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幼儿父亲的角度出发,考察婴幼儿父亲接触育儿信息的程度与媒介渠道,本质上是属于媒介使用的范畴。 媒介使用研究成果目前新闻传播学对媒介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介使用的现状分析,主要是基于地区和人群两个维度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初期,部分研究者会对地区之间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测量,并探讨使用差异性的原因。 在媒介技术普及之后,一些学者会对部分特定群体展开媒介使用情况的研究,如大学生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过往学者对媒介使用现状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量表,经过前人的不断验证和修改,媒介使用的测量维度也更加丰富,这为本研究测量婴幼儿父亲的媒介使用情况提供了多样化测量维度和研究视角。 二是媒介使用的效果分析,这个部分主要是从使用者本人的角度出发,一些研究者认为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使用新媒介技术,打破传统话语控制模式,实现自我赋权和构建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媒介与父亲身份、角色相关研究关于媒介与父亲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影视和大众传播媒介这三个方面,在文学和影视领域,研究者们通常聚焦于某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男性人物的父亲形象和角色,以及和子女的关系等方面。 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也呈现了"父亲"的形象特点,这些形象特点既有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对"父亲"的主流价值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对"父亲形象"的分析仍然聚焦于上世纪的文学作品之中,新时代"父亲形象"新的表现还缺乏深度解读。 在影视领域,新闻与传播学主要是集中于某部影视作品中"父亲形象",分析影视作品下"父亲"的形象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视听手段呈现出来。陈犀禾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出发,对电影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梳理并探究该形象构建的文化背景。 在大众传播领域,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大众传播媒体所呈现的父亲形象和角色,以及如何呈现等方面。汪其煥从媒介建构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新闻网2010至2020年的父亲节新闻报道为文本,从报道的篇数、体裁、主题和态度出发,对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分析不同时期主流父亲的形象特征和建构因素。 同时也认为大众传播媒体过多地强调父亲的社会属性,呈现了为事业奔波的父亲形象、不善言辞的严父形象,这也致使父亲的形象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关于媒介与"父亲角色"的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对不同历史时期媒体呈现的父亲形象进行研究,探究媒体在父职建构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探讨媒介与父亲身份、角色的研究中,目前更多是从宏观层面对"父亲"这一泛人群进行的研究,包括形象的呈现、建构等问题的讨论,较少有基于实证方法来探讨父亲个人父职实践问题的讨论。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指出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人们会依据个体生理差异和人格特征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责任,或者说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建构是建立在不同的标准和期望之上的。 女性被赋予温柔、善良的性格特征,照顾家庭和孩子被看作是女性最重要的职责,男性则被赋予强壮、坚韧的特质,最重要的职责场域是职场和工作。 在本研究中引入性别角色理论是为了更好的解释父亲在身份认同中的各种行为,理解婴幼儿父亲在这种角色理论之下如何看待自己在育儿中扮演的角色,并且对他们的身份行为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研究检验了育儿信息接触是否会对婴幼儿父亲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以及婴幼儿父亲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过往研究者较多的检验了影响父职参与的因素,但是在检验父职参与层面,绝大多数只是在行为层面进行衡量,比如孩子的起居照顾、学业辅导和娱乐,没有涉及到陪伴、满足和成就感,更没有考虑到他们对自身育儿能力的认识与期望。 所以研究者在本文从媒介使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角色认知、能力认知、身份情感和身份行为来分析婴幼儿父亲的身份认同状况。 通过若干回归分析模型能够发现,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受试者的学历、年龄、户口类型以及职业类型均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份认同。在本研究中,身份认同程度较高的一般都是学历较高、职业较稳定或者工资收入较高的城市父亲。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背景下,农村中的年轻男性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留在农村的以小孩和妇女为主,在教育上也主要由母亲承担了主要责任,农村父亲无论是在小孩生活还是教育层面都是处于缺席的状态。 这一模式和对父亲的感知也顺延至他们下一代,70后、80后这一群体在幼儿阶段缺失了父亲陪伴和照料,对这部分70后、80后父亲而言,在亲职角色上,他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摒弃原有父辈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亲能够在身边或是媒介中了解到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亲来说,他们较早的走进劳动力市场,继承了父辈对自己的工具性角色认知。 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能够看到,在婴幼儿父亲的育儿信息接触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上,受试者越是经常阅读育儿信息,他的身份认同也越强。 育儿信息注意偏好也会影响到其身份认同,男性并非天生就能感知到自己父职和实践,而是被不断地构建,所以他们对父亲角色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他们关注内容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亲拥有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那他们积极参与育儿的可能性越高。 经常接触育儿信息的婴幼儿父亲比从不阅读育儿信息的婴幼儿父亲身份认同程度更强;在内容偏好上,当婴幼儿父亲在育儿过程中不断学习、收集育儿类知识信息、教育信息、健康类信息,他们对自身角色的身份认同程度也越高。 但是并不是所有和育儿相关的信息都会对婴幼儿父亲的身份认同产生正向影响,在本次样本中,较多关注育儿成本信息的婴幼儿父亲身份认同程度较低;在育儿信息获取渠道上,通过媒介或者其他渠道接触育儿信息与技能也是受到我们关注的因素,因此育儿信息获取渠道也被考虑在自变量范围内,一般而言,通过电视、父母长辈获得育儿信息的婴幼儿父亲身份认同程度更低,而新媒体渠道下的婴幼儿父亲身份认同程度更高。 与此同时,在获取育儿信息的信源上,出现了向"同样身份的父亲"求助的现象,笔者加入的"奶爸群"常常会有群成员提出自己孩子某方面的特征,并询问大家的孩子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或是如何解决带娃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线上社区/社群聚集了共同身份或是拥有共同兴趣的人,育儿类领域也是如此,甚至有部分父亲希望有一个专属于"奶爸"的社群,聊一些男人的话题;在育儿信息接触动机上,出于记录孩子成长动机的婴幼儿父亲身份认同要更强,而单纯打发时间动机的婴幼儿父第三节总结本研究的提出来源于笔者对生活的观察,发现身边以及网络社区有部分婴幼儿父亲开始抛弃传统的角色分工,积极投身于育儿行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