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专家第一个建议,向存款超五十万的人群征收高额利息税
近日,认证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的专家发布了一篇文章,目的是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因为这是促消费的最佳途径。
专家认为,经过几年的疫情,国家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现在钱变的越来越难赚,消费自然也变的萧条。
低收入人群呢,经济紧张,不敢消费,也没有大额消费的能力,而中高收入人群呢,又不消费,把钱存入银行,让钱生钱。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专家研究决定,对这些有存款的中高收入人群加收利息税。而且是高额利息税,这样钱存在银行就无利可图了,所以就会拿出来消费掉。
利息税全称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银行内存款,对所得的利息加收个人所得税。也就是《利息所得税条例》,由1950年颁布,但是在1959年时,该条例就被停止了,1993年又重新实施,将利息所得列为征税项目,1999年的全国统一征收20%的利息税,2008年8月15日起,把利息税税率从20%调整到5%,同年的10月9日,对利息税有进行了暂免,改为征收个人所得税。
而现在又被专家重新提起,但不一样的是,在前边加上了高额二字。那么很可能就不是20%那么简单了。
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查,2022年我国居民的存款超过了120万亿,人均存款超过了八万。存款余额占50万以上的占0.37%,那么依照这个数据来看,全国有500万个家庭的存款,在50万以上。
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坐着说话不腰疼
按照这个数据来看,在专家眼中,我们每个人现在至少有8万块的存款,家庭的平均存款在24万。而且是没有贷款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车贷和房贷是不存在的。这个数据我不知道能不能这么看,但我认为,如果轻松拿出八万块,买房子的时候一定会多拿点首付,让贷款尽可能的少一点,而现在不知道有房贷车贷的人又有多少。
这个平均是怎么算的呢,就是说有人有几千万,几个亿的存在,然后把这个人放在一个全是欠债的人群中,然后平均一下,这群人就变成了都有几十万的存款的人。
然而这钱在哪里?还是在那一个人手里,剩下的人该打工打工,该还债还债,但是在数据上,他们都是有几十万存款的人。
而所谓专家的数据就是这么来的,而专家的建议,也是根据这样的数据提出来的。
如果依照专家的这个建议,那些中高收入人群把钱都用来消费,那么带来的是什么,会不会造成物价飞涨?本来现在的人买一套房就掏空几代人的家底,现在房价稍有下滑的迹象,如果一旦这些人再把存款投入了房产,会不会再次的让地产业走高,低收入人群想买个自己的家会不会更加的难,哪怕是掏空几代人也换不来一个几十平米的家。
目前来看,现在有存款的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而四十岁以下的人呢,有房贷,有车贷等等,还有一系列的消费,比如子女教育等等的投入,有存款的屈指可数,而我国的主力消费呢,都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这个年龄段。
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别说存款了,大部分处于透支消费的阶段,就算加收利息税,也刺激不了消费,因为就算不刺激,这个年龄段的人也要消费,而有存款的,就算加收利息税,也不会消费,集中在中老年的人还是会把钱存在银行里,因为就算提高了税点,在这这个群体的眼里,银行还是最保险的存在,哪怕利息低了。
所以无论是从任何方面来看,对有50万以上存款的人征收高额利息税,都是一个下下之策,这样不但不能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反而可能会背道而驰。
奉劝这些专家,不要老是把目光盯在老百姓的存款上,有的人拼搏了一辈子,就攒下了那么点钱,这些还是好的,七八十岁因为债务还在外打工的人也比比皆是,与其把眼光集中在这些有存款的人身上,不如想想其他办法来促进经济增长。
现在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消费,是因为大家缺乏信心,是不敢把钱花出去,因为如果把这些钱花掉了,那么安全感也就随之而去了。想要促进消费,并不是加收什么税点,应该做的是提高大家的安全感,提供人们对稳定生活的保证,让大家对自己的稳定的收入有信心,就拿去年来说,几个单位不放假,谁没经历隔离等等的突发事件,没有收入的又有几个月,如果没有存款,贷款怎么办,吃饭谁解决,所以造成现在根本就不敢手中没钱。只有稳定下来了,人们看到希望了,对将来的稳定环境有信心了,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地把钱拿出来消费,到时即便不征收高额存款利息税,大家也会自觉拿钱出来消费。毕竟谁都想把生活过的好一点,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