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中国近代史的朋友,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啥晚清政府经常挨打, 而且一打就是"丧权""割地""赔款",英、法、美、德、意、俄这些最早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 长矛火铳对战强舰厉炮的确打不过,但是被曾经被中华家打的找不到南北,和晚清政府同是被西方这些国家侵略殖民的国家,为什么也能在19世纪末把晚清政府给打趴下呢? 这个原因有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被"语言暴力"生生扼杀的第一位外交官身上找到些许原因吧! 天朝上国的"外交" 在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君主制王朝——秦朝建立开始,以整个汉中平原为核心,中国的先民们几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中心。 的确在满清入关之前,中国都是代表着世界各方面的最高水平。甚至到了乾隆时期,紫荆城也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 所以逐步造就中国人心中,不管哪朝的中央政府都是泱泱大国,世界上邦,周围的都是不胜开化的蛮夷,中央政府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如果是和平就是朝见或者招抚,反之就是征讨或平叛。 无论何种形势都是"自下而上"的,完全没有什么国家与国家平等的概念。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对外交往交往——郑和七下西洋,其目的也就是" 宣扬德化,畏威怀德 "。 再后来,当晚清事情的百姓听到朝廷失败的时候,最多的感慨就是" 世道变了,孙子都欺负到爷爷头上了"。 落后就要挨打 进入明朝中后期,随着东南海盗猖獗,倭寇匪患不断,明朝政府逐步下令海禁,一直到清朝乾隆时期,中国人彻底的把自己封在了自己" 天朝上国""地大物博" 的美梦之中。 此时,欧洲各国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积累了大量掠夺而来的财富,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变革,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得到跨时代的提升。 为了攫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获得最大的财富,他们把目光放向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家。 历史记载,当广州江面出现高鼻子、红头发的英国人及他们开的铁甲战舰的时候,我们奉命抵抗的清军将领下令,将老虎的骨头扔进海里,妄图引起"龙王愤怒"而引发海啸,来掀翻英国人的船只。 结果可想而知,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用眼泪和血肉,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条真理。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外交官 面对这种挨打的局面,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逐步从夜郎自大的梦中醒来,开始开眼看世界。在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推动之下,晚清政府开始了历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在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开展的1874年发生了"云南事件"也叫"马嘉理案",英国驻华翻译官马嘉理带领英军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进行烧杀抢掠,被云南当地的军民反抗赶出云南,并杀死了马嘉理。 事情发生后,英国人以武力威胁,签订了《烟台条约》并要求清政府派人到英国,上门道歉。经过同乡曾国藩的推荐,刚刚调任福建按察使郭嵩焘接受了向"通好谢罪"出任清朝第一位外交官的任命。 相比于现在我们"外交官"这个高大尚的名字,那时候确是和"汉奸""卖国贼"画等号的,当时自己的亲友都劝郭嵩焘拒绝此项任命,湖南的同乡都因为此事并不愿意和郭嵩焘来往。 在大清朝的朝廷上,更是有大臣做诗,讽刺挖苦郭嵩焘。可是这些都没能改变这位曾奔波洋务、深谙西方技术先进可以救国的郭嵩焘出任这谁都嫌臭的"外交官"。 远洋英法,力图救国 在1876年,郭嵩焘带领着三十远洋前往英国,为"云南事件"赔礼道歉,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在英国的这段时间里,郭嵩焘以60岁的高龄还努力学习英语。 积极走访英国的政府机关、学校、商超、图书馆、报社等地方,并将所见所得写成《使西纪程》,寄往国内希望公开,让大臣们明白自己所处的落后环境,学习西方,变法图存。 1877年,在左宗棠和英国人支持的信教叛乱的 "阿古柏政权政权" 时候,向清政府提出处置此事的政策建议。 再后来,听说英国向喀什派驻外交使节,借机支持阿古柏叛乱时候,郭嵩焘立马引用英国法律及国际惯例发出抗议,最后也在郭嵩焘代表的清政府的反对直接不了了之。 此后,郭嵩焘看到中国人在国外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对待的时候,建议清政府在华侨集中的几个地方设立领事馆,保护国人利益,清政府也予以采纳,并在旧金山、横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 此外,郭嵩焘还多次有效处理外交事件,接待量中国第一批来英留学生,并兼任法国驻外大使。 在郭嵩焘在英国的三年多时间了,多次向清政府提出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建议。这些合理的建议不仅仅没被清政府采纳,反而成为了他投敌叛国的罪证。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在国内朝臣不断的诽谤和攻击之下,1879年郭嵩焘被召回国内,在一路上受到国内官员百姓的各类辱骂诋毁,更有甚者, 在郭嵩焘回京的路上有人拉起横幅骂郭嵩焘是"汉奸""卖国贼",最后被逼辞官归家。 但是郭嵩焘并没有忘记国家危难,多次上书清政府,知书李鸿章建议治国良策,并且在家乡创办禁烟会,对于挽救这个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于在1891年在无尽的遗憾之中病逝。 郭嵩焘可谓是一生为国,不计个人得失,依然不被当权者接受,也不被百姓认可,清政府的落后不仅仅在政治军事方面,也有思想文化的沉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