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如何?有几种舞蹈形态?
一般认为,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舞蹈是远古先人生活境况的反映。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一) 原始社会时期,需要明确的是,古人舞蹈不是出于审美感受,而是生命本能行为的反映,"是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如盘古乐舞是已知最原始的舞蹈,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劳动状况,歌颂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功绩。再如伏羲乐舞,又称《扶来》,是用来致意伏羲氏发明结网捕鱼功绩的舞蹈。
另外,这时还出现了一些颂赞氏族英雄的舞蹈。新石器时代的舞蹈与旧石器时代相比则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宗教舞蹈、巫舞、图腾礼仪舞蹈、狩猎舞蹈等。虽然该时期的舞蹈仍处于自发阶段,但却基本具备了主导性的审美观念,反映出极强的实用性目的,宗教信仰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初期,它是泱泱华夏礼乐文明的肇始。夏朝有着注重礼仪、以礼统乐的习惯,这些习惯通过由青铜、玉石制成的祭器、乐器、礼器等物化产品加以呈现。据史料记载,夏朝王宫中已经有了专门从事女乐的歌舞伎人。如果说夏朝之前的舞蹈基本都是自娱自乐的情绪舞蹈的话,那么自夏朝始,乐舞就成熟为专门的仪式,发挥愉神愉人的作用。
到了商朝,乐舞与鬼神观念相融合,成为祭祀鬼神的重要仪式。与商人尚鬼的观念相对应,商朝社会浸染着神鬼气息,由此导致商朝的大多数舞蹈都是用于祭神祭鬼的。比如宴享宾客的祭祀之舞一一万舞,人们在鼓、管、磬乐器伴奏下陶醉地跳着不同的舞蹈,场面极尽宏大。再比如求雨的祭祀礼仪乐舞一一桑林舞,营造出一种狰狞、恐怖、令人畏惧的气氛,可看作是原始图腾舞蹈的延续。
在前代乐舞发展的基础上,周代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宫廷雅乐。敬天祭祖(神)是这套雅乐的核心主题。周代雅乐有六大舞。大舞和小舞在舞蹈形式上,体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一鲜明特点,它们服务于周代系统的等级政治制度和礼乐制度,呈现出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乐舞由于空间方位差异,形神韵等方面的特征均有殊显,但是仍然有一些普遍特征。第一,对于舞者形体容貌上有着较为共通的要求,姣好的身材,纤细的腰,好看的容貌与适当的化妆是舞者必备的几个特质。第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相关的训练也是各国舞者都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此之外,长袖舞也有所盛行,立起脚尖的舞蹈也开始在一些国家初现端倪。从先人的本能反应,到后来的礼乐教化舞蹈,先秦舞蹈经过了一个由原始的生命欲望提炼为审美要求、礼仪秩序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过程。其基本变化趋势是礼仪性乐舞和娱乐性乐舞相分离。尽管周代宫廷雅乐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落了,但舞蹈敬天祭祖的功能样态及其作为雅乐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却得以保留下来。
(三)汉朝时期,汉代及汉代以后,尽管人们把皇家进行的祭祀性、礼仪性乐舞都统称为雅舞。但实际上,西周雅舞延续至汉早已失传,汉代雅舞中多数是重新选定的。如汉高祖引入的賓人舞蹈《巴渝舞》既非有周正廷亦非汉民族传统舞蹈,但在后汉时期演变成为宗庙祭祀之舞。
另有汉武帝命李延年作的《郊祀歌十九章》亦是汉代郊祀乐歌中不合正统的新作,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西周雅舞至汉,保留下来的多数只是雅舞的理念了。但先秦乐舞还是为汉代舞蹈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奠定了雅乐的基本形态和敬天祭祖的功能样态。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一)雅舞与祭祀乐舞概念区分,雅舞和祭祀乐舞,是两个有所交叉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首先,从范围上框定,雅舞存在于宫廷贵族、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之中,它最初指的就是西周"六舞"。六舞是只有贵族子弟,即国子才可以学习、参加的。祭祀乐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乐舞。祭祀活动是皇家、乡俗都有的,所以祭祀乐舞既广泛存在于皇家宫廷,又存在于民间乡野,参与人员自然也不只是国子贵族,更有着百姓民众。
如汉代的傩、高裸均如此。其次,雅舞除了祈福,更主要的目的是教化、规范等级、维护皇权。祭祀乐舞则主要是对某一对象的祭祀,是某种信仰意识在乐舞仪式中的集中表现。雅舞和祭祀乐舞一样,都有祭祀对象,有祈福的目的,所以二者在概念上显得混淆不清。
(二)宫廷祭祀乐舞,雅舞与祭祀乐舞的区别之一,就是祭祀乐舞是皇家民间都有的。与民间祭祀乐舞相比,皇家祭祀乐舞也同样带有祭祀的功利目的,但皇家祭祀往往带有更强的政治目的,是要为万民祈福,是兼济天下百姓的,其乐舞表达的是对天地和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祈福,其前提是丰厚的国家物质基础。
出于维系统治的政治需要,汉朝统治者特别重视皇家祭祀乐舞,因为其中这种特殊类型的舞蹈中融合政治与教化于一体,既可以起到制度规范作用,也传达着统治者的美好愿望,因此成为一种自觉的政治行为而不断延续下来。
可以说,皇家、民间普遍共有节庆化的祭祀行为,如农时祭祀、节令祭祀、灾疫祭祀、对日月星辰的祭祀,乃至驱除邪祟、生殖繁衍等宗教性祈禳活动。人们以乐舞的方式祈福宗族兴旺、农事丰收,这类祭祀形式被框定在祈求生存的范围中,并且逐渐蔚成习俗,成为大到国家族群、小至乡里村户的文化凝聚纽带。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经历了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至秦汉,西周雅舞传统早已失传。但雅舞因其特有的祭祀功用和政治意义,其形式被保留下来,作为历代王朝的一种制度向后世延续。汉代统治者几乎都涉足过对雅舞的修复和建立。
高祖时,鲁国大儒叔孙通立宗庙礼仪以示天下之威;汉武帝"作十九章之歌"建立国家郊祀体系;王莽改制也不忘记改革国家郊祀方式;光武帝初创了郊庙乐器;汉明帝和章帝时期都制定了宗庙用乐;汉章帝整理了食举乐体系……西周雅舞本身形态并没有保存延续,各代接续继承、竞相模仿的是西周雅舞带给统治阶级有利的那部分:礼乐行政的治世方略和文德武功的治世内涵。
(一)行政礼乐,雅舞一方面巩固了帝王的统治地位,在乐舞仪式中将不可逾越的礼制规范、严格的等级观念传播发散给民众,确立君臣、子民的等级合理性,达到净化民众、稳定人心的效果;一方面它繁复的礼制规范和严密的程序是国家礼仪制度的体现,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帝王总是把自己尽可能地与先祖挂钩,在乐舞仪式中制造出某种冥冥之中命我为王的神秘意象,并通过乐舞的方式向公众传播。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也用鱼腹中书、夜火狐鸣的方式惑众,以确立自己的王者地位,为自己的帝王身份找到了合理性的说明。
雅舞的仪典契合并满足了帝王们确立自己至上威望的愿望。《尚书•周书•顾命》中记载了周康王即位的一段文字,讲到宗庙祭祀活动中所摆设的不同坐席和几案,有漆制、有木制;大厅两侧陈列着象征权力、威力、祖先、国家的河图赤刀等;东房西房还分别陈列了鼓、舞蹈服饰、弓、戈等。
豪华的车马、着衣配饰均有差异的卫士,先后需要由太保、太史、太祝对王进行授命仪式,在一系列繁复的乐舞仪式程序之后,将册命文书交给康王,康王才具有了统御天下的权力,在乐舞仪式的规范下得到帝王地位的册封。
叔孙通在汉初为汉王朝制定礼仪,使得朝廷上下尊卑、等级秩序清晰具有条理,高祖刘邦威慑四海之尊的皇权就在这种礼仪中被确认。由于中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一一秦朝尊法抑儒,因此叔孙通的这次改革在中国古代礼乐史上尤为重要。可见,尽管西周正统雅舞的内容在汉代已所剩无几,其雅舞的理念却依然向后世延续,深刻影响着汉代舞蹈审美文化。
(二)文德武功,雅舞不仅延续了行政礼乐的治世方略,还保留了文德武功的治世内涵。雅舞作为礼乐行政的外显形式,正好给予了统治阶级一个巨大的发挥空间。从舞具上看,文、武的对应传统古已有之。西周六代舞中有《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前四个为"文舞",舞时左手执龠,右手秉翟;后两者属"武舞",舞者手拿干戚。
"龠"是有声之器,使万物勃发,象征春天的来临,而为春;"羽"是羽翼,是自然界生物,有民养和茂盛之义,而为夏;"戈"、"戚"乃武器,似蕴杀机,而为秋;"干"、"盾"为护身之器,蔽藏物体,而为冬。故持羽禽的文舞适合在春夏两季学习;而持干戚的武舞适合在秋冬两季学习。
文、武二舞的舞蹈器具负载着一定象征意义:一是代表着天地自然、四时四望的和谐;二是在一年之中,春夏在先,秋冬在后,统治者必既能武定天下,又须文治太平,文武缺一则不可达。从乐舞情调上看,武舞的刚气代表着统治阶级威慑四方、囊括四海的政治心态;而"文舞"的"温文尔雅"、"尽善尽美",则又代表了统治阶级"文德"之治的另一面。
武王采用武力打下天下后,"散军而郊射",唱《狸首》《驺虞》之诗,转而用道德的文治来教化人心,使民臣服于己。文武之治皆用之,故文武二舞也是缺一不可的。西周雅舞严密的乐舞形式已不可寻,保留的是文武并济的治世观念。至汉代以及魏晋、隋唐后来的各朝统治者在对雅舞的重建过程中,也都不忘以文武二舞昭武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