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做嫁衣,为北宋打下基础,浅论周世宗柴荣改革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感较弱的五代时期,有这么一个皇帝。他即位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就是周世宗柴荣。只可惜他只在位了六年,便因病离世。而他的改革,则为北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柴荣的改革都有那些内容?这些改革又是怎么为北宋打下基础的呢?郭威与柴荣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
盛世崩塌,哀鸿遍野,曾开辟出辉煌时代的大唐终究走向了灭亡,此后,各方势力竞起,战乱不休,山河破碎,人心惶惶。
这样兵荒马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在乱世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统一四方,登基为帝,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黑暗、混乱、群雄割据的局面,从此开始了属于宋朝的统治。
很多人会称赞宋太祖赵匡胤是乱世英雄,有雄才伟略,但在宋太祖之前,有这么一位帝王,通过改革的手段,为结束乱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位帝王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周世宗柴荣。他的改革在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贡献,山河统一怕不知道还要等上多少年。
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他出身名门望族,不仅相貌高大英俊,性情温和,头脑也十分聪慧,文韬武略都十分出众。
因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柴荣有一个姑父名叫郭威,郭威十分欣赏他,还将他收作了养子。
在刚刚成为郭威的养子的时候,柴荣并未意识到这是命运给予他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毕竟在那个时候,郭威还只是军营里一位普通军官,虽骁勇善战,但到底还没有出头,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也十分拮据。
于是,年少的柴荣便挺身而出,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跟着一些商人做了买卖茶叶的生意,以减轻郭威家中的负担。
而在四处奔走做生意的这个过程中,柴荣也见识到了乱世中百姓苦难的生活,他内心也有了改变这一切的想法。
郭威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出身将门,为人豪爽仗义,十分骁勇善战。他小的时候,父亲被人杀害,母亲也早逝,只能寄人篱下投奔自己的姨母。不幸的遭遇让郭威从小便吃尽了苦头,也见识到了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
后来,郭威应召当了士兵,他勇敢过人,很快受到了上级的重视,一步步在军营中成长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原本,郭威是跟随后汉皇帝打天下的,但后来,他却遭到了后汉君王的猜忌。
郭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猜忌"变作了现实,直接揭竿而起,把后汉的皇帝赶下了台,自己建立了后周,当了开国皇帝。
郭威是个有才能的人,他深知民间疾苦,也有志向改变这一切。在称帝后,郭威便立马撤销了百姓的各种不合理的赋税,减轻了百姓们的生活压力。
此外,郭威还改变了当时过于严苛的法律。要知道,在后汉的法律里,仅仅偷了一文钱,也会被判处死刑。这明显不合情理。
可以说,郭威在位期间确实是个英明的君主,他真正在为百姓着想,也在努力改变各种制度上的弊端,为后期柴荣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但可惜的是,郭威并没有当太久的皇帝,仅仅在位三年后,他便因病离开了人世。
他生前十分欣赏柴荣的才干,竟然直接将皇位传给了他。将自家江山传给外姓人,这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郭威死前并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养子,也仅仅只是在位了不到六年。但在这六年间,柴荣却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柴荣接手帝位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时的柴荣不过而立之年,他找来身边擅长术数的大臣,问道:"我还有多少年的时间?"
这位大臣答道:"我学识浅陋,经过推断,陛下还有三十年的时间。"
"三十年......"柴荣喃喃道,他站在高楼上,看着远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仿佛下定了决心,说道:"三十年足够了!"
从这一天起,柴荣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迈志向和规划,并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那么,柴荣都做了些什么呢?
发展生产力
即位之初,柴荣就知道,想要实现自己为期三十年的抱负,最不可缺少的就是人才,但此时距后周开国也不过短短几年,柴荣身边并没有可用之才。
于是,柴荣决定通过各种方式广招人才。他继续延用了历朝历代的"进士科取士"的选拔方式,在柴荣在位期间,每年都要举行科举,只为寻找志国安天下的人才。
其次,柴荣还恢复了制科。制科选拔的主要是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的人,是选拔专门人才的一种方式。相比于严谨、正规的科举,他更加随意、灵活,以方便快速选拔当前急需的某一方面的人才。
同时,柴荣还要求群臣举荐人才,积极地鼓励有才之人毛遂自荐,无论出身门第、年纪大小、资历高深。听到一些隐居的有才能的人,柴荣也真诚地请他来为自己效力。
此外,对于自己身边有能力的老臣,柴荣也给予重用,对于贪官污吏,柴荣也毫不手软。他还裁撤了大批的冗官,将那些混饭吃的庸才赶走,腾出位子给有真才实学的人。
柴荣的这种行为,真实地改变了当时制度混乱,官吏杂冗,贪污腐败风气横行的情况,令朝野上下焕然一新。
种种举措下来,柴荣身边确实出现了不少有才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他之后的改革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了辅助的力量,柴荣改革的第一站,便是发展经济。
在小农社会,百姓的生产力便是最大的经济力量。但在那个群雄割据、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为了躲避战火、四处奔波,大量的田地就此荒废了下来。
于是,柴荣对此颁布了规定:土地的主人如果已经逃往外地,土地此时无人耕种,可让别人代替耕种,并按照规定向国家缴纳赋税。
如果土地原来的主人在三年内回来,那么现在种地的人可以分走一半的土地,将另一半归还原主。
如果原主五年之内才回来,那么现在种植田地的人只用归还三分之一就可以,如果原主五年后回来,除了坟茔所在的地方,其他的土地将不再归他所有,都归属于种植的人。
柴荣的这一番操作,为后周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入住。不少四处流散的百姓也有了安身之处。
百姓有了土地,农业便开始恢复生机,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地位很高,寺院甚至可以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这种待遇就吸引了很多交不起赋税的百姓,他们纷纷躲入寺庙为僧为尼。
为了能更大程度地发展生产,柴荣废除了很多寺庙,放还大量的僧人。有数据统计,柴荣废弃的寺庙多达三万多所,更有二十多万僧人还俗,回家种田劳作,这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
此外,柴荣还严禁僧人私自为人剃度。同时,他还对出家的僧尼年龄做了严格的规定,并设置了一定的条件。
这种方式确实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而在那个尊崇佛教的时代,柴荣所做的这一切,也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
但想要百姓心甘情愿劳作,最重要的还是种田者的待遇。于是,柴荣废除了众多苛捐杂税,按照当地真实的情况确定租赋,极大地减轻了百姓们的压力。
为了发展生产力,柴荣还下令召集能人志士前去治理黄河,并大修水利工程,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水患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此外,柴荣还大力发展与种植相关的建设,促进漕运的发展。
在柴荣在位期间,虽然天下还未统一,但水陆交通都基本归于后周了。
一直到北宋时期,水陆交通便利,漕运众多,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都是离不开柴荣在位时期的努力。
柴荣的改革快速恢复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北宋的繁荣奠定的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另外还有一点极其重要,那就是军事的发展与改革。军事的发展
郭威去世,柴荣刚继位没多久,北汉便联合的辽国的契丹人,率领着数万精兵来势汹汹,企图在国丧期间,给后周以重击。
面对强大的敌人,柴荣毫不畏惧,亲自率兵出战,两军最终在高平相逢,随即展开了生死较量。
这场战争打得很艰难,危急关头,主将甚至临阵脱逃,最后柴荣冒着死亡的危险亲自督战,号令将士们拼死抗争。
帝王的出现很快稳定了军心,将士们大受鼓舞,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勇杀敌,这场战役终于取得了胜利。
而同时,宋太祖赵匡义也在这场战役中脱颖而出,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柴荣的赞美和赏赐。
不过,此时的柴荣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骁勇善战的年轻人,未来会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建立一个强大而繁盛的朝代。
此时的柴荣正在认真的思考,经过一场战役,他看出了后周军队里的弊端,如何才能最快地改变这一切呢?
当时后周虽然有着数量可观的军队,但这些军队太过年久,里面有很多年纪大的,战斗力不够强的。
再加上长久以来的不良风气,使得军队里贪污腐败之风肆虐,很多战士、将领贪图享乐,贪生怕死,遇到危险只想临阵脱逃。
"凡兵务精不务多。"士兵的战斗力远比数量更重要。但如今这样的军队,怎样才能算的上精锐呢?想要实现"开拓天下"的梦想,那就必须重振军风,建立一支精锐的队伍。
首先,柴荣对高平之战那些临阵溃逃的将士们进行了严格的处罚,七十多名将士被处死。其中不乏有老臣和自己的爱将,但柴荣毫不留情,军心溃散是大忌,柴荣想要重振军队的风气,必须对这些贪生怕死之辈进行严惩。
随后,柴荣又对在高平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们进行重赏,一大批有勇有谋的将士们得到了提拔。
这种赏罚分明的行为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也让军队曾经不好的风气得到了肃清。
此外,柴荣还裁撤了一批年老体弱,没有战斗力的士兵,提拔"精锐之士"。并向天下范围内招募豪杰,由柴荣亲自查验对方的能力。不管对方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都可前来一试。
在柴荣的一番改革下,一支精锐、所向披靡的王者之师迅速地建立了起来。有了焕然一新的军队,柴荣有了底气,将士们也需要试试锋芒。
于是,柴荣开始了四方征战。高平之战后一年,柴荣派出军队,向后蜀发起了进攻。
经过几个月的作战,后蜀不敌柴荣改革后的精锐军队,连连落败。最终柴荣成功将秦州、凤州、成州、阶州收复到后周的领地。
随后,这位满怀雄心壮志的帝王选择亲征南唐,经过三次征战,后周的军队占领了南唐大量的领域,打的南唐对后周充满畏惧、俯首称臣。
一连打了几次漂亮的胜仗,后周很快建立起强大的威望,物力、人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几年后,柴荣养精蓄锐,目光看向了被辽国契丹人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后周的铁骑一路北上,势如破竹,进展的十分顺利。
然而,时不待人,在征战途中,柴荣得了重病,这场病来势凶猛,柴荣的血肉之躯最终没能抵挡。柴荣病死了,年仅三十九岁,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三十年的宏图霸业。
但在他去世后没几年,赵匡胤迅速强大了起来,他登基为帝,开创了大宋王朝。在柴荣这些年的基础上,赵匡胤继续着统一全国的事业。
赵匡胤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混乱、分裂的局面,并开启了一个创下过繁荣与辉煌的朝代。
结语
赵匡胤一统天下,开创盛世,都是站在柴荣的肩膀上进行的。可以说,柴荣的改革为大宋的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柴荣作为一个英明、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值得青史垂名,值得让更多的人知晓他的事迹。
参考文献:
[1]黄晓华.周世宗柴荣改革琐议[J].苏州大学学报,1995.
[2]李小树.柴荣选拔、善用人才的措施[J].贵州社会科学,1994(06):105-109.
[3]. 略论五代时期柴荣的改革[C]//.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198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