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和发脾气,是孩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当年龄增长,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局限。换一份工作工作,搬去另一个城市,重新开始一段关系,都越来越难。生活的样子日益固化,人们缅怀年轻时候的肆意和自由。但孩子,在父母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真正自由的,是她们的情绪。
至少在一段时间里,孩子可以大哭,大笑,大闹,可以有巨大的梦想和原始的欲望。中年人感觉不自由,因为我们已经和自己的情绪隔阂太深。这是我为什么选择进行心理治疗的原因--重新在情绪上释放自己。一定程度上,中年危机可能更多关于打开,而非关闭,关于扩展而非局限,关于重生而非死亡。 "
"我们天生就是有情感的生物,而人类进化到今天,每一种情感的存在对我们的生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蔑视情感,禁闭一部分情感,只能让自己不再完整,失去生命力,变得残缺。"
以上两段话引自我最近刚看完的两本书。第一本是Lori Gottlieb的 "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
第二本是Brené Brown 的 " Rising Strong:How the Ability to Reset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Rising Strong:How the Ability to Reset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前者今年4月才上市,现在在亚马逊已经有了508个评价,4.7分,后者的综合评价也是4.7分,有1223个评价,两本书都算得上叫好又叫座。
第一本书的作者Lori Gottlieb (下图), 曾经在耶鲁和斯坦福学习语言和文化,毕业以后在好莱坞进行电视剧制作,在参与制作著名的《急诊室故事》的时候,对医学突然感兴趣,并进入斯坦福医学院学习。
后来因为当了母亲,又喜欢上了心理学,学习了临床心理学,经过严格临床训练和实习,在中年开始从事心理治疗师。另一方面,Lori从没停下写作,出版有好几本畅销书,在the Atlantic长期发表"亲爱的治疗师"专栏文章。
Lori Gottlieb
第二本书的作者Brené Brown (下图),休斯顿大学社工系研究教授,是最近几年在美国的心理学大众传播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位红人。因为一个关于拥抱脆弱的TED演讲的火爆,Brown博士已经连续出版了多本畅销书。
因为看到她身上的个人魅力,Netflix还给她专门推出了一个脱口秀节目,对,一个教授来说自己专业内容的脱口秀节目。我曾经和同事聊起她,人人都表示Oh, I love her.
Brené Brown
最近大半年,我读的直接关于儿童的书少了,关注自己的书多了。前者让我理解孩子,后者让我理解自己。前者常教父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但我越来越意识到,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谁比我们对他做了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两本书一起写?当然因为它们都让我获益匪浅,同时也因为关注一个共同的主题: 情绪 。这两本书里都有很多故事,尤其是第一本,是围绕着Lori自己和她的五个来访者的人生故事展开的,看的过程中我掉了好多眼泪。
因为不想剧透这些故事,所以不打算像以往一样完整的提炼整本书来写读书笔记。这篇文章我会结合这两本书里动人和精彩的段落来写一个育儿永恒的难题 : 成年人如何面对孩子哭闹?
这个话题毫不新鲜,却日久弥新。我想写这个话题也不是因为没有相关文章,而是大多数文章或者书里提出的解决办法,无论多具体,就算不是完全错误,也都很有局限。
随之而来的,我们对自己的责备,心情差,发誓要管理情绪,控制怒气等等,都不过是在已经偏了方向的路上越走越远。
1 漠视和压制孩子情绪的四种方法
废话少说。先说一下常见的四种孩子哭闹的时候成年人的应对方式:
1. 不让哭,不准哭。直接命令不管用的化就开始剥夺式恐吓,怎么狠怎么来,这包括: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没哭就你哭,好不好意思?"
"大灰狼来吃你啦,警察叔叔抓你啦?"
"不带你去动物园了,不给你买玩具了,不能吃冰激淋了。"
"爸爸/妈妈/小兔子…不喜欢你了, 不要你了。"
2. 哄,用尽办法哄,放弃底线哄,满足一切当下具体要求,注意不是心理需求,是具体的行为诉求。比如说:
"好好好,行行行,给你吃,带你去,给你买,接着玩儿,接着看(手机,电视,Ipad)吧"
3. 唐僧,在娃的尖叫眼泪声中,坚持不懈,一遍一遍的讲道理,并要求孩子讲道理,超硬核的。比如:
"哭了爸妈听不懂,不知道你要什么,用说的,把你的需求说出来。Use your words!"
4. 分散注意力,这也是很多文章,甚至专家建议的办法。一般会突然一手指向远方,突然说出:
"看,消防车,一个狗狗,妈妈来了。或者是脱离语境"
"晚上想吃什么啊?明天去哪儿玩儿啊?"
这四种方式有没有用?可能有,我们又不傻,一直没用可不就变通了么?有没有问题?有,分别说一下,顺便设身处地代入成年人来看看逻辑。
第一种, 是恐吓,为了让孩子不哭,剥夺原来属于她的一些东西,甚至是最不应该剥夺的,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注。
想一想在你绝望崩溃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你要是伤心,就让你一样一样的失去心爱的东西,甚至最爱的人都离开你。有比这再残忍的事儿么?
第二种, 你是不是发现孩子越来越会通过哭来获得他想要的东西了?恭喜你训练成功。是你让孩子看到,哭,是可以得到奖赏,让父母满足我的。底线规矩什么的, 不存在的。
换位一下,一个成年人因为诉求得不到满足闹情绪,于是名牌,车子,房子都是他的,北大清华录取他,得到了升职,女盆友也不分手了…醒醒好哇啦。
第三种, 从大脑发展的角度看这条很清楚。负责情绪控制,逻辑说理的前额叶一般在20多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而让我们陷入情绪的limbic system 从出生就在起作用,毕竟,没有原始反应,我们的祖先早在残酷演化中死翘翘了。
你对孩子在这时讲道理的期待注定无法被满足,因为硬件不具备。这就相当于你要在乡间小路上飙车,翻车的只能是自己。
就算是成年人,当我们正在伤心的当下,旁边那个人却理性客观的讲着大道理,那并不能免除我们的伤心,反而会让觉得不被尊重和理解,想把他嘴堵上。
第四种, 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注意力非常短的婴儿时期确实挺好用。但是随着孩子的哭闹越来越有具体真切的原因,这么做就有些不尊重人了。
代入一下,当你扎扎实实的伤心难受,朋友跟你说,嘿,玛莎拉蒂,嘿,大飞机,嘿,美女帅哥。这种完全没有理解意图的无厘头会不会让你想揍他?
这些方法共同指向的, 是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漠视和拒绝 ,而躲在这些不同策略的背后,真正让我们漠视和拒绝孩子情绪表达的,是成年人自己对情绪的不适,曲解,焦虑,甚至恐惧 。
孩子哭是因为心里难受,闹是因为有不满,愤怒。而上面四种办法,对于孩子而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情绪的表达,甚至说有一部分情绪本身是不好的,是父母不喜欢的,是需要停止的。
孩子慢慢发现,"负面"情绪让父母选择性的喜欢我, 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爸爸妈妈在我笑的时候喜欢我,但在我哭的时候不爱我。我的伤心和难受是不被爸爸妈妈接受的,而父母的不接受不喜欢,是孩子们调节自己反应方式最重要的动力,因为这关乎生存 。
于是他们将我们对情绪的分别对待慢慢内化,当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抑制,逃避,藏着,憋着,然后慢慢从 一个活在当下,自在表达情绪的小灵魂,长成无法坦然感受和表达情绪的成人 ,就像Lori的诊所里接待的那些人。
"当夏洛特的故事讲到最后的时候,她在抽泣,这对于她是很少见的。夏洛特常常背离自己的真正的情绪,她的脸是一张面具,她说的话,总在转移话题。她并不是在掩盖情绪,而是她自己已经无法触碰到情绪了。
有一个词是用来描述这样的情绪失明,述情障碍 (alexithymia)。她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也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有时候人们无法辨析他们的感受,因为 当它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被教着远离自己的感受 。
孩子说‘我生气’,大人说 :‘真的么?就为这么点事儿?你太敏感了。’
孩子说:‘我伤心’。大人说 :‘不要伤心,看,一个气球。’
孩子说 :‘我害怕’。大人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别当胆小鬼’ 。"
2 关于情绪的迷思
孩子哭,闹,发脾气,是情绪,也是表达。而情绪本身很吊诡的地方有两点 :
其一, 你不表达,它并不会消失,而会累积。不去体会,不用身体表达,不用语言描述,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伤心也好,愤懑也好,慢慢积蓄,然后某一天或许因为非常小的事情触发而爆发,或者我们称之为发泄情绪。那时候, 就不是我们拥有情绪,而是情绪占有我们了。(not we have emotion, but emotion has us)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上一个家长支持组织Hand in Hand的倾听课,创始人Patty女士在课上说到一个词,叫做"碎曲奇"。意思是,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一件小事,比如一个曲奇碎了这样的小事突然爆发猛烈的情绪风暴。
家长会觉得费解,一块曲奇而已,至于这么戏剧化么?但实际上,碎曲奇只是孩子长期累积的不满,愤怒累积爆发的一个契机而已。
成年人又怎样呢?无论家里还是社会中,因为一点小事就发很大火,甚至伤害他人安全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俗称的戾气背后是一个个辛苦压抑已久,随时失控的成年人。这也是为什么, "情绪控制"指向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其二, 我们无法做到只选择性的抑制 "负面情绪",保留"正面情绪"。谴责负能量,远离负能量,并不会让我们就拥有了正能量,靠近正能量。在我们将情绪区别对待,逃避和压抑负面情绪的过程中,对正面情绪的体验能力也会一起下降。
没有人能通过封存和推开负面情绪变得只会快乐,无比快乐。相反的, 对负面情绪的疏离,漠视,抗拒,导向的是我们所有情绪体验的迟钝,隔离和粗糙。
而情绪健康的人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会告诉你,健康的情绪意味着 完整的,平衡的,不带评判而自由的感受和表达情绪 。还记得Inside Out里那五个可爱的情绪角色么?他们每一个都那么珍贵。
当所有情绪都可以不受阻碍的,自由的从我们的身体经过,我们可以平静的看着它,完整的体验它,让他来,也让他走。对感受和表达情绪,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我们都不抗拒,也就拥有了开头提到的情绪的自由。
Brown博士做过一个长达六年的关于耻辱感的研究,在深度访谈几百人,收集了几千个故事之后,她将人们按照是否具有强烈的价值感 (sense of worthiness),一种强烈的归属和认为自己值得被爱的感受,分成两类。然后发现,价值感高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的区别很简单,那就是 前者深信自己值得被爱,而后者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
她进一步聚焦在那些深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们身上,寻找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发现勇气是关键。
怎样的勇气呢?全心接受真实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对自己慈悲,也对他人善良,用真正的自己和他人面对的勇气;放下自己应该是谁的执念,看见并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勇气。这些人全心拥抱自己的脆弱,认为脆弱是正常的,需要的存在,看见并珍惜自己的脆弱。
3 对自己的情绪,我们最需要的是好奇
好奇心,根据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乔治.格温斯坦的定义,是 人们意识并关注到知识断层时所产生的不满足感 。
Brown博士在她自己教授的课程中总会安排一篇必读文章,那是心理治疗师米利亚姆.格林斯潘的一篇访谈,文章中,格林斯潘说到我们的文化对情绪患有病态恐惧症,我们对情绪抱着既恐惧又蔑视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认为感性比理性低级,情绪比理智低级。一方面,我们没有能力体验,接受和处理情绪,要么麻木,要么被情绪控制,在情绪的面前束手就擒。这两方面其实相互关联。 我们不尊重情绪,不学习理解情绪,代价就是失去消化,处理情绪的能力 。
而只要活着,人们就有感受情绪带来能量的需求。打压或者压抑生活中证实体验到的情绪,我们体验情绪的需求无法满足,因此我只能通过间接寻求强烈的情感刺激,比如看恐怖片,打刺激的游戏,看制造我们情绪波动的真人秀来体验。
Brown博士称之为 情绪的"色情片", 他们带来的刺激,是赝品,他们无法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或周围的世界。
Brown博士的研究中,那些对情绪的好奇心理解最深入的人往往在年少时中有其他的成年人以身作则的教会他们认识情绪, 或者在成年以后在专业人士,比如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探索情绪。
所以让我们问问自己:我们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自己有怎样的情绪?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忍受孩子的哭,闹,脾气等等这些自然的情绪表达。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我提供一些可能性:
一, 孩子的哭闹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很差劲的父母。 我们都期待孩子快乐,他们的笑是世界上最美的画面。而孩子哭了,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吧?
若是在公众场合,在别人灼灼的眼光的炙烤下,我们已经自动脑补出了他人的内心OS:"瞧,那是多差劲的父母啊。" 怎样才能结束这糟糕的感受呢,那自然就是小崽子别哭了。
二, 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下,一步步失去和情绪打交道能力的过程。当我们小时候表达情绪的时候,就是被前面提到的四种方式对待的。
我们面对情绪,尤其是我们最在乎的孩子的"负面情绪 ",毫无招架能力。这种无力感,让我们恐慌。 我们的情绪失控,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的崩溃。
三,进一步,当我们处于本能或者被他人告知,不要对孩子发火,吼孩子伤害孩子,对自己就多了更重的一层捆绑。
我们的自我评判让自己感觉更加糟糕。 或当我们的火气终于失控冲出身体,吼了孩子,甚至立刻意识到,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就是当年我们的父母训斥我么的那些伤害了我们的话,巨大的自我厌恶淹没了我们。
童年的痛苦记忆被触发,和随之而来的无力感,常常让我们感觉糟糕。但这恰恰是最好的理解自己的成长机会。越是激烈的情绪背后,越有可能藏着我们过往人生的很多秘密,有一些甚至在我们的显性记忆之外。对情绪好奇,体验,理解,而带来的对自己的重新认识,深入理解,是美丽的。
4 倾听自己,倾听孩子
所以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到底怎么办?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父母也不一样,拥有的资源不一样,家里有多少人参与带孩子也不一样。手把手的给一个标准步骤,没多大意义。我只能分享一些我自己觉得重要的原则,但更希望每个父母都去思考自己的原则和方法。
1. 关注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孩子的情绪自己乱了方寸。在当下对自己的情绪有觉知,把自己的情绪保护起来。你是成年人,娃乱了你得稳住。我们常说镜像神经元让孩子容易被我们的情绪感染,同样镜像神经元也作用于我们,让我们瞬间启动情绪。所以这时候我一大半的精力,是用在观察和稳住自己情绪上的。
2. 那一小半放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用来听,而不是说,用来好奇,不要用来教导。Patty在课上说:"孩子在情绪上的时候,家长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说教。"你的眼神,手势,语调,音量,表情,一切都比嘴里说出来的"道理"更直接的传递态度。
别想着帮他解决问题,别给建议,别连珠炮式提问题。听他的情绪表达,体会和接受他的情绪,给他机会学着体会自己的情绪。想象自己是一个容器,让孩子可以安心抒发感情的容器。这个过程或长或短,放下希望他哭几分钟就能停的期待, 放下手机,别看手表,安心陪着就好。
上午为Patty的书《倾听》的中英文版本
3. 命名情绪,复盘这些很多公众号文章中提到的步骤不是必须的,就算要做,也要有技巧的,充分尊重孩子意愿和主动的情况下进行。
Patty特地提到不要命名情绪,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对情绪的体会,而不要照本宣科教条式的贴标签,剥夺孩子自己体验,思考的机会。周围的环境中有足够的机会让孩子知道那种情绪对应的是什么名字,而在在我们身边,放松的体会情绪本身反而更难得吧。
复盘也一样,我相信孩子自己会从体验中学习,也会思考。每一次都想着复盘, 多少出于成年人总想掌控,想教导,想确认孩子在每件事中都能学到些 "正确" 的东西 。何必那么不信任孩子,何必搞得自己那么紧张呢?
5 选择的自由
Lori 的书里提到了奥地利精神科医生Viktor Frankl,维也纳第三代心理治疗学派 - 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Frankl出生于1905年,中学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继而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二战爆发,作为犹太人的他,为了和家人在一起,拒绝了去美国的机会,选择留下。
随后他和家人被关进集中营。在集中营经历了地狱般的三年以后,Frankl重获自由。然而他的父亲死于饥饿,母亲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妻子也在伯根-拜尔森集中营被杀。很多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伙伴才开始陷入了绝望,因为支撑他们在集中营中等待了多年的希望,和亲人团圆,已经破碎了,活下去,似乎失去了意义。
Frankl在这之后再次结婚,生了女儿,大量写作,并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直到92岁才离开人世。在他影响巨大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意义治疗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来自于他在集中营极端恐怖的经历中,同样也和之后每日生活中的挣扎紧密相关。
在书中,他写道:"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当回忆起Frankl, Lori看到自己在医学院学习时记在笔记本上的几个词:
反应 vs. 回应=反射 vs. 选择。
反应是未经深思,基于本能和记忆而做出的反射,但回应是一种经过思考而做出的选择。Lori说:"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回应,Frankl曾经说过,哪怕在死亡的注视下… 在刺激和回应中间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选择如何回应的力量, 而在我们的回应里蕴藏着的,是是成长和自由 。"
The End
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主观期待,他们剧烈的情绪表达,对于很多人,都落在我们的舒适区之外,那样的场景触发的我们的紧张,惊慌,崩溃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挑战。
而此时,正是每一个父母可以做出选择的时刻:是反应还是回应,是依赖惯性还是重获成长,是被过去控制还是挣脱出来,争取自由?
问问自己,要做什么选择?
写在后面
大家好呀,这是我们育见的第一篇转帖。虽说是转帖,但是原作者就是我们育见的一员。
育见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团队,在这里,我们日常沉浸着关注、学习、讨论的,全都是关于父母和孩子;我们每个人带着热情和专业知识而来,在这里的聆听、交锋和碰撞中,获得突破自己的新契机,得到滋养,收获成长。
从"成长合作社小乐"到"育见小乐",加入大半年以来,小乐一边根据我们美国同事研究来创作主线内容,一边把自己新的随感、领悟记录下来。跟着她的故事,看到她的成长,就像是一个隐喻:育见作为一个种子、和我们一起生长,最终在陪着我们一路走来的读者心里,开出一朵充盈、平和、散播温暖的花。
中国篮球迷进入了怪圈自从杜峰接手低谷的篮球,将中国篮球跌到亚洲第八。这是杜峰的功劳。在危难之际,让中国提前两轮拿到世锦赛的门票。这也是杜峰的功劳。相当于杜峰把前面的债全部还清,让中国的篮球再次可以和高
男篮两场世预赛总结3人将淘汰,4将征服乔帅,世界杯8主力成型前言中国男篮在世预赛第六阶段赛程上的比赛全部结束,其中分别以12分的优势战胜了哈萨克斯坦男篮和伊朗男篮。这也意味着,新帅乔尔杰维奇的球员考察工作暂时告于段落。那么总结下男篮队员在这
云龙中学教师郭克军做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老师郭克军,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湘潭县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县优秀教研联络员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党务工作先进个人湘潭市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荣记三等功湖南省历史学会会员。1983年7月大
你不知道的人体冷知识温度决定生老病死39。6度的体温是可以杀死癌细胞的,你知道吗?33度是人体在冻死之前产生幻觉的温度,27度以下那就是尸体的温度了。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体温可以决定我们的生老病死。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
俄乌战争一周年,浅谈我们与战争有多远俄乌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要不是热搜瞥了几眼,想必国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作为这场战争手机端忠实看众,我分享几点遐想。1战争其实离我们很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战争本身就是被利益集团强推
参军50周年庆典侧记参军50周年庆典侧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8月1日上午10点半,陶然亭三部大厅内,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9203部队定襄战友伴随着嘹亮的军歌
63岁郎平大变样,穿国风裙子像少女,被二婚老公宠得像小孩!近段时间,中国女排在浙江展开了新一期冬训,备战5月下旬开始的世界女排联赛。目前这支中国女排,除了袁心玥龚翔宇丁霞等,还有正在意甲留洋的队长朱婷外,剩下的很多都是新面孔。实际上,自从
中国科学家在温室气体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熊伟研究员团队在温室气体星载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为大气主要温室气体监测仪(GMI)探测原理。(熊伟团队供图)熊伟团队利用大气
主打孕妇小孩的水果冻干为啥油腻腻?低温油炸冒充的!前几天,好奇君网购了3款热销的水果冻干非膨化主打用户孕妇和小孩,结果发现它们比油条还油腻。这是吸油纸擦拭后的样子。这是温水泡过后的样子。显然,这和我们印象中非油炸健康绿色的冻干大相
火锅三大哥还是不要闪了腰中国连锁火锅行业目前已经是寡头垄断情况了。但最近新闻出现巴奴毛肚的18元天价土豆,后有海底捞叫停自带菜服务,呷哺呷哺更是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北京消协黑榜。虽然,火锅三雄以其各自不同特
男宝5岁了身高只有92公分,小孩发育迟缓个子长的慢怎么回事?董主任,我家孩子身高才92公分,比其他孩子矮很多,是矮小症吗?今天一个妈妈找到我,想让我给他孩子看看身高。这位妈妈之前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矮一些,以为是晚长也没有太在意。但是
2022年全国各省市氧化铝产量排行榜2022年全国各省市氧化铝产量排行榜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03221036中商情报网讯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2年12月全国氧化铝当月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22年1
(环境)春日泉城海棠花盛开近日,泉城济南气温回升,市区内海棠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赏花拍照。3月21日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拍摄的海棠花。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3月21日,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
MIUI14推送开启!为何几年前的小米11,竟被说成高人一等?不得不说,在小米正式推出了MIUI14系统之后,之前有关于小米系统方面的吐槽,在网上确实是少了不少。特别是我身为一个现任的小米用户,在体验到了MIUI14系统之后,也确实能够感觉到
原来20年前,没有平坦小腹也能穿低腰RomComCore,我的春日浪漫补充剂每年圣诞节就要重温真爱至上,为爱情焦虑时就想看BJ单身日记,工作不顺就得翻翻律政俏佳人吸吸好运,精神ValleyGirl的启蒙口语教学贱女孩
赞达亚海瑟薇,和50年前的伊丽莎白泰勒都追过这个潮流!拥有宝格丽之前,先读懂宝格丽烛火摇曳的大殿里,角落中的守卫们安静而紧张地等待着。你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一道曲线优美的身影款款走近名贵的丝绸衬托着婀娜的身姿,周身首饰随着她的动作泛出
观察临港紧缺岗位摸底2025年前四大产业需1。2万人有的薪酬500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视觉中国图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作为上海市产业新高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面临着人才缺口,尤其以专业技术类人才最为紧缺。澎湃新闻从3月22日
青年策展人孙大可在流动中创造多元的艺术景观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艺术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不是说艺术就是闭门造车,它是高贵的形而上的不需要被人理解的。我觉得有些人可能读不懂艺术,但策展人要让大家知道有好的艺术家存在。90后青年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暗示本轮加息接近尾声中新社纽约3月22日电(记者王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2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的水平。在连续第九次加息后,美联储当天暗示本轮加息接近尾声。美联储
土到朋友圈刷屏,北方人这次给全国开眼了就在上周,宅家的我还对朋友圈里的春日气氛羡慕不已。你为了赏花穿越大半个城市去公园里人挤人,他为了感受春风顶着大太阳骑行几十公里。但对于北方朋友们来说,这份赏春兴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细
上市公司年报显露机构持仓新动向大消费医疗等受青睐Wind统计显示,截至3月22日记者发稿,已有逾300家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报,相关披露工作也正加速推进。伴随着年报的出炉,包括公募基金社保险资QFII等各路机构的持仓情况
用匠心和巧手诠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央视网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工作者走向海外,在做好自身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在帮助其他地区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灿烂文化。柬埔寨是中国开展援外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站,过去近30年,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