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匈奴发展至鼎盛。此时的匈奴大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蒙古草原,要想继续扩张发展便需挥军南下,攻占中原土地。 西汉时期,匈奴一方不断骚扰汉朝边境地区,给予汉朝很大的威胁,且匈奴与汉朝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一直处于对峙的局面。 及至汉武帝时期,两员大将横空而现,一举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僵持局面,这两员大将便是日后名垂青史、万人敬仰的武将双子星——卫青、霍去病。 在这两人的带领下,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往往都是攻无不克,以少胜多,极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为汉王朝边境以及汉室政权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两人,一个谦逊待人,功成身退;一个傲气十足,年少成名,人们往往将目光的焦点聚集于更具传奇色彩的少年英雄身上。 霍去病一生虽然短暂,年仅二十四岁便悄然陨落,但无法掩盖他璀璨的功勋战绩。 公元前123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得到汉武帝许可,以嫖姚校尉的身份随其舅卫青出征,对抗匈奴。 作战之时他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首战告捷,俘获匈奴相国、单于叔父等人,被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以骠骑将军身份领兵作战,三战河西,斩杀匈奴二王,使匈奴人为之胆寒。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领十万骑兵深入大漠,以求歼灭匈奴主力。 此次战役,汉军斩杀敌军一万九千多人,匈奴单于只率百骑而逃,霍去病更是对匈奴左贤王部穷追不舍,一直打到狼居胥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记载:为了纪念此次战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此战之后,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影视剧中的霍去病形象 公元前117年,大将霍去病突然离世,其葬礼规格仅次于皇帝,武帝亲自为其主持葬礼,追谥为景桓侯。 对于霍去病之死,史书上只有短短一语。司马迁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霍去病的葬礼,却忽视更重要的死因, 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引得后人对于霍去病的死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功高震主,武帝赐死 功高震主而亡的现象在很多朝代都存在,放眼汉朝较为人知的,便有汉高祖刘邦因忌惮大将军韩信,怕其起兵夺权而杀之的事例。 因此有部分观点认为霍去病与韩信落得了同样的结局。 这种猜测的依据,一是在于霍去病年少成名,战绩颇丰,享有极高声誉;二是霍去病性格孤傲,敢打敢拼,敢在朝内当众射杀李敢,是对皇威的挑衅,为武帝所不容。 公元前119年,也就是漠北大战这一年,汉武帝因李广年岁已高为由不再让其担任先锋位置,而是转为掩护卫青。 作战之时李广迷失于大漠之中,未能与卫青会和,之后卫青遣人询问缘由,李广愤愧自杀而亡,随后李广之子李敢为报父仇刺伤卫青。 公元前118年,霍去病为舅报仇于甘泉宫狩猎时,当众一箭将李敢射死。 以史来观,这一猜测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首先,表面上看霍去病战果颇丰,接连获赏,在短短几年官至"大司马",确实"功高"。 但此时匈奴未平,抗击匈奴正值用人之际,汉武帝在这个时候杀霍去病无疑是自断一臂。 根据史实所记载:漠北大战后,汉朝与匈奴进行谈判,匈奴一方拒绝汉方提出的条件并且扣留使者。汉朝便开始准备兵马以继续攻打匈奴,而此时霍去病突然死亡,于是作战计划就此搁置。 其次,汉武帝本人性格霸道无比,敢作敢当,暗中杀人不是他的行事作风。 影视剧中汉武帝的形象 他立舞女,即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为皇后,立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修成君,并且阉割司马迁,但任他继续撰写史书,下罪己诏等等。 汉武帝之所以能被并为"秦皇汉武",与其霸道的帝王之术脱不开关系,因此"震主"一说缺乏可信度。 在霍去病去世后,武帝不仅亲自为霍去病主持葬礼,还将他的坟墓,以祁连山的形状修建在茂陵里,。 如此种种,足以表明汉武帝对霍去病去世的痛惜。 影视剧中卫子夫的形象天妒英才,病故而亡 霍去病的死因是能从史书中窥得一二的。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在《史记》中补充记载道。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这也是史书中对于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记载。 如果霍去病真的因病而亡,那到底是因何种病呢? 有说法称在汉与匈奴作战时,匈奴将大量病死的牲畜投入到河流中,使喝到此水的汉军患上瘟疫,而霍去病就死于这场瘟疫之中。 影视剧中的霍去病形象 这种说法有两处疑点。 其一,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结束,而霍去病去世是在接近两年以后的公元前117年,他如果患上瘟疫,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撑这么久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二,在这一时间点内,如果是爆发性的瘟疫,肯定不只有霍去病一人患得。 然而史书中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军队集体患上瘟疫的记载。由此,瘟疫一说可能性极低。 理性推断,霍去病最有可能的病亡原因是连续高强度的带兵作战, 以其名"去病"二字来看,霍去病出生时身体可能并不是很健康,身体条件先天不足。 卫青去世之时不到五十岁,且他在多次抗击匈奴以后多年未曾出征,处于半退休的状态,可以看出长期对匈奴进行远征作战对于身体的影响是较大的。 而霍去病作为卫青的外甥延续了其舅的作战风格,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行兵作战如雷霆闪电,快速迅猛,有很强的机动性,这使其身体造成了更严重的负担。 自公元前123年出道之战一战成名起,霍去病便开始了频繁地出征御敌,并且后期数次以统帅身份领兵作战,并且对战规模都远非之前可比,造成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消耗与打击。 所谓刚过易折。由此来看,霍去病英年早逝可能与高强度、高密度的连续作战有着很大的联系,再加上古代没有完善的对将领身体的保障制度,因此一代新星突然陨落便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政治内斗,死于阴谋 另外,有传言猜测称霍去病死于朝内政派争斗。 漠北大战之时,由于情报错误,导致本应对战匈奴单于的霍去病遇上了匈奴的左贤王部,而卫青则与前者展开了作战。 尽管霍去病与卫青都获得胜利,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战绩,显然比卫青更为耀眼。 图源网络 此一战之后,霍部获赏众多,而汉武帝有意尊霍抑卫,使得卫家地位逐渐下降,霍去病与卫氏一族便产生了较为激烈的矛盾,最终霍去病死于卫氏的阴谋之下。 这一说法将"李敢之死"与霍去病"请封三王"等事联系起来,认为都是卫家有意的谋划,但终归只是臆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佐证。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还有许多种说法。比如有杀人过多的恶果迷信之说,还有因性格孤僻,身边无可信任之人而抑郁自杀之说,这些说法比前几种更为的不可信,臆测成分较大,没有讨论的必要性。 总结分析来看,虽然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来说明霍去病的死因,但这之中"病死"一说最合常理,信服度最高。 霍去病死后,军事上而言,汉朝无法再进行长期大规模对匈奴作战,以往对匈奴的辉煌战绩更没有再出现过。 直至卫青死后,武帝对匈奴进行的骚扰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汉朝对匈奴作战能力进一步减弱。 政治上来看,如若霍去病没死,那么在卫青去世后,他或许能成为卫家的又一面大旗,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便可能也不会出现,太子也不会死,其弟霍光也不会以外戚身份专权,使得西汉日渐衰落。 如果历史是这样的走向,那么西汉王朝乃至之后的历史走向,或许都将会被改写。 影视剧中的霍去病形象 霍去病的光芒太过耀眼,他的存在既动摇了胡人军队,在与汉军对战时的军心,同时也能极大鼓舞汉人军队的士气。 如果霍去病不是英年早逝,而是正常死亡的话,汉朝整个国家甚至后代,将都会沉浸在尚武风气之中,而匈奴的骚扰也不再是汉武帝需要担心的问题。 霍去病未死的局面走向,后人只能仅凭猜测。其或许再立战功,彻底灭掉匈奴势力;或许汉朝军事能力增强,西汉政权更稳固;或许以他的性格会被有心之人算计,最终走向悲惨结局。 由于史料的缺乏使得后世之人,无法猜测到霍去病之死的原貌与走向,但众多猜测的出现都表明,后人们对于这位传奇大将的崇敬以及深深的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