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楚河汉界系列07】呈上,我主页上视频和图文合集都有哦~ 上一期我们讲到,秦始皇不仅折腾天下,连自己也折腾。终于油尽灯枯,在最后一次巡游的途中突发疾病,倒下了。 这一偶然事件让大秦帝国一下子就到了决定命运的路口,这辆永不停歇的轰鸣战车,是会缓缓停下,还是继续向不知名的方向驶去呢?一、沙丘之变1、秦始皇病危时的形势 沙丘,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上一位在此陨落的王者,叫赵武灵王。而这一次,扫平四海八荒的秦始皇也没能躲过这一劫数。 他躺在沙丘的宫殿之中,奄奄一息。 从秦始皇病倒,到胡亥被立为太子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史称"沙丘之变"。 为什么是"变"? 因为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原来的剧本走下去。 那原本应该发生的剧情是怎么样的呢? 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生没有册立太子。 一方面,是他始终幻想着能够找到不死药,从而长生不老。 另一方面,是他一直没有找到真正满意的接班人。 在他的20多个儿子之中,有资格被人们讨论"继位"这个问题的,其实只有两人: 长子扶苏和幼子胡亥。 公子扶苏 扶苏是家中老大,天生自带"接班人"属性,不出意外就应该是他来继承家业。 而小儿子胡亥最受秦始皇喜爱,在情感因素上有关键性的加分。 在第五次巡游的时候,这哥俩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扶苏这时候在北方上郡修长城,原因是他对父亲的很多做法并不赞同,惹怒了秦始皇,把他一脚踢出咸阳,去工地当监工。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这是不是表明扶苏这个时候已经出局了呢? 其实不是。 大家看这简单的一句话,透露了很多信息。 蒙恬是什么人?他是30万精锐长城兵团的主将,手握秦帝国将近一半的军事力量。 而蒙恬和蒙毅代表的蒙家,又是公子扶苏的铁杆支持者。 秦始皇把扶苏送到离关中并不遥远的上郡,还让他拥有节制蒙恬的权力。 这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被踢出局的样子。 更像是让蒙恬来给扶苏保驾护航! 所以这就很明显了,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其实就是一次历练。 别一天天的在那高谈阔论,去基层锻炼锻炼,看看实际的事情是怎么做的。 这分明是要培养他的节奏。 秦始皇:年轻人要多历练 再来看胡亥。 秦始皇之前那么多次巡游,没有记载他带过哪位公子随行。 可偏偏这一次他谁都不带,就把小儿子胡亥带在身边。 这似乎给了其他人一个明确的信号:难道秦始皇心中的人选已经确定了吗? 小步认为,秦始皇对扶苏和胡亥的不同做法,正说明了他一直在两人之间犹豫不决。 让扶苏去北方是为了历练他,让胡亥跟在身边是为了考察他。 也许秦始皇是打算再过几年,再观察观察,最后做出稳妥的决定。 可天不遂人愿,这突如其来的凶险病情,让秦始皇不得不提前做出最后的决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虽然没有明说立扶苏为太子,但表达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 因为如果秦始皇选择的是胡亥的话,直接宣布就可以了,用不着十万火急地把扶苏喊回来。 喊扶苏回来做什么? 当然是主持葬礼。 什么人才有资格主持皇帝的葬礼? 当然是继位之君! 也许是巡游的过程中,胡亥的表现让他失望了。秦始皇在弥留之际,最终选择了他信任的大儿子来做大秦帝国的接班人。 按照这个剧情下去,应该是车队将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而公子扶苏在主持完葬礼之后,以长公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如此,也许之后的历史,将会和我们知道的完全不一样。 然而这个时候,关键的变数出现了。 赵高! 这个秦始皇生前最信任的人,露出了狰狞的面容。 他把本该发出去的诏书给截住了。 他一手导演了"沙丘之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是公子扶苏的变数! 更是大秦帝国的变数! 赵高 2、"沙丘之变"的关键角色:赵高、胡亥、李斯 赵高的出身史料上记载非常简单:他是赵氏的远支,因为母亲的事情受到牵连。 《史记·蒙恬列传》: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个"隐宫",看怎么理解。 一种说法是,先天身体就有缺陷,生下来就是太监。 不过史料中明确记载,赵高的力气很大,被秦始皇所看重。如果是先天缺少激素,似乎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力气。 另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隐宫"是罪人极其后代居住的地方。 但还有一个令人疑惑的地方:赵高精通律法。 一个罪人的后代,身份低下,却又有机会读书识字,还能自学法律专业,这确实有点奇怪。 不管怎样,赵高凭借力气大和精通律法两个优点,被秦始皇欣赏,被封为"中车府令"。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的专职司机。 领导的司机,你懂的。 非信任之人不可担任。 所以赵高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秦始皇身边走得最近的人之一。 这个身份背景,再加上在外巡游的实际情况,那"之一"两个字就可以去掉了。 有了这样的条件,赵高才能够策划"沙丘之变"。 但他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就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 并不是。 因为他和蒙家有仇! 早年的时候,赵高曾经犯事被秦始皇交给蒙毅审判。 蒙毅公事公办,判处赵高死刑。后来是秦始皇出手将赵高救了下来。 《史记·蒙恬列传》: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秦始皇的手腕确实是高,既震慑了赵高,又让他感恩戴德,同时还可以留着赵高来制衡蒙家。 一箭三雕。 赵高的死对头---蒙毅 如果你是赵高,是不是恨死蒙毅了? 现在蒙家两兄弟,蒙恬手握雄兵在长城一线,蒙毅留在咸阳出谋划策。 两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 一旦扶苏成为继承人,蒙氏兄弟必将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到时候,赵高区区一个宦官,呵呵! 所以,赵高绝不可能同意让扶苏来继位,他必须要找一个替代品。 这个替代品是谁呢? 现成的,胡亥嘛! 单就赵高是胡亥老师这一条,他就没有理由选别人。 胡亥这边好办,他本来就有这个心思,只不过有贼心没贼胆。 赵高在劝说他的时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史记·李斯列传》: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 如果是扶苏为皇帝,你胡亥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扶苏和胡亥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了,到了有你没我的地步。 秦始皇的其他儿子也许还能混个舒服日子,可单单你胡亥不行。 这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如果是赵高夸大的话,是吓不到胡亥的。 胡亥是昏庸,不是傻。 说服了胡亥,这个事就成了一半了。 赵高表示:再搞定一个人,这个事就成了。 《史记·李斯列传》: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李斯! 这位深受秦始皇信任和器重的大秦丞相! 李斯 3、李斯的背叛 按理说,李斯这个时候已经功成名就。 秦始皇"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功绩背后,基本上都有李斯的功劳。 他已经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也已经位极人臣,没有必要掺和胡亥这摊子事。 赵高拿什么来说服他呢? 很简单,权力! 对于能够发出"硕鼠之叹"的人,你不能指望他会有多么高尚的品德。 李斯是一个出了名的功利主义者。 他最怕的,就是某一天失去所拥有的一切。 在粮仓里养尊处优多年的硕鼠,还愿意回到茅厕中去吗? 《史记·李斯列传》: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 如果扶苏继位,他一定任用信任的蒙恬为丞相。 到时候你李斯的位置在哪里呢? 你还能够荣归故里吗? 一句话把李斯的心理防线击得粉碎。 不得不说,赵高真的是一位揣摩人心的高手。他把胡亥和李斯的心思都给摸透了,从人心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把这两人拉入自己这一方。 这里要问一句,为啥赵高非要把李斯拉入伙呢? 因为胡亥虽然是公子,赵高也是秦始皇的亲密之人,但两人的威望都不足以服众。 如果就他俩密谋这个事,说立胡亥为太子,万一文武百官不相信,说你的遗诏是假的。 这不就全完了吗? 所以必须要找一个够分量的重量级人物,来为矫诏这件事背书。 而百官之首的李斯,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到齐! 一个具备合法继承权, 一个掌管秦始皇的印玺, 一个拥有让百官信服的威望。 这"沙丘之变"不就搞起来了嘛! 《史记·秦始皇本纪》: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由李斯出面,谎称是秦始皇的意思,告诉大家老皇帝最后选择了小儿子继位。 在回咸阳的途中,由于是夏天,秦始皇都臭了。 为了掩盖臭味,赵高在始皇的车里弄了一堆鲍鱼。 看谁臭得过谁! 开创一个时代的秦始皇,人生的最后一程,居然是和一堆海鲜待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海鲜一定要记得放冰箱,要不然容易坏。 秦始皇:你这脑回路是不是有点飘?重点是冰箱吗?! 沙丘之变 二、扶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高三个人在立胡亥为太子的同时,没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除掉公子扶苏,把这个最大的威胁消除掉! 《史记·李斯列传》: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扶苏"这两个字原本代表着树木生长旺盛,寄托了秦始皇对他的美好期望。 但作为大秦帝国的长公子,扶苏在史料上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甚至比胡亥都要少得多。 他的母亲是谁? 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如何? 这些全都不知道。 等到在史书上首次出现,就已经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由于上书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踢到上郡修长城。 然后就是这次"沙丘之变",扶苏接到诏书就自尽了。 此外再无只言片语。 在大家的印象中,扶苏是一个翩翩公子,贤明、仁厚,受到百姓的爱戴。 可这些说法没有丝毫的史料或者事件来支撑。 小步认为,这恐怕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美好愿望。因为秦始皇太过刚硬冷酷,把大家都折腾得太惨了。 于是大家都希望大秦的后继之君能够是一位宽厚之人, 能够不要打这么多的仗, 能够不要收这么多的税, 能够不要修这么多的工程, 让大家可以安稳地过日子。 而扶苏作为长公子,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期望。 人们印象中宽厚的扶苏 而在《李斯列传》中,扶苏的形象又是另一种: 《史记·李斯列传》: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这是赵高用来说服李斯的话,似乎又和上面的仁厚形象有所不同。 我们再来看"沙丘之变"时扶苏的表现。 扶苏接到诏书,哭哭啼啼就准备自尽。(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赶紧把他拦住,说这道命令来得太奇怪了。我们还是先稳住,派人搞清楚情况,到时候再做打算不迟。 《史记·李斯列传》: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蒙恬是很有政治敏锐性的,秦始皇当初既然命令他执掌30万雄兵,既是守卫北疆,又是为扶苏保驾护航。 怎么可能下这种自毁长城的命令? 这个时候不知道秦始皇的情况,也不知道咸阳那边的情况。先稳住争取时间,等情况明了,再做下一步动作。 就凭这个瞬间反应,蒙恬已经远超一般武将的沉稳了,秦始皇真没选错人。 然而扶苏呢? 《史记·李斯列传》: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这是拦都拦不住啊~ 说实话,从这一段记载,小步我是真没看出来扶苏贤明在什么地方? 哪怕我们普通人被老板炒鱿鱼,也会在办公室吵上一架吧? 你堂堂帝国长公子哎!身后还有30万的长城军团。 一个使者拿着一道真假不明的诏书,就把你给送走了? 如此软弱的人,真的有资格执掌大秦帝国? 这个时候不说有多么高明的对策吧,先把这个使者控制住,想办法问出点什么来。再派人外出打探消息,弄清楚秦始皇到底怎么样了。 这个基本的反应也应该有吧? 因为这个诏书,通篇都是以秦始皇的口吻在训斥扶苏,没有一处看得出来秦始皇已经不行了。 如果将来能够打探出秦始皇在沙丘就已经没了,这不就是最大的疑点么? 扶苏完全可以凭借这一点,来质疑胡亥这个太子的合法性。 要知道,文武百官不可能完全都站在胡亥这一边的。 就算赵高和李斯真的能够将事情圆的滴水不漏,你扶苏如果真有一国之君的雄心和霸气,还有蒙氏一族的鼎力支持。 挥师南下,兵临咸阳, 问一问鼎之轻重, 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可惜,这一切都是小步的事后诸葛亮。 手握一把好牌的扶苏,就这样被一名使者给窝囊地逼死了。 他这一死,蒙恬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效忠的对象了,被装进了囚车。 蒙恬空有30万大军 总之,小步认为:扶苏并不具备执掌大秦帝国的胆魄和心智,就算由他继位,恐怕也没有魄力改变秦始皇的一些决定。最多也就是帮秦朝多延续一段时间罢了。 收到扶苏的死讯,胡亥和赵高终于可以弹冠相庆了。 车队回到咸阳,将秦始皇安葬后,胡亥正式继位。 史称"秦二世"。 伴随着这一位昏君的继位,大秦的丧钟也开始敲响。 三、假如秦始皇没死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大秦帝国能够延续多久,完全取决于嬴政一人。 正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超强威望,震慑住了所有反对者的胆量和野心。 假如秦始皇没有倒在沙丘, 假如他能够再多活几年, 那么陈胜、吴广这些人绝对不敢在大泽乡揭竿为旗,之后的六国贵族也绝对不敢跳出来。 这话对,也不对。 秦始皇的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想要起兵造反都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始皇之怒。 但要说秦始皇不死,秦朝就一定不会有事, 那是不可能的。 在本系列《亡秦者胡?秦始皇整出"北疆三件套",秦朝一小半的男人去了工地》一文中,我们已经详细说过,当时天下的人力、物力都已经到极限了,秦朝百姓对于秦始皇的忍耐也已经到极限了。 如果秦始皇真的再活十年、二十年,那么天下人蕴藏在心中的愤怒一定会超过对他的惧怕,熊熊的烈火一定会燃烧起来,将大秦帝国烧成灰烬。 所以,小步的观点是: 无论秦始皇在或者不在,秦朝的结局不会改变,但其中的过程一定会大不一样。 如果秦始皇还在,最起码他不会允许胡亥屠戮宗室吧? 他不会允许赵高"指鹿为马"吧? 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这些人都可以保住吧? 南征岭南的50万大军不会抽不回来吧? 项羽、刘邦他们面对的对手会完全不一样吧? 这些,都不是小步能够想象的了。 好了,假设到此为止。 秦朝一方的事情基本讲完了,接下来我们的镜头要换一换。 随着始皇这位威压九万里的君王离去,苍穹之下的各路豪杰终于开始绽放自己的光芒。 紫微星隐,群虎噬龙! 这第一把火, 来自大泽乡!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 【楚河汉界系列07】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转发、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