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一扫大街老太太无偿捐出24亿,她哪来的这些钱?
1984年中秋节当晚,北京一老太太将孩子都召集起来一起吃饭。
换作平时,这个家庭聚会可能不会让人有别样的猜想,因为那是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圆很正常,可眼下情形不同了,老太太一夜之间就成了30多亿元的拥有者,在这之前她只能依靠扫大街、给他人缝补衣物维持生计。
长者一旦有钱,一般都有很强的"号召力",这在古今中外都是通理——后人谁不盯着那个钱?不盯不一定是圣贤,很可能是缺心眼。
果不其然,孩子到齐后老人就对财产进行了分配,但令他们非常意外:80%都捐了出去,只留20%给他们。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老人这笔钱从哪里来的,又为什么无偿捐出24亿?
一、30多亿财富的来历
老太太名叫赵碧琰(yǎn ),真名叫耿维馥,建国后曾改名为耿碧琰。
她之所以一夜之间那么有钱(在80年代,个人手里有30多亿一定是首富),与她的丈夫赵欣伯有关。
再往前推,赵欣伯的历史就有一些不光彩了,他是个顽固不化的汉奸。
说到这里,这笔30多亿财产的来源大多数人都能猜到了。有的人直接说"肯定不干净",但这只猜对了一半,一半不对。
如果这笔钱完全不干净,国家就不会帮老太太争取回来了,它实际上是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国内外都承认。
这笔钱的来源是这样的。
辛亥革命前后,赵欣伯也曾是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参与了护法等革命运动。但革命不幸失败,他也被迫逃亡。
他家里本来没有钱,与第一任夫人王碧琰结婚后亦是如此,一切都靠王碧琰支持。
他逃亡的路上王碧琰一直不离不弃。
他选择来到日本避难,顺便深造,先后在日本明治大学、帝国大学攻读法学,并成为第一个拿到帝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赵欣伯认识了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少壮派,即军国主义狂热分子,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走上了出卖同胞的汉奸之路。
赵欣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日本人介绍的。
得到日本驻华公使馆武官本庄繁的推荐,赵欣伯顺利来到张作霖身边工作,成为保安司令部的法律顾问。
九一八事变后,赵欣伯协助日本迫害同胞,并大量收刮民膏民脂,逐渐积累起大量财富。
他相当明智,将这些赃款大部分转移到日本,并在日本购置土地、豪宅和投资,利滚利,不断赚钱。
所以,赵欣伯之前的钱是脏的,但投资获利后问题就复杂了。
这复杂的问题直到几十年后才得以解决。二、不尽扯皮的官司
赵欣伯在日本的学业取得巨大成就,家庭却遭遇重创——妻子王碧琰在1921年确诊子宫病,不久身亡。
这个变故,给赵欣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差点就走不出来,好在第二个女人出现了,她就是耿维馥。
是耿维馥主动追求赵欣伯的。
被耿维馥主动追求后,赵欣伯给她提出了一个一般女人都难以接受的条件,那就是必须将名字改成他亡妻的,叫"王碧琰"。
耿维馥接受了,主要是被赵欣伯的专一所感动,哪怕赵欣伯爱的那个女人不是她,只要她爱赵欣伯就足够了。
他们结合不久,耿维馥就生下了儿子赵宗阳,随后改名"赵碧琰"(下面就用这名)。
赵欣伯虽然在感情上为难赵碧琰,但是在生活上对她很好。
为了逃避追责,同时也为了将财产留给后人,赵欣伯所有在日本的投资,用的都是妻子赵碧琰的名字。
这是赵碧琰后来"突然暴富"的原因。
1939年,赵欣伯带着赵碧琰返回国内,将在日本的产业和生意交给好友铃木弥之助管理,只带走核心材料,但这个做法后来给赵欣伯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日本投降后,赵欣伯被抓,死在监狱,赵碧琰则带着孩子留在北平生活。
没了丈夫,赵碧琰的生活异常艰难,曾依靠扫大街、替他人补衣物维持生计,为避免麻烦,还将名字改成"耿碧琰"。
这样艰难的生活,直到1963年秋才迎来转机——国家公职人员找到她,表示愿意帮她拿回在日本的财产。
之后因为一波又一波假赵碧琰和假赵宗阳的出现,以及铃木弥之助想要将财产占为己有,赵碧琰一直没有拿回来。
1973年,铃木弥之助死亡,十年后,赵碧琰终于拿回财产。
拿回财产不久,赵碧琰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将80%捐出去,只留20%给后人,她则一分不要。
她说:"要为赵欣伯赎罪!"
孩子没有意见。结语:
对于赵欣伯的这一笔钱,有人认为脏,不要也罢。但是,如果没有人去领,那这笔巨额财产最终将归日本政府所有,那不是便宜了日本人吗?
再者,当时有许多人关注这笔财产,仅1963年,就至少冒出8个假的赵碧琰,万一哪一个冒牌货成功了,那损失的还不是我们中国人?
帮赵碧琰拿回财产前,相关部门人员就说了,会帮助国人维护他们在海外的财产,所以这是合法的,应当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