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历史思考:奥斯曼帝国,给予了地方行政长官多大的权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1500年,出身于阿尔巴尼亚,由"德米舍特"途径进入土耳其宫廷的希南帕夏,便是以对公共福祉极度负责和对基督徒的极大仇视而闻名。在他的命令下,帖撒罗尼迦的圣·乔治老教堂被拆除,并被赠予给瓦克夫以建立新的清真寺。 在没有发生剧烈血腥冲突的情况下,经过数个世纪的漫长改造后,帖撒罗尼迦城中教堂的数量大大减少。 整个奥斯曼统治时期,帖撒罗尼迦基督教团体保持着小型的规模并且只能维持之前一半数量的祷告场所。 祷告场所的减少 1632年,一名从阿勒颇来到帖撒罗尼迦销售香油的犹太商人声称帖撒罗尼迦城中只剩下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祈祷场所了,曾经围绕城市广场存在千年的基督教堂们几乎全部消失了。除了将旧有的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外,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帖撒罗尼迦也修建了许多新的清真寺。 他们大多是由素丹以及一些名声显赫的权臣在任期间修建的,以此作为对安拉表达虔诚和增加自身荣耀的方式。 例如希腊土地上最大的清真寺哈马扎贝伊清真寺便是由哈马扎贝伊的女儿哈夫萨于1468年建于帖撒罗尼迦。这座清真寺的长度加上门前的院落达到30到40米,中心位置是一个由圆屋顶覆盖的长宽高皆为14米的正方形屋子。 穆拉德二世素丹在1430年攻占帖撒罗尼迦城后,也曾在卫城的废墟上以"老星期五"为名建立了一座新的清真寺,并在里面举行了胜利仪式。 这些显贵们在帖撒罗尼迦对宗教设施的修建使得这座城市的伊斯兰元素越来越重。清真寺的兴建和教堂的萎缩不仅代表着城市宗教权力的更迭,更是当权者对基督教公共活动的压缩。 公共活动的禁止 在奥斯曼帝国,除了宗教地点之外,公共活动几乎被禁止,人们很难找到可以合法进行聚会的场所。奥斯曼帝国习惯按照严格的职业等级秩序来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城市中,居民生活在互不相通的独立聚居点。 由没有窗子的围墙与其他社区隔离,不同宗教、不同职业的人群生活在各自的院落中,由社区领袖选举出自己的守夜人。这种封闭的模式使得公共建筑,尤其是清真寺和教堂成为大多数城市居民主要活动的场所。 奥斯曼帝国聚居点中心往往是雄伟的清真寺、大建筑、主要市场、堡垒,还有巨大的广场。如果是米利特社区的话则是可以通过建筑的大小和形式判断出来,不仅仅公共建筑建立的比私人更多,而且它们的形状也可以表现出它们的功能。 对于基督徒来说,拜占庭帝国统治时期在城市中轴线上遗留下来的教堂被一一改造成清真寺,这代表着他们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从城市中心退缩到自己的米利特社区内部,取而代之则是清真寺和它所代表的穆斯林。 除了在城市内部不断增加清真寺数量之外,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帖撒罗尼迦的聚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一直试图增加这座城市的穆斯林人口比例,但是这座城市中穆斯林人口的比例还是远远不如其他巴尔干城市,例如索菲亚高达百分之60,莫纳斯提尔高达百分之75。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帖撒罗尼迦穆斯林人从来没有成为这座城市的多数。自16世纪开始,大量犹太教徒从伊比利亚地区逃往此地,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纺织工艺,使得这座被战火摧毁的城市重新获得新生,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民族比例。 直到20世纪初,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比例依旧在百分之四十以上,而穆斯林人口数量则在百分之25到百分之50之间徘徊,最初的居民希腊人反而成为了最少数。 1430年,穆拉德在许多空缺且无人居住的基督徒住宅中安置了很多来自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移民,以至主街的两侧开始出现穆斯林和基督徒混居的现象,但是在主街住宅内部,基督徒的人数依旧远远超过穆斯林。 为了使得自己的社区可以摆脱异教徒的包围并且拥有更好的居住条件,穆斯林们将其社区迁徙到城市的高坡中,享受着更通畅的排水系统、更开阔的视野、更好的空气流通以及更大的空间和更小的噪音。 穆斯林穷人居住在简陋的被刷白的围墙隐藏的庭院中,穆斯林富人们慢慢地在他们广阔的花园里建造了更大的带有突出的遮阳阳台的石造别墅和与城市的水系相连的私人水井。 在十八世纪或者更早,他们开始粉刷自己的房子,并用红色文字描述出古兰经上的诗句来装饰墙壁,这个城市上流社会的聚居区是城市中穆斯林数量唯一一个大于基督徒的社区。人口占绝对少数的穆斯林统治者居住在高坡地区的豪华住宅,他们俯视着基督徒居住的下城区的拥挤主街,整个城市权力和财富究竟属于哪个群体可以通过建筑布局一眼看出。 "瓦克夫"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奥斯曼统治下的帖撒罗尼迦,除了上述两种城市空间变化之外,还有一种来自民间的宗教力量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并推动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不断伊斯兰化。这种影响帖撒罗尼迦的宗教力量名为"瓦克夫",它是指虔诚而富有的穆斯林为了给全体穆斯林提供公益服务和经济救济而捐赠的一系列财产。 瓦克夫的授予者捐赠出一部分财产并放弃他们的所有权,用这部分财产产生的收益作为瓦克夫进行公共慈善活动的资金。捐赠瓦克夫是每个穆斯林给予同伴最佳的救济手段,瓦克夫的包含范围非常之广,它包括一切伊斯兰宗教活动,穆斯林建立医院、客栈、浴室、喷泉、桥梁、大型市场,并把它捐给清真寺用作慈善活动的方式便是瓦克夫的一种。 在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初期,瓦克夫往往由许多热情充满互助精神的穆斯林组织建立,如兄弟会等,他们随着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各地而进入鲁米尼亚。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像兄弟会这样的宗教组织建立的瓦克夫不断在奥斯曼的巴尔干行省蔓延,并深深改变了巴尔干地区的城市与乡间结构。 每当奥斯曼帝国扩张到一个地方,兄弟会便会跟随着建立一系列新的聚居点,将他们变成土耳其人定居的中心。在16世纪中叶,这些宗教慈善设施的不断建造使得萨拉热窝从一个名不经传的乡村转变为一个大城市。 瓦克夫的建立不但使得巴尔干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穆斯林定居点和穆斯林城市,而且他对城市行会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兄弟会等建立的瓦克夫往往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他能够吸引大量的工匠来到这座城市。上文提到的素丹在1430年从安纳托利亚地区引入填补帖撒罗尼迦城市损失人口的穆斯林工匠,便是来自于类似的宗教互助组织。 由于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在当局的支持下,由瓦克夫带来的工匠们往往可以对奥斯曼帝国征服下的旧基督教城市的经济核心行会进行压制甚至吸收控制。"在城市中,兄弟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旧的行会只能选择同新来的强大的工匠和贸易商进行合并。这种合并虽然使得基督教市民的生计得到保护,但也使得城市控制权落入兄弟会的领导人手中"。兄弟会对城市行会的蚕食也是导致巴尔干城市伊斯兰化的重要原因,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巴尔干城镇,工匠往往由于生产和服务环节产生的压力而转换信仰,因为穆斯林民众更愿意购买相同信仰者的商品。 15世纪末,西班牙犹太人大量涌入到帖撒罗尼迦,他们在素丹的支持下从事羊毛纺织业,这一度成为帖撒罗尼迦的经济支柱。 由于强大的犹太行会的存在,穆斯林无法控制城市重要的产品生产和行会系统,并促使当地居民转换信仰。帖撒罗尼迦作为奥斯曼帝国在希腊地区最优良的海港,和希腊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许多奥斯曼帝国的名流显贵们都曾经在此地驻留过。 总的来说,除了攻陷这座城市的穆拉德二世之外,素丹巴耶济德二世也曾将帖撒罗尼迦作为出征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军队集结地和北方军队的冬季的修整场所。这些奥斯曼帝国的掌权者们往往会出于宗教目的在帖撒罗尼迦建立一系列瓦克夫,这些瓦克夫大多为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