一直称你们为土匪,那么不知道你们怎么称呼他呢?" 当时的两岸关系依旧非常吃紧,尼克松的此番发问,令在场的氛围变得有些尴尬。 美国过去一直扶持国民党,希望能扩大它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惜提供大量的物资支持,但是蒋介石也不糊涂,即便如此,还是不愿做美国的提线木偶。 中美双方首次见面,尼克松竟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用意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了。 伟人不愧是伟人,毛主席当即明白了美国的信号。尼克松以为这样就能激起国共两方的矛盾。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七个字,就用自己的智慧轻轻松松的化解了这个难题。 主席笑了笑,说:"我们也叫他土匪。"听闻至此,尼克松被逗得哈哈大笑,尴尬的氛围顿时被完美的化解,又重归融洽。 同时,周总理也不忘在一旁打起圆场:"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介石集团。当然,在报纸上我们有时候叫他匪,反过来他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这几句话巧妙的解释了主席的未尽之言,也是在委婉的告诉尼克松,虽然国共之间存在矛盾,但是两者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同他的交情长得多。" 言下之意,国共之间的矛盾就像是一家人之间的小打小闹,但这并不影响双方之间的实际感情。 土匪的叫法也不过是彼此间礼尚往来的互相嘲讽儿戏罢了,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容任何的外来干涉。 美国若想要插手和挑拨两岸关系,通过这样的称呼手段,是不现实的。尼克松自然也是听出了毛主席的言外之意,便不再聊这个话题。 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历程完美落幕,在这短暂的会面里,毛主席的睿智幽默以及其伟大的学识品格,也使尼克松印象深刻并赞叹不已。 中美升温,影响深远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这次会见后,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就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等双方关切的话题展开了具体商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共识。 尼克松的这次破冰之旅,虽然因为后来他在竞选连任过程中的"水门事件"而使影响力打了折扣。 但是,这个突破也无疑大幅升温了中美关系,促进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交流。 并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两国人民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远景。 中美两国相互接触和关系的融冰,一时间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特别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国际舞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缓和了国际局势,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 在尼克松图书馆的世界领袖厅里,陈列着十尊同真人一样大小的20世纪风云人物的雕像,这都是尼克松最钦佩的人物。 其他人均为站像,而在最前排的,是身穿中山装、脚穿圆口布鞋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坐在沙发上侃侃而谈…… 结语: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美两艘巨轮,在当时世界格局的版图上,各自转个一百八十度大弯来之不易。 尼克松访华距今已经50周年,历史的意义在于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归根结底是中国自身的强大和国际关系变化的结果。 而毛主席的外交智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伟大的形象将始终被中国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