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几何时,造车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可如今,越南、印度、印尼这些工业基础极差的国家也掺和了进来,扯下了新能源车企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上周,我的一位好友发了条朋友圈,感叹越南发展神速,他们的汽车品牌VinFast已经在美国建厂了。 我留言说:越南造车没有什么好吹的,电车的行业门槛很低,所有零部件都可在市场上买到,越南人只需引进几条组装线,就可像搭积木一样生产汽车了。 VinFast的老板潘日旺号称"越南许家印"。他早年卖方便面起家;中年进军房地产,荣登越南首富;后又模仿恒大,创立了VinFast,誓要造出"属于越南人民的特斯拉"。 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越南人民纷纷慷慨解囊,VinFast一年卖出了6.5万辆新车,销量和华为问界差不多。考虑到越南狭小的国内市场,VinFast的成绩可以说是相当亮眼。 然而,同国内的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一样,VinFast亏损严重,年亏损高达15亿美元。潘日旺一边卖掉了零售公司,一边从房地产抽血给VinFast补窟窿,但依旧赶不上烧钱的速度。 为解决资金短缺,潘日旺决定赴美上市,计划融资100亿美元。华尔街的股票承销商却意兴阑珊地表示:VinFast没有技术上的"护城河",看不到前途。 华尔街一眼看穿了VinFast的软肋:压根没技术,唯一的竞争优势是越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信潘日旺,不如相信贾跃亭了。 看看VinFast的供应商:汽车设计由意大利公司解决;零部件由奥地利公司提供;电池由中国公司包圆;尤其是宁德时代供应的"一体化智能底盘",把Vinfast的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全组装好了,越南人只需把车壳按上,搞好内饰,就能送到4S店了。 新能源汽车如此简单,早没了油车精密复杂的机械系统,行业门槛大大降低,不然怎么会引起许家印、潘日旺这样的泥瓦匠的注意? 2、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有点像15年前的智能手机,所有的零部件都能在市场上买到,各大手机厂商拼的是整合这些零部件的解决方案。 罗永浩宣传锤子手机时说过一段名言:"乔布斯对手机技术没有贡献。iPhone用到的新技术要么是买来的,要么是借来的,要么是偷来的。苹果没有发明任何东西,在纯技术领域对人类几乎是零贡献,本质上是个方案解决商。" 罗永浩的说法虽然有些刻薄,但说到了智能手机厂商的本质。这段话放在新能源车企上同样适用。 新能源车企中,唯一与众不同的是特斯拉。特斯拉也从市场上购买各种零部件,但在生产工艺和车载系统上,做出了创新。 马斯克对特斯拉的定义不是汽车,而是"智慧座舱"。想要从汽车变成"智慧座舱"有赖于智能化的车载系统,其核心是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什么都从市场买,唯独自动驾驶技术坚持自研。 这是特斯拉在同质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马斯克预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日益成熟,未来特斯拉将实现自动找停车位,自动接送,自动驾驶,车内根本不需要方向盘,仅需在手机上点一点即可。 同时,为了应对中越南这样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挑战。特斯拉在生产工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开发出了"一体铸造"技术。 马斯克研发出了新式压铸机,大大减少了汽车生产的工序,在他的想象中,生产一辆汽车仅需5次组装便可完成:把车头、车尾、地盘、车身、内饰集合到一个模块中,统一组装。 这样做节省了生产成本,可以把特斯拉的价格降到比越南人还便宜的程度。 马斯克是个既懂营销又懂技术的天才,和许家印、潘日旺这些靠房地产暴富的企业家有本质的区别。 3、 VinFast的未来会如何? 我想大概率是走不出越南市场。原因有二:第一没有核心技术;第二没有成本优势。可以依靠的是爱国消费,但越南的国内市场太小,养不起一个国际品牌。 按照越南人的设想,越南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为"第二个韩国"。即使不能在所有的产业中形成竞争力,但在个别高技术产业中要实现突破,比如新能源汽车。 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不是创造出一个大品牌,而是要培育整个产业链。如电机、电池、电控、自动驾驶、芯片等。这些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来了,不愁做不出一个伟大的品牌。 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最厉害的是电池,控制了全球大约70%的产能。美国官方曾警告本国车企说:如果我们不加大汽车电池的投资,以后我们所有的车企都要听命于中国。 中国还有些做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的企业,技术虽未领先世界,但也够用。这些上有供应链才是中国新能源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的蔚来、理想、小鹏等,只不过是在前台唱戏的"方案解决商"而已,他们的能力和越南的VinFast没有本质的区别。 潘日旺对VinFast的问题似乎有所察觉,他解决不了上游供应链被中国人控制的问题,他的方法是跑到美国开分公司,玩一场资本游戏。 高调宣布VinFast是全球品牌,希望用越南崛起的故事,说动美国人相信,Vinfast会成为新能源界的"现代汽车",重新复制韩国车企的传奇故事。 美国人是修炼了三百多年的资本主义的老狐狸,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潘日旺的套路,没人敢保证他会不会是第二个贾跃亭。 VinFast的IPO非常冷淡,潘日旺不能不降低的预期,把100亿美元的融资额降到了20亿美元。即使成功上市,融到的20亿也仅够亏一年。 越南崛起的故事,听听得了,别太认真。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