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姜姜找到我,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从小到大,从校园到职场,自己的朋友都是"守株待兔"来的。 每当到一个新环境,姜姜总会经历很多天的沉默; 直到有人主动发出邀约、伸出橄榄枝,她便会如释重负,松一口气。 "我几乎没有主动交过朋友,都是等待别人的认领。" "如果朋友不联系我,也很难主动联系对方。" 姜姜说,自己是需要友谊的,但就是很难主动,嘴上像抹了浆糊。 我们想和你聊聊,像姜姜这样的"社交被动者",到底怎么了? 来源:unsplash01 "对不起,我主动不了" 姜姜的朋友们有时候会打趣说: "刚认识你的时候,你仿佛一块石雕; 一坐就是一天,好像谁也不想理。" 每当和不熟悉的人在一块,姜姜就感到局促不安; 仿佛给自己套了个大玻璃罩子,将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 不是真的不想理人,是不敢开口。 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怕别人觉得自己无趣。 另一方面,没有办法对别人真正产生兴趣,独自呆久了,已经习惯了。 来源:pexels 仅有的几次主动,让姜姜感受到无比的挫败。 小时候,班上一位男生,穿着粉色衣服来上学; 因为衣服"妖娆",被一群同学包围,指着骂"娘娘腔"。 姜姜见状,找老师轰走了包围的同学,把粉衣服男生"解救"了出来。 她主动上去安慰,表示愿意和男生做朋友。 本以为,对方会感谢自己。 谁知,男生非但没有感谢,反而从地上捡起一颗垒球,向她扔去。 垒球砸到姜姜头上,鼓起半拳大的肿包,吓得她哇哇大哭。 来源:pexels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 主动帮同学递纸巾,却被嫌弃脏; 主动和转学生一起玩,却在三个人的友谊中被孤立。 这些经历,给姜姜留下了一种"主动不会被珍惜",反而显得很好欺负的感觉。 自此,主动交友在姜姜这里便成了"压力事件"。 在这以后,在面对不熟的人时,姜姜很少表现出分享欲,不主动建立关系。 一方面担心被拒绝,另一方面,她拼命告诉自己"我喜欢一个人呆着,没事",似乎也逐渐习惯起来。 来源:pexels 姜姜不喜欢社交吗?似乎也不是。 每当有人主动"认领"她时,她其实非常开心,感觉一天都被点亮了; 可尽管如此,在关系建立后,她也不会频繁与对方闲聊,倾向于保持"淡如水"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师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将姜姜这类看起来很孤僻,回避进入人际关系的人,称为"疏离型人"。 他们远离人群,一部分是想独立,另一部分是出于焦虑—— 一旦主动开展人际关系,就免不了被评判、拒绝; 要是被深度卷入,甚至会被控制、被限制。 来源:pexels 这种对人际的回避,本质上是一种防御策略; 借助回避来避免冲突,防止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的部分。 有研究表明,各类创伤性事件; 比如校园霸凌、情感忽视、精神虐待、身体虐待等,都会增加人们的"社交抑制"倾向。 即使原本是乐群、活泼的人,在经历过创伤后,也可能因为恐惧而变得孤僻寡言,甚至自我孤立。 02 被动者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当被问起,为什么可以这么久不说话时,姜姜回答: "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聊的,有什么需要聊的。" "比起不被注意,更害怕插话后无人回应的尴尬。" 姜姜的内心是矛盾的,苦于无法结交朋友,但似乎对别人又不太感兴趣。 即使强行参与聊天,也担心难以承受被拒绝后的痛苦。 加入谈话——不被回应,似乎是安插在姜姜心中的固有脚本。 来源:pexels 进化心理学中提到一点,人是天生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八卦心态"。 但当屡次的兴趣不被回应后,就会出现回避、退缩,即因为害怕得不到回应,干脆装作并不在意。 姜姜这种"感到没什么好聊的","对别人没什么兴趣"的特点,一方面可能于先天有关。 有研究表明,就是有一类"行为抑制型"的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新的环境、新人表现出格外的腼腆。 当别的孩子在探索新环境的时候,他们会害羞地回到养育者身边,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交压力比别人更大。 来源:pexels 另一方面,与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长期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背后是"没有人"的; 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经常会体验到"不被支持"的感觉。 很难对环境产生安全感,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时候,姜姜提出"周末想去公园玩耍"、"想吃一次牛排"这样的要求时; 父母的回应总是: "我们哪有时间,你自己作业做完了吗?" "已经给你上学花了那么多钱,你就知足吧。" 一开始,姜姜还会有得不到回应的痛苦感受,后来逐渐的,她将自己与感受隔离开来。 很少提出需求,将"得不到回应"这件事合理化了。 来源:pexels 姜姜将对父母的那种"绝望感",移情到往后的人际交往中,总觉得自己说出的话无足轻重。 为了减轻那种社交疼痛,她逼迫自己不去表达。 只要不主动,就不会被伤害。 没有被好好回应过的孩子,也同样学不会好好回应他人,很难处理他人的情绪。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当别人向她表露出自己的某些情绪时,她显得格外"木讷"。 这种木讷使她又一次次人际受挫,陷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来源:pexels 还有一个细节是,姜姜说,她家的氛围总是沉默的,很少进行单纯的"无意义的交流"。 比如,父母总是会问一些"作业做好了吗"、"有没有认真学习",这样的话。 她很羡慕大家,可以聊那么多轻松的话题。 长大以后去朋友家吃饭,她才明白; 原来餐桌上也是可以不那么死气沉沉的,聊天是可以单纯为了开心的。 03 小技巧让主动更轻松 很少有人是天生不爱和人呆在一起的。 也许是经历了一些伤痛、一些挫折,踩过一些小水坑,才不得不把自己裹起来,显得被动且拘谨。 说实话,即使作为一个极度内向者; 我也很乐意有人时不时"打搅"我一下,让我感受到"存在"。 同样的,被动社交可能是一种很稳妥的生存方式; 但是主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生活的图景,拥抱更多的可能。 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你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来源:pexels 1)、调整固有认知,主动没有那么可怕 姜姜这样的被动社交者,可能会因为得不到聊天对象的回应而陷入内耗—— "是不是我说错话了?是不是我太无趣了?" 这很有可能,是童年时期"情感忽视"经历被激发,所引起的过度担忧。 这时候,可以用"观察者"的视角,来检验你的猜想。 可以问一问自己: Ta之前都有认真回复你吗? 如果换做你是对方,你会觉得自己某句话说得不妥吗? 如果没有,那其实可以不用担心; 每个人的注意力顺位,首先都是自己也许Ta只是被其他事情暂时吸引啦。 来源:pexels 2)、学会"聊闲天",做好建立关系前的热身运动 被动社交者,有很大一部分是习惯深度思考的内向型人群。 这类人的思维模式是纵深的,会执着在一个问题上刨根究底。 但在相识初期,大家都还处在"热身"阶段,并没有准备好聚焦于某个深入的话题; 关系刚建立时,需要从闲聊开始。 而闲聊,并不是为了满足知识层面的需要,而是归属和安全感的需要。 来源:pexels 闲聊就像冬天开车时的预热,当气氛活络时,关系自然会变得紧密。 闲聊更需要轻松灵活,对谈话中新出现的观点、事物作出反应; 不用执着于某个话题,而是不断转换到新的话题中去。 被动社交者们需要注意的是: 当对方抛出一个开放性话题时,也许并不是真的想要与你一探究竟; 而是释放一种信号,"我对你挺有兴趣,想和你聊天"。 而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话题延续下去,不断地联想,以开展新的话题。 换成你自己时也一样,当你抛出一个话题,就要做好对方随时换话题的准备。 来源:pexels 3)、闲聊中的ARE原则 很多被动社交者最困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要聊什么!" 比如在电梯里,突然上来一位半生不熟的同事,"被动者"们恨不得把脸埋进头发里,或者用手机挡住眼睛; 整个人呈现出一种"生人勿扰"的氛围,试图回避可能的交谈。 熟人间闲聊,担心找不到话题,更担心选错话题,关系变得尴尬。 来源:pexels 可以尝试一个简单的ARE守则:锚定(Anchor)、表达(Reveal)、鼓励(Encourage)。 锚定身边的事物,引出中性的话题。 表达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个人看法。 鼓励对方发声,根据话题提出问题。 比如说,去参加一场熟人的婚礼: (A)今天来的人可真多; (R)本来还想过去合影呢,看来只能放弃了。 (E)你也是从外地赶来的吗? 其实,这是在向对方表达"你好,你看上去很和善,我们聊会儿天吧!"的邀约,但如果直接说出来,会显得很生硬; 通过主动发起闲聊的方式,像是在你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关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最后,想对所有害羞又被动的小伙伴说: 你们小心翼翼伸出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编辑:清筠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