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读书人很多,有权势的人亦不在少数,可有权势的读书人却是屈指可数,若非得数一数,那便从张居正数起。 张居正 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读书人;也是人治官场最游刃有余的政坛高手。 他是从社会下层靠个人奋斗攀上权力巅峰的。他纵横捭阖,在获得和行使权力上,能将体质所带来的所有有利条件用到极致,将体制带来的所有不利条件巧妙的转化为有利条件,为我所用。 他以威权治国,试图激活旧制度、重回建国初期那种治国形态的努力,虽也取得了短暂辉煌。但是他的努力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他的政治手腕又屡屡突破底线,因此以悲剧收场。 上次讲到张居正的祖父没了,他咽不下这口气,这次接着讲…… 现在看来,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张居正心灵深处打上了抹不掉的烙印,甚至导致他身后遭到清算的一个导火索,也和他的这个家庭背景有直接关系。 我推测,张居正在《序齿录》上提笔写下自己祖父的名讳时,心情一定不会平静,忆及曾经遭受的屈辱是很自然的。 当然,曾经的屈辱,张居正会深深地埋在心里。 张居正在其任职期间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现象,无论是官位大小背景如何绝不姑息,任何事都是有一股子的狠劲儿,甚至于有些"睚眦必报"。那位残害他祖父的辽王在张居正掌权之后立马展开了对其调查,这辽王平日横行乡里,自然坏事没少干啊,没多久便查出了数项罪状,可他毕竟是皇帝的远房亲戚啊,皇帝在舆论压力之下,只好派了刑部尚书洪朝前去调查。其实说到底,皇帝也不想把辽王怎么样,毕竟大家都是姓朱。张居正对此也没有抱太大的指望,教训他一下出口恶气也就到头了。 然而呢,他们都高估了辽王的智商。要说这明朝呢,那可是奇人辈出,有人被吓死,有人玩女人玩死,而这辽王呢,那可是真的是作死的。京城考察团还没到呢,这辽王就先沸腾了,妈呀,张居正要来整我了,咋整呢?辽王这个人没读过什么书,大概呢就是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在家里树了一面旗帜,上书四个大字"讼冤之纛",装起了受害群众。这四个字大致意思是指自己受了冤枉非常郁闷,皇帝你可得替我做主啊! 但凡这辽王能够沉下心来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一章看完,也不会犯如此无知的错误。你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揭竿而起这种行为在古代通常只适用于某种特殊的场合———造反! 得!本来京城考察团也没有发现什么大错误,就是什么强抢娘家妇女啊,欺负欺负老百姓啊。王爷嘛,很正常,对吧?可这一杆大旗可就惹了大祸了。原先拟定的警告处分,一下子变成了开除,废除王位、终身监禁。 按说这张居正呢"作威作福"这么久啊,万历,毫无波澜,这两人真的就这么师徒情深吗? 其实呢,也未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很难直接将其归结为一种绝对的状态,即使是敌人也会产生心心相系。何况是一对相处数年的师徒。首先,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呢,直到张居正去世都一直是言听计从的。 当时万历尚处年幼,凡事呢不得不听张居正的,而张居正呢也确实能把事情办好。所以啊万历皇帝是非常信任张居正的,无论是考成法一条鞭法他都会全盘接受。给了张居正极大的定夺权。 在万历四年秋天,朝廷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情,大学士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规定呢,张居正应当停职回原籍守制。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而此时张居正改革正进入关键时刻,这要是三年耽误下来,朝廷势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历皇帝当时啊虽然已经15岁了,但是呢,他知道无论是国家还是自己都离不开这位老师啊!再说过去由于地位重要而不能离职的官员由皇帝指令"夺情"而不丁忧守制也不是没有先例。 于是呢,在经过斟酌之后,万历决定照此先例,慰留张先生。在大伴冯保的协助之下,皇帝以半恳求半命令的语气,要求张先生在职居丧。朝廷内外呢,对"夺情"一事议论纷纷。反对张居正者,抨击他是"贪位忘亲"置"万古纲常"于不顾。但张居正的表面上还是反复推辞。最终呢,直至次年3月份,张居正改革告一段落,才最终归乡葬父。虽然张居正成功"夺情",仍旧独掌大权。但这件事也成为了他死后被论罪抄家的祸根。而张居正"夺情"奔丧完之后。万历皇帝迫不及待的召见了张居正,并且一把鼻涕 一把眼泪的对张居正说,离别三月朕每天都是睡不着,夜夜思念期盼张先生的归来。张居正也感动得一塌糊涂,立马表示要肝脑涂地永报皇恩。 可以看出此时的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是无比的依赖敬仰,认为这是一位完美博学忠心耿耿道德高尚的先生。但是随着万历的不断长大,慢慢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加之一些朝廷上的风言风语,万历也逐渐认识到这位张先生手伸得实在是有些长。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重,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20多岁了,像所有青少年一样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迫切的希望掌握大权。对于张居正呢,也从言听计从变得心存芥蒂,而张居正的赫赫威名却是他不敢轻易挑战的。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张居正在任期间得罪过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当然不会放过眼前的时机,弹劾的奏章如雨点般砸向了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