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自贸试验区发展现状 一、川渝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实践 从四川、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来看,其制度创新实践集中于以下领域:投资、贸易、金融、区域协同这四个领域的制度创新。 (1)投资领域。二〇一七年7月,四川、重庆自贸试验区已启用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相较于上一版,新版"负面清单"在行业上拓宽了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电商等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开放度,清单上的内容已削减少于百项。新"负面清单"执行,吸引外商投资流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成渝城市双城经济圈的汽车制造产业、先进服务业的发展,为川渝高端装备制造创造巨大发展机遇。 (2)贸易领域。四川自贸试验区站在企业角度考虑,以"客改货"、减税降费等政策进行模式创新,为企业运行节约时间成本、降低经济成本,有效促进进口贸易。重庆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提升区内贸易便利化,开展保税加工业、保税物流业等多项业务。此外,四川、重庆自贸试验区在提高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目前已有多项贸易便利化措施获得商务部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3)金融创新领域。为助推金融创新发展,重庆先后推出"铁路运单+动产质押贷款"、"铁路运单+仓单质押贷款"等多个政策,同时,重庆市还是我国第一个可签发特权铁路提单的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跨境供应链金融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也大多在多式联运"一单制"的物流金融和以跨境结算管理为代表的贸易金融基础上展开。 此外,企业的发展中,融资一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科技型企业往往属于高投资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多重融资问题长期制约着科技型企业的长足发展。重庆自贸试验区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困境,尝试开展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借助于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推行信用贷款,这一举措极具创新意义。 与此同时,在区域内构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补偿基金,自二〇一七年首次启动以来,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限制越来越放松,多个合作银行都不断提升对于科技型公司的融资风险可接受度,有力地推动了贷款发放,有效拓展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其整体融资规模,截至二〇二〇年9月,全市银行机构累计为4515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金额总计133.8亿元。 四川自贸试验区推行的"自贸通"就在融资上为企业提供便利,其围绕"融资、降费、服务"三个维度,借助于信息共享以及专家评审的形式,为相关企业的融资进行审核,帮助企业的轻资产与无抵押等困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曙光,以简单、快捷的形式为其提供融资。 (4)区域协同开放领域。自"川渝分家"以来,两地联动策略虽然不断,从学术界研究、政府主导开始,后来企业主体、民间互动和企业互动逐渐增多,两地经济互动不断深入发展,但在形成的"竞合关系"中"竞争"始终居于主导。 同质化产业基础缺乏互补性,阻碍成渝经济融合。此外,成渝两地交通基础建设虽较为完善,但是两地运力分散,目前尚无统一运作部门,在成渝双城协同发展阶段恐难形成合力。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两地城市政府发展利益诉求不同,当参与协同治理的成本大于收益时,不合作甚至竞争便会出现。 川渝区域协同开放有助于发挥交通设施建设对城市间的联动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同时改变以往不良竞争格局,促进两地资源合理配置,从以往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充分发挥成都、重庆两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从而推动圈内产业融合。 二、川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成都、重庆自贸试验区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西部发展的重任,两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协同开放等制度体系层面不断创新,自二〇一七年设立至今,已形成多项改革成果。在二〇二一年"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四川成都自贸试验区位列全国排名第6,重庆位列第9,是前10名仅有的两个内陆自贸试验区。川渝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但走在内陆前列,而且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二〇一九年,四川、重庆自贸试验区仅二〇一九年一年,便有6项制度创新被商务部收入"最佳实践案例"。其中,既与"放管服"改革有关的,如"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还有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关的,如推出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其多项改革措施在当地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截止二〇二一年4月,重庆自贸试验区所提出的发展方案中所涉及到了151个任务皆圆满完成; 其中,截至二〇二一年4月,四川自贸试验区目前的新创企业数高达14万家,整体注册资本逾1.5万亿。该区在全省占据着1/4000不到的面积,却拥有占省总数1/4的外商企业数、1/10的外贸额,另外,全省的新建企业中,有1/10都是出自该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内拥有的进出口企业数量在全市占比超过1/4,重庆的外贸额中,有高达70%的份额来自该区,重庆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高达40%的份额来自该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现状 (1)国内生产总值 整体而言,从二〇一〇年到二〇一九年10年间,18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GDP总额均显著增长。对比二〇一〇年,所有城市二〇一九年GDP总额实现翻番,其中,成都二〇一九年GDP总额超二〇一〇年三倍之多。从个体来看,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〇一〇年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的GDP总量为其余14个城市GDP总量的1.3倍,二〇一九年,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的GDP总量占整个城市群GDP总量的62.43%,比二〇一〇年的58.58%增加了约4个百分点。二〇一九年GDP排名第三的绵阳的GDP仅是成都GDP的16.79%,排名垫底的雅安的GDP只有成都GDP的4.2%。 还是从具体数据来看,重庆和成都遥遥领先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其余城市,且成渝经济圈内该种断层式差距10年间一直存在。此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成都和重庆。值得注意的是,二〇一七年后,成都市GDP增速重回8%,并在此后平稳保持8%以上。 (2)产业高级化 从产业结构角度,成都和重庆二产占GDP比重比逐年降低,而三产占比却呈递增趋势。但据地方统计局数据,二〇一七年前,重庆市第三产业占比始终低于50%,而二〇一七年后,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居各产业之首。成都第三产业占比在二〇一〇年就已突破50%,二三产业占比差值始终平稳在在3.5个百分点以上。 这说明重庆更偏重于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而成都则维持并稳步扩大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其余14座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变化规律与成都和重庆保持较为一致,即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产业情况恰好相反,呈现先降后升特征,大部分地级市直到二〇一九年,第三产业占比仍然比第二产占比低。 可见,第三产业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的贡献愈来愈大,未来将成为引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吸纳大量劳动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3)对外开放度 二〇一三年以前,重庆的进出口总额并不及成都,二〇一三年开始重庆进出口实现反超,随后两年持续扩大了差距。但二〇一五年以后成都增长加速,在二〇一八年逐渐逼平重庆。从总量上来看,成都进出总额最大值出现在二〇一九年,而较二〇一七年,二零一九年较有回落。从增长率来看,成都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最快为二〇一七年的42.25%。 以上表明成都近年外贸行业发展增长更加稳定和持续。但成渝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外贸发展水平明显不及成渝,进出口总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排名第三位、四川省排名第二位的绵阳市,其二〇一九年进出口总额259.9亿美元,仅占成都市二〇一九年进出口总额的4%不到。 综上,过去十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持续处于稳步增长中,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政府投入持续性增长,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二〇一七年后各项数据变化显著。 成都和重庆是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其余城市无论从GDP总量、人口规模都远不及成渝两城。虽然圈内城市间发展存在悬崖式落差,但是其余14座城市在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上的贡献还是肉眼可见的。因此,笔者拟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现状入手,探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