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文化
剑在东西方文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尊贵的地位,中华的文武百官和西方的国王骑士,都喜欢通过佩剑来彰显身份。
在我国,剑作为四名器之一,被尊为"百兵之君"。 这个"君",可以理解为君王,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因为剑不仅在古往今来备受推崇,剑文化中也蕴含着诸多君子符号。
例如《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周武王对剑的铭文:"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
可以说,剑在周朝就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到了春秋与战国时期,剑文化又进一步发展和兴盛,刺客游侠都钟爱此物,士兵们也将此作为主武器。 那么春秋战国时的剑文化都有哪些门道?彼时剑文化的兴盛,又有哪些标志?
一、 剑之起源
剑和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起。
在远古部落时期,剑就已经被附加上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1. 剑,古之圣品也
据目前已有的史料可知,剑最早始于轩辕黄帝之手,比如《广黄帝本行纪》中就记载着: "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不过当时还是青铜器初期,采铜炼铜之术比较落后,只能做出比较薄的短剑。 因此,剑也被称之为"短兵之祖"。
据说黄帝做出的剑,剑身上一面刻着天上的日月星辰,一面刻着地上的山川草木,象征着天地万物。
剑柄的一面写有农耕畜养之术,一面则写着一统四海之策, 这是用来传给继任者的为君之道。
黄帝用这把剑斩杀劲敌蚩尤后,将其传给夏禹。因此,这把轩辕夏禹剑,也被称为"圣道之剑"。
只可惜,由于年份实在久远,并且做工相对不够成熟,这把剑最终还是失传了,如今只能从史料传说中,想象其风姿。
2. 社会发展带动了剑文化
后来周朝继承夏商两代, 社会文明经过790年的发展,生产水平远超部落时期。 铜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开采及炼制工艺,也随之愈发纯熟。
是以,当时的人们在制剑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改良,并将其与官员们的地位进行绑定,形成级别分明的礼制,《周礼·考工记》中有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这种严格的礼制标准,就已经体现出了,剑不仅仅只是一种兵器, 还是一种类似青铜鼎等青铜器的身份象征,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及氛围。
不过剑本质上还是兵器,其文化如果想要迈上新的台阶,必须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
而周朝的烽火狼烟与王朝衰败, 给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 ,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催化剂。 二、 烽火狼烟成为催化剂
西周末年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让整个周王朝的王权迅速衰败。分封制虽然让西周太平了275年,却也给东周的514年历史,埋下了极大隐患。
逐渐脱离周天子控制的诸侯们,开始围绕权力与名望明争暗斗,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相继登场,剑文化也在战火中进一步发芽成长,这在吴越争霸中可见一斑。
1. 阖闾夫差的王霸之剑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道: "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 吴越两国的君主,基本都钟爱宝剑。
在如今已经出土的著名青铜剑中,吴国和越国这两个诸侯国的宝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地位。
吴国的阖闾夫差父子,与越国的勾践鼫与父子,在36年的互相攻伐中,制造了不少名剑。
阖闾名为姬光,通过派人将一柄短剑藏入鱼腹中, 趁上菜时当场刺杀了自己的兄弟,篡夺了吴王之位。 可以说,他从上位开始,就和剑结下了缘分。
生性好勇斗狠的阖闾,十分钟爱宝剑,一生做了不少宝剑, 其中包括著名的吴王光剑。
此剑总长77.3厘米,剑格宽4.8厘米,剑体长65厘米,重1公斤。剑身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并且刀锋历经2500多年依旧锋利异常。
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将其重金购回时,工作人员下了飞机发现, 包裹此剑的多层包装纸竟然全被割开 ,足见这把剑的制作工艺相当之高。
阖闾率兵伐越大败身死后,儿子夫差继位为吴王。夫差不仅替父报仇俘虏了越王勾践,还继承了父亲喜好宝剑这个爱好。
夫差为自己做了一批青铜剑, 剑身均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如今已知现存的吴王夫差剑多达9柄,其中包括我国台湾的那把剑。
夫差的剑和父亲阖闾相比显得更大,全长足有59.1厘米、剑身宽达5厘米。
剑身上同样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 看起来极具"霸者之姿" ,体现了夫差伐越后,准备争霸中原的大志。
2.卧薪尝胆,不亚夫差
夫差虽心有大志, 最终还是被善于隐忍的勾践蒙蔽 ,在北上和晋国争霸时,被勾践突然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
随后,勾践每攻打一次吴国,就让越国进一步缩短和吴国的实力差距,最终重兵包围吴国都城。
曾经将勾践作为奴仆俘虏的夫差,此时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气焰, 一连八次派使者求和。
勾践作为卧薪尝胆的"发明人", 自然深谙斩草除根的必要性 ,因此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随着城破,夫差也自尽身亡。
勾践的为人,以及和夫差之间的同异,也可以从其宝剑中看出。
如今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不比阖闾夫差父子的宝剑差多少。 其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宽4.6厘米,足有875克之重。
这把剑虽然看起来比阖闾父子的剑略显"秀气",但是锋芒丝毫不逊色于吴王们的剑。
经过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勾践剑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 剑柄和剑格也都含有硫。
此剑出土后,曾一剑划破20多层的复印纸。据专家分析,此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勾践灭吴后,将曾经差点亡国的越国,领导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其子鼫与在继任后也励精图治, 只可惜在位时间只有短短6年。 因此,鼫与的剑理论上相对较少,如今比较出名的就是浙江博物馆中的越王者旨於睗剑。
吴越两国的宝剑,既是君主个人人格的一种具象化体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剑文化也是学术思想上的重要宣传方式
春秋战国作为中华历史的重要节点,其中在包含数百年的刀光剑影的同时, 还有诸子百家思想上的碰撞 ,其中尤其以儒家为甚。
当时的各种历史传说,不光是在讲述故事,也是通过剑文化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可以说是一颗璀璨明星。儒家追求"圣人之道",而其中的佼佼者, 便是"南季北孔"。 "北孔"不必多说,自然是孔丘。而"南季"名为季札,是吴王阖闾的四叔。
1. 剑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辅相成
季札为人十分谦虚有礼,事事都以儒家标准约束自己,还曾三次拒绝继任君主, 正如《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的: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是以在儒家中,季札地位甚至比孔子还要高,就连孔子都对他十分敬仰,甚至拜他为师。
孔子和季札这对师徒除了在学术上有诸多共识,就连爱好也有很多共同点 ,其中就包括宝剑。他们不仅将儒家文化寄托在剑上,更将剑文化进一步延伸。
季札在途径徐国时,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的宝剑,于是向请季札送给自己。
当时季札身负出使使命,不能将作为身份象征的宝剑赠与徐君,便约定完成使命后再来徐国将剑送给徐君。
怎料等季札再次回到徐国,被告知徐君已经死了。于是季札来到徐君目前, 将自己珍爱的宝剑卸下,挂在目前的树上离开。
这个典故, 在称赞季札重诚信、轻爱物的同时,也是在宣传儒家的学术思想。 而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剑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
除了相辅相成外,剑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想上的碰撞。
2. 百家之首与焚书坑儒
和季札相似的是,孔子也有不少和宝剑有关的典故, 其中同样也包含儒家的学术思想。
有心人会发现,孔子的画像及雕像,身旁都会佩戴一柄宝剑。此剑被后人称为紫微剑,名字取自天上的紫微星。
毕竟紫微星乃"万星之首", 象征至高、至真、至善 ,寄托了后人对孔子的尊崇。
孔子虽然精通剑术,但是在现存的史料中,基本上看不到他出手的情况。他的紫微剑据传没有剑锋,符合孔子乃至整个儒家的"君子之道"。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中,记录了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一个典故。有天子路全副武装,在孔子面前一边舞剑一边问孔子: 古代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
孔子看了看他,缓缓回答道:"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
可见,在孔子看来,君子自卫靠得不是兵器无力,而是自身的德行。只不过,这种观念和法家的观念大相径庭。
秦国在结束战国时代、实现大一统后,将法家思想推广至全国, 并且制造了焚书坑儒这种"黑历史",使儒家的影响力大大降低。
同样推崇法家的丞相李斯,则在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就奏道: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这种说法,虽然进一步提高了皇帝的权力与地位,却也显然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爱厚生"。
可以说,这就是法家的"帝王之道"与儒家"君子之道"之间的碰撞。
要知道,《谏逐客书》中列举的这些宝物,都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其中的太阿剑,就足以象征帝王之威严。
太阿剑位列十大名剑的第二名,由制剑巨匠欧冶子和干将两位大师共同锻造。
此剑剑长七尺,且比普通剑更宽, 从外观上就极具帝王之气。 和孔子的紫微剑放在一起,更能显出一个是霸气外露的帝君,一个是藏器于身的君子。
孰强孰弱,就像学术思想一样无法分出高低。 毕竟太阿剑虽然比较大,实用性却非常低。
秦始皇被荆轲袭击时, 就是因为拔不出剑 ,才绕着柱子跑了好几圈。而孔子一生重视君子之道,虽然人们不清楚他的武力有多高,却也将他尊为"圣人"。
是以,到了汉代,法家等诸子百家被纷纷罢黜,最终儒家重新成为主流思想学说, 贯穿上千年的封建王朝。 而剑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向现代人诉说这春秋战国时的国力角逐与思想碰撞。 参考资料
《周礼》
《孔子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