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七次空城计,唯独诸葛亮没用过,三国南梁东西魏大唐都有人用
神机妙算诸葛亮,摆下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三国演义中小说家的想象果然如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然而翻开正史我们发现,所谓的诸葛亮空城计其实并不存在。
据西晋人郭冲所述诸葛亮的五件异事,即"条亮五事"中记载,诸葛亮屯兵阳平,派遣魏延带领主力向东,自己仅留万人守阳平。司马懿带领二十万大军与魏延相向而行,错过了蜀军主力,兵锋直指阳平。阳平守军惊骇莫名,惟诸葛亮镇定自若,摆下空城计,偃旗息鼓却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潇洒地弹起了琴。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留有伏兵,竟然不战而退。
裴松之对"条亮五事"的批驳逻辑严密,思路清晰。首先,阳平地处汉中,诸葛亮在阳平之时,司马懿为荆州都督,在宛城镇守。宛城距离阳平千里之遥,两人就算坐高铁也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见面。
其次,诸葛亮十分谨慎,当初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却被诸葛亮否决,此时断不会将重兵主力交于魏延,而自己却置身阳平。
因此,按照裴松之所述,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没有使出空城计。
虽然诸葛亮没用空城计,然而正史上记载了不止一人使用了此计。看来文学作品始终是源于生活的。
首先我们熟知的是虎威将军赵云的空城计。
魏蜀大战汉中之时,黄忠阵斩了夏侯渊,曹操提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派遣赵云与黄忠截断曹军粮道。赵云的空城计就用在了这场战役中。
一开始曹军运米北山下,黄忠认为可以袭击曹军粮草,率军出击。结果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未还营。赵云带着几十个轻骑兵前去接应,却遇上了曹操大军。
赵云且战且退,终于冲出曹操大军的包围,回到营寨。期间为了救援被围困的张著,赵云又反身杀入重围,救出受伤的张著。再次回到营寨时,曹操大军跟着蜀军围上来了。
营寨里张翼准备下令闭门固守,一身是胆的赵云一摆手,使出了空城计。偃旗息鼓,营门大开。曹军面对赵云静悄悄的营寨,一股恐惧油然而生。
曹军心想这人这么强,围都围不住,现在到了他的地盘,虽然半个人影也没看到,却怎么感觉后背凉飕飕的,甭管了,还是撒丫子逃吧。
曹军一退兵,伴随着军鼓雄壮的BGM,赵云命人兜着曹军屁股后头射强弩,大破曹军。
刘备后来视察战场,啧啧称赞。消息在蜀军中传开,军中把赵云称作"虎威将军"。
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云别传》
魏书中记载文聘也曾使出空城计
曹魏黄初七年、东吴黄武五年(即公元226年),孙权趁着魏文帝曹丕驾崩不久,又看不上刚刚上位的魏明帝曹睿,因此提大军发动北伐。
孙权几路出击,自己亲率五万大军,攻打文聘镇守的石阳。魏吴交界之地有大量河流水系,吴军素习水战,而原本前线主要争夺地点是襄阳、合肥、广陵以及寿春。孙权这次率领主力大军进攻石阳,确实是出其不意。
文聘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危急的。石阳本就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却疏于防范,城池年久失修,加之天降大雨,孙权发动的又是奇袭,事先一点准备都没有,城民们还都分散在野地劳作。
守军又是一阵惶恐不安,文聘为稳住人心,摆下空城计。自己高卧房中,作安枕无忧状。对外不准一个己方军兵出现。赌的就是孙权的疑心。
果然,孙权素来知道文聘忠心耿耿、小心谨慎,魏国将防守重任交于文聘,他不可能玩忽职守。因此怀疑要不就是城内有伏兵,要不就是城外有埋伏。于是孙权一个响屁没放,就带着五万人退回了江东。文聘以此成就得中国网民美称曰"文睡觉"。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南梁冯道根空城计守阜陵,打退北魏猛攻
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倒行逆施,被萧衍篡夺皇位,建立南梁。冯道根作为萧衍的佐命元勋,被封为宁朔将军、南梁郡太守,镇守阜陵。
萧宝卷之弟萧宝寅逃入北魏,为报家仇国恨,伏于魏阙之下,请求北魏出兵。天降大雨,萧宝寅浑身湿透,哭成一个泪人,终于打动了北魏。
公元503年,北魏派遣党法宗、傅竖眼率领两万大军,兵临阜陵城下。
冯道根刚到阜陵之时,就大修城防,广布斥候,做出一副如临大敌的姿态。当地军民十分不理解,认为冯道根有点小题大做,甚至讥笑冯道根缺乏勇气,只知道防守。
冯道根一句"怯防勇战"告诉大家,该防守的时候就要小心防守。果然,北魏两万大军一来,所有人都说不出话了。
虽然阜陵修缮城防,无奈时间太短,北魏军来势甚急,阜陵城内人心惶惶。面对危局,为人谨厚木讷的冯道根甩出一记"空城计"。
他命人大开城门,自己不着铠甲,穿着平常宽大的官服登上城楼,又派出二百健勇出城,对敌军先头部队实施打击。北魏军见到冯道根好整以暇,怡然不惧的表现,先自己胆怯了。放着一座城防空虚的阜陵城不攻,退却了。
先是,南梁太守冯道根戍阜陵,初到,修城隍,远斥侯,如敌将至,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城未毕,党法宗等众二万奄至城下,众皆失色。道根命大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兵战,破之。魏人见其意思闲暇,战又不利,遂引去。道根将百骑击高祖珍,破之。魏诸军粮运绝,引退。以道根为豫州刺史。——《资治通鉴》
东魏将领薛循义用空城计稳住高欢败势
公元534年,强大的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高欢、宇文泰及其背后的怀朔集团、关陇集团悉数登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南梁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小三国"。
东魏无疑是小三国中国力最强的国家,在东西魏争霸战中前期处于优势的一方,但是发生在东西魏战争中的"沙苑之战"中,高欢被宇文泰击败,撤回晋阳。
此时晋州治所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守将封延之弃城北逃。晋州距离晋阳仅四五百里,如果晋州被宇文泰夺取,相当于在高欢眼皮子底下放了一把刀。
于是,高欢急令薛循义(北史及资治通鉴作薛修义)接管晋州白马城城防。行晋州事。
西魏仪同长孙子彦如猛虎般直扑晋州治所城下。高欢刚刚经历沙苑之战,惨败的东魏根本无法组织防守。时代的重任压在了薛循义的肩上。
薛循义没有像封隆之的弟弟封延之一样胆怯逃跑,而是拿出了异于常人的勇气,大开城门,在城内埋伏下兵甲,准备迎敌。
长孙子彦一见这个阵势,有点摸不着头脑,晋州这么重要的地方,高欢肯定要严防死守的,怎么城门大开呢?怕是有诈,于是,长孙子彦退兵。东魏也稳住了溃败的军势。
高欢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大喜,就地封薛循义为晋州刺史。要知道高欢自己就是做晋州刺史起家的。之前的封延之虽然镇守晋州,也只是给了实权,仅仅是"行晋州事",没有给晋州刺史这个荣誉称号。因为薛循义稳住了大势,所以不仅行晋州事,还给了晋州刺史这个荣誉称号。
西魏仪同长孙子彦逼城下,循义开门伏甲以待之,子彦不测虚实,于是遁去。——《北齐书》
根据史书记载还有北周的王思政,唐代的李元轨、张守珪也用过空城计,限于篇幅,我们在下一篇中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