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以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蚂蚁集团生态带动148万就业机会
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发布《数字平台就业价值研究报告——基于蚂蚁集团生态的分析》,这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平台经济与平台用工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报告指出,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过程中,数字平台企业对就业的价值更为凸显。以蚂蚁集团为例,经测算,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间,蚂蚁集团生态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147.7万个,通过数字科技稳定就业524.7万个。
课题组认为,研究数字经济平台创造的就业价值时,不能仅局限于研究平台企业自身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还要根据平台的商业生态、技术特点及发展战略,研究平台对用户、合作伙伴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就业价值。
报告以蚂蚁集团为例,从四个维度对其就业价值进行测量和评估,分别为:带动就业、稳定就业、优化劳动市场,以及践行社会公益。
具体看,在平台带动就业方面,课题组依托于蚂蚁集团的业务体系,将蚂蚁生态直接带动的就业体系分为三个环节,即蚂蚁集团自身带动的就业机会、服务商带动的就业机会与推动商家数字化运营带动的就业机会。
经测算,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间,蚂蚁集团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共计147.7万个,其中蚂蚁集团相关就业机会10.4万个,服务商就业机会为52.8万个,数字化运营就业机会84.5万个。
其次,在稳定就业方面,蚂蚁集团以数字科技在三个方面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定就业。具体看,首先,蚂蚁集团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通过普惠金融稳定就业;二是支付宝助力小微企业数字化经营推动就业升级;三是蚂蚁旗下的万里汇(WorldFirst)跨境支付平台促进跨境电商企业提效增收,进而吸纳就业。
经测算,蚂蚁集团通过数字科技稳定就业524.7万个,其中稳定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284.4万人,稳定个体工商户就业240.3万人。
调研组发现,蚂蚁还发挥了平台和技术的作用,为就业市场提供芝麻企业信用、芝麻工作证及用工全链路"一体化"通宝平台等数字产品和相关服务,提高解决求职环节中的信任度和真实性,进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此外,在践行公益上,蚂蚁集团打造了以"数字就业"为核心的公益模式,开展了多项帮扶特殊群体就业增收的项目。比如,通过"数字木兰"就业培训计划,蚂蚁集团提供公益资金、技术输出以及技能培训支持,为欠发达地区女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截至去年6月,"数字木兰"累计培训受益对象4286人,累计就业超3000人。
在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入融合后,数字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催生出一批新职业。去年9月,人社部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就新增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
报告显示,蚂蚁集团的数字产业链上衍生出了云客服、人工智能训练师和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数字新职业,为分布在县域和偏远地区的自由职业者提供了灵活就业的工作机会。
以"云客服"为例,蚂蚁云客服平台自2012年发起成立,为相关劳动者提供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数字就业机会,满足互联网平台的服务需求。10年来,已累计有超过4.2万人通过兼职客服获得收入,目前每月稳定提供服务的云客服超4000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保就业"是现今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课题组认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其对就业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完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