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这一课:心理课 "春季开学前后是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段。"眼下正值春季开学季,多地发文要求做好开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有什么特征?应从哪些方面进行预防、疏导,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海南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李佳。(记者 刘兵) 低就诊率 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 低诊断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显著特征之一是隐蔽性比较强。另据人民日报微博报道,很多抑郁症患者的识别率不到20%。 案例1 初三男生不愿上学,"甚至想死" 李佳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小概率事件,学习压力、自尊心受伤等均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在日常行医过程中,她接触到不少这样的案例。 初三男生小灰(化名),自幼学习成绩好,父母对其要求甚高,除日常学习外,周末还安排了钢琴、奥数、作文补习等。去年9月份开学没多久,小灰一次摸底考试失利被父母批评后便不愿上学,整天躲在家里刷手机、作息昼夜颠倒,白天只吃一顿饭,父母反复催促上学都不肯,还以死要挟。 小灰称,从六年级开始晚上就很难入睡,初中作业多了之后睡眠更差,写完作业已经23时,上床2-3个小时才能睡着,经常心慌、乏力,曾多次向父母要求减少补习班均被拒绝。他因此每天都过得不开心,有时甚至想死了就可以一直睡觉,但又怕父母伤心,因此一直忍着。 医生给小灰做了心理测试,发现有重度抑郁症状。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三个月后,小灰的情绪基本改善,又主动上学了。父母也意识到之前教育方式欠妥当,开始学会倾听小灰的心声,减少了周末补习,家庭氛围也改善了很多。 案例2 母亲过度管控,高二女生暴饮暴食 来自离异家庭的高二女生小青(化名),因为暴饮暴食,导致体型肥胖。母亲为了小青一直未再嫁,对小青管控严格。已经高二的小青,去任何地方都要经过母亲同意,不能跟母亲认为不好的同学来往,为此小青在班上的朋友很少,有时还会被其他同学排挤,不开心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倾诉。 后来小青发现,有压力或不开心的时候不停地吃东西便会缓解一些,于是每次会吃得很撑,体重直线上升。母亲对小青的身材不满意,一看见她吃得多便骂。同学也嘲笑小青的身材,为此她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不敢当着母亲的面吃东西,经常半夜偷偷吃东西,吃完担心身材又抠吐,因此导致压力更大、情绪更糟糕。 医生评估后给小青进行了心理治疗,同时也要求其母亲共同参与到心理治疗当中,减少对小青的过分管控,营造良好亲子氛围。经过16次的治疗后,小青的暴饮暴食行为消失、体重也得到控制,与班上同学的来往也增加,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如何识别早期心理健康问题 李佳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显著特征之一是隐蔽性比较强。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较差,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难以表达情绪问题,但会出现行为上的改变,如对既往喜欢的事情兴趣变弱、不愿上学、做事待人不耐烦、沉迷手机等,甚至有些孩子出现自残行为。 "这些现象最初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孩子懒惰、不听话、矫情、意志不坚定或是青春期叛逆,因此从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到被正确诊断之前,往往会耽误很长时间。"李佳指出,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较避讳,即使发现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孩子已经主动向家长求助,家长却极力否认,导致孩子就诊时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 那么,如何识别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问题?李佳介绍,需了解以下征兆。 情绪状态异常:情绪容易变得低落;容易烦躁、发脾气、不耐烦;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行为改变:社交减少、喜欢独处或者过分依赖他人;兴趣改变,对以往喜欢的事情不感兴趣或寻求刺激,如抽烟、酗酒、网络游戏、自残等;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差、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 出现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睡眠过多,每天睡十几个小时仍感疲惫;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却很精神。 身体状况变差:容易疲劳、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头晕、胃痛、恶心等;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等。 自我评价变低:常常过度反思,甚至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反复思考死亡。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需重视 当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干预?李佳表示,首先从出现问题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来评估,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过后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则不必过于紧张,但如果持续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需引起重视。其次从对日常功能的影响来评估,如果日常学习、生活、健康状态、社交等明显受损,说明问题比较严重。此外,孩子如果频繁出现消极、轻生的言行,那也是问题严重的提示。建议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评估,并接受治疗,如药物治疗、系统的心理治疗等。对于轻度的问题,可通过减轻孩子的压力、加强亲子沟通、适当体育锻炼、保持规律作息方式等来缓解。 一组数据显示 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李佳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对抑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家长、老师怎么做? 少说教多探讨,走进"孩子内心" 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家长、学校等在疏导过程应注意什么?如果"说教"不是正确的方法,那么有哪些方式是可取的? 李佳建议,家长和老师应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利于理解青少年的内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疏导,避免单纯结合个人经验去看待孩子。 其次,尝试以问题为导向,与青少年共同探讨如何去解决问题,避免出现问题一味评论、指责。例如,孩子因人际关系感到心情沮丧,家长和老师可与孩子讨论如果改善人际关系,而不是评论孩子因为性格内向才不受欢迎。 "压力大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家长、老师可与孩子探讨哪些事情让孩子难以应对、感到压力大,适当减轻压力,对心理问题的缓解有很大帮助。"李佳表示,可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释放不良情绪,例如向信任的人倾诉、写日记、画画、运动、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释放不良情绪的方式,可避免孩子负面情绪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