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一上任就执行削藩之策,而对朱允炆的步步紧逼,朱棣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起兵呢? 于是,他去问了一位僧人,道出了自己的担忧,说:"现在民心是向着朝廷的,怎么办呢?" 僧人看了他一眼,随后语出惊人,说:"臣只知天道,不讨论民心。",一语道破天机,朱棣终于下定决心起来造反。 这位语出惊人,不畏民心的僧人,名叫姚广孝,法号道衍。话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不追求"超凡脱俗",坚守"四大皆空",却执着于经世致用之道,他为何如此另类呢? 他另类的事儿还多着呢?我们先从他的另类择业说起。 原来做和尚也可以富贵 姚广孝,生于1335年,元末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如果不出意外,他继承家族衣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但意外还是来了,不过这个意外不是人为的,而是时代造就的。元朝统治者将人分为三六九等,除了按照种族分了四等,此外还按照职业分了十等。 如果按照种族分类,汉人是不可能占到便宜的,但如果按照职业分类,便宜还是有的。在这十个等级职业中,除了官、吏排位靠前,僧和道也是名列前茅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职业是僧或道,那么你的待遇也是不会差的。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崇尚佛教,所以,僧人的社会地位与儒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特别是那些寺庙的管理者,以及擅长结交权贵的僧官,他们出入扈从如云,蔚为大观。这样的情景给年幼时期的姚广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据说面对此状,他曾不禁感慨过:"原来做和尚也可以这样富贵啊! 于是,在他十四岁那年,便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此后,他为了增长见识,便四处游学,拜师访友,不仅佛学知识大有长进,而且在儒、道方面也有所涉猎,并且还结交了一批文人儒士、道教名宿,渐渐地在江浙佛教界有了一定的名气。 据《明史》记载,一次,他出游嵩山寺时,遇见了有名的神算子袁珙。袁珙相其面,说他是一个嗜杀成性的妖僧。 不过姚广孝不仅没生气,而且还十分开心,因为袁珙还把他比作了历史名臣刘秉忠。还别说,这两人真有点像,这就是他的又一另类之处了。 身在佛门,心系天下 说起刘秉忠,此人是元朝名臣,年轻时饱读诗书,后来弃儒归释,时常云游四海。忽必烈未登基前曾广招人才,刘秉忠精于天文、地理、律历,以及奇门遁甲之术,因此备受赏识,被引入忽必烈藩邸,成为了他的幕僚。 忽必烈称帝后,刘秉忠又作为核心决策人之一,参与制订了国家各项规章制度,甚至元朝的国号"大元"都是他提出的。 刘秉忠死后,忽必烈感慨地说:"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可知未来。君臣相体,配合密契。这些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 袁珙将姚广孝喻为刘秉忠,其着眼点主要在于,两人同是释道中人,却志在安邦定国,一语道出了姚广孝的志向,所以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 不过姚广孝并没有机会效忠元朝,他的机会在明朝时才到来。 洪武年间,朱元璋广纳贤才,高僧也在受邀之列,曾多次下旨征召高僧入仕,姚广孝也应召入京。 不过遗憾的是,他虽然通过了礼部的考试,但却没有被授予僧官,仅是赐了僧衣,于是姚广孝只好无功而返。 虽然遗憾,但也有幸运,姚广孝入京一趟也没白去,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佛教界的领袖宗泐。后来,宗泐做了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官后,也没忘记提携他。然而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贵人马上就要来了。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病逝,朝廷为此大举治丧,并准备召选天下高僧,分派到各地的藩王王府,为皇后诵经荐福,在宗泐的推荐下,姚广孝也位列其中。 在葬礼上,朱棣和姚广孝第一次见面了。初次见面,姚广孝就语出惊人把朱棣吓了一跳。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他对朱棣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朱棣一听,盖白冠王,其文皇也,这是要助他登大宝的人。 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也不是好皇子。尽管朱元璋和朱标都还活着,但朱棣一颗想当皇帝的心已经起飞了,"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 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明史》 时年四十八岁的姚广孝终于结识了他的贵人燕王朱棣,至北平后,姚广孝住持庆寿寺,但他不好好弘扬佛法,却有事没事总爱往藩王府跑,而且与朱棣两人常常关起门来议一些不可告人之事。 那么,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当然是国家大事,十多年后,他们终于议论出了一个结果--靖难之役,这是朱棣的崛起之战,也是姚广孝的另类之作。 靖难之役的大功臣 消疑虑,借卜问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建文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很快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均因罪被相继废黜,湘王自焚则而死。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朱棣坐不住了,如果不有所行动,马上也会变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 但人心向背问题,他不得不考虑,自古水易载舟,亦可覆舟,一旦起兵,即如离弦之箭,无可回头,所以,朱棣还是很慎重的。 他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姚广孝,于是便出现了开篇姚广孝之言:"臣只知天道,不讨论民心"。 为了打消朱棣的疑虑,姚广孝还特意请来自己的朋友为他做占卜,两位朋友分别是袁珙和金忠。 这两人都精于占卜之术,《明史》记载,朱棣为了考察袁珙的相术水平,在他来时,自己刻意混入卫士当中,谁知被袁珙一眼认出。 朱棣当即请袁珙入室密议,袁珙对他说了一番话:"殿下走路如龙行虎步,头颅上额骨的中央隆起,形如日,这是太平天子之像。只要等到年过四十,颔下胡须过脐,就可以登基了"。 那时的朱棣三十刚过,四十未至,听后不禁蠢蠢欲动。 到了朱棣要起兵时,他把姚广孝推荐的另一位朋友金忠请到了王府做占卜,金忠一出手就得了一个"铸印乘选"的卦,此卦是天子之象,被视为"贵不可言"。 不论姚广孝请相士为朱棣做占卜,是否刻意为之,这些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怂恿了朱棣与朝廷之间的对抗之心。 经过占卜家们真假莫测的预言,朱棣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一心为将来做起了准备,这时姚广孝又派上了用场。 建密室,锻造兵器 朱棣为起兵未雨绸缪时,姚广孝也充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在王府建起了密室,专门用来锻造兵器。 说起来这个密室科技含量还挺高,为了防止锤击的声音外传,在隔音方面做了特别的处理。 首先密室之上铺了双重瓦片,四面围了厚厚的墙壁,墙内砌有一层口小腔大的空瓶子,瓶口向内摆放,这样可以有效吸收声波,从而起到消音的作用,这也是密室隔音的主要原理。 这样匠人在里面日夜锻造兵器,外面的人也难以察觉。同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姚广孝还让人在密室之外养了一群鹅鸭,以家禽的叫声做掩护,也可起到防护作用。 后来,姚广孝还利用同样的原理做出了"空瓦枕",在使用时把枕放在地上,将耳朵贴于枕上便可听到数十里外的军马之声,军队可用"空瓦枕"来侦察敌情。 可见,姚广孝的知识多么丰富!不过虽然起兵在积极筹划,但朱棣心里还是不安,毕竟做"贼"心虚,每每如此,也是姚广孝在帮他做心理疏导。 定军心,直捣黄龙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有一次朱棣和众人正在密议时,突然狂风大作,致使屋檐上的一些瓦片坠落下来。 朱棣见状,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难道这是天意在向他示警吗?此乃不祥之兆也,想到此,朱棣的脸色大变。 姚广孝察其颜,观其色,便知朱棣在想什么。于是他及时安慰道:"此乃吉祥之兆,飞龙在天,必从以风雨。瓦片坠落,这是绿瓦要变为黄瓦的预兆"。 根据明朝礼制,藩王王府用的是绿瓦,只有京城的皇宫才能用黄瓦,姚广孝将瓦片坠落预示为换瓦吉兆,意在强调朱棣造反必定能成功,从而巧妙的化解了朱棣心中的疑虑。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挥师南下。在相继击败了耿炳文、李景隆之后,在与盛庸的较量中陷入了困境。 1400年四月,燕军围攻济南,历时三月,久攻不下。姚广孝得知情况下,派人快马加鞭寄书信给朱棣,信中写道:"师老兵疲,请班师。",朱棣听从,遂班师回城。 在东昌之战中,主将张玉阵亡,盛庸擒斩燕军万余人,朝廷军赢得了自战争爆发以来的最大一场胜利,这也就意味着燕军吃到了最惨的一场败仗。 在遭遇了惨败之后的燕军,士气降到了冰点。早在此战前,姚广孝就曾对朱棣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而已。" 在东昌战败后,他指出所言"两日",就是"昌"字,于是,他把这次战败解释为天意,意图让燕军将士不必自责。 他还勉励朱棣说:"自此之后,我军必一路凯歌,直到全胜为止。",朱棣振作精神,为死去的将士举办了法会,试图用佛教仪式来安抚军队的士官,果然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靖难战争打了差不多三年之后,北方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燕军虽然也打了不少胜仗,但所克之城却不能分兵固守,手中长期据有的仅有三城:北平、保定和永平。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决定兵临长江,决一死战,不复返顾。据《明史》载,对于朱棣这一决定,姚广孝也积极支持。 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沿途不要滥攻城邑,乘目前南京兵力薄弱之际,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那里,势必成功。 1401年底,朱棣再次出兵南下,这次他没有给对手机会,于1402年六月进入南京城。 从靖难中姚广孝的表现来看,作为高僧,为了扶持他心目中的真命天子,不惜鼓励朱棣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满目苍夷,因此被世人称为"嗜杀成性"的和尚。 然而在朱棣上台之后,明朝的国运又如旭日般蒸蒸日上,新皇永乐大帝的帝王之风令昔日的建文帝黯然失色。这又反过来证明,姚广孝独到的眼光,他为大明选了一位于国于民都有利的皇帝,正是应了佛教那句谒语--不施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 朱棣上台后,作为靖难功臣,姚广孝自然也被加官晋爵,官拜资善大夫,加封太子太师,而且朱棣还"复其姓,赐名广孝"。 那么,成为达官贵人之后的姚广孝是否飘飘然了呢?不仅没有,反而将姿态落到了尘埃里,这是他人生的又一另类作风。 高调做事,低调为人 姚广孝成为达官贵人之后,仍然过着往昔僧人的生活,住在寺院,吃着素食,只有在上朝时才穿官服,平时依旧穿着袈裟,手持念珠,口中不离"阿弥陀佛"。 为此明成祖也多次劝他蓄发还俗,尽享荣华富贵,而且还特意赐了他一处豪宅,外加两个漂亮的宫女,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就连成祖赏赐的衣帛,他也转手就分赠给那些贫苦的人。 在71岁那年,他还作为钦差大臣回到原籍赈灾。人们原本以为他会衣锦还乡,不想他来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前呼后拥,四不鸣锣开道,只穿了件旧袈裟,不声不响地回到了苏州故里。 水灾肆虐,不少百姓无家可归,沦为流民。为督促各地官府开仓放粮,姚广孝七十岁高龄,顶着炎炎夏日奔走于各地灾区,不仅将数以万计的粮食赈给了乡民,而且还要求地方官员蠲免赋税。 赈灾还朝之后,明成祖又先后命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为完成明成祖交给的任务,他特意养了一只公鸡,每日闻鸣而起,历时三年完成了《永乐大典》,耗时六年修纂了《明成祖实录》,可以说,他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献给了编纂事业。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于庆寿寺中。明成祖曾数次前去探视,并赐他金唾壶,还问他有什么要求。 对于要求,他还是有的,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赦免溥洽。 那么溥洽系何人呢?他原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成祖当的打入南京时,有人说建文帝死于大火,也有人说为僧遁去,究竟去了哪里,溥洽可能是知情者之一。 所以,在明成祖夺位后,溥洽一直被关在大牢里。明成祖见姚广孝至死还在为别人着想,顿时百感交集,当即下令释放溥洽。 姚广孝听闻后,热泪盈眶,挣扎着起来顿首致谢,接着便倒地而亡,终年84岁。 在他死后,朱棣下令以佛教礼仪治丧,又以儒教礼仪辍朝两日,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称赞他"识察天运,言屡有应",并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据说,明朝文臣死后获赐谥号,姚广孝是第一个。然而这还不止,洪熙元年,朱高炽又追赠他为少师,入祀太庙,至此,他死后的殊荣达到了极点。 姚广孝在朱棣眼中当然是重臣,但是士大夫们在史书中却很少提及他。儒家文化历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像姚广孝、金忠这些佛、道之徒,自然不在他们的推崇范围,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不论士大夫们推崇与否,姚广孝的能入太庙就是他功劳与地位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姚广孝不走寻常路,以自己的另类思维成就了一个另类的人生,也成就明成祖的帝王之梦,难怪《明史》将他视为靖难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