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想回到故乡,却无法成行。时光很快,世间变化太大,小镇安好成为心中挥不去的挂念。近日重回小镇,穿街走巷,探寻旧时的记忆成为要紧的事儿。 故乡赵化镇,始建于北宋,因赵姓官员见此地三面环水,宜于开化民智,就此建镇。自古以来,赵化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绵竹市断岩头大黑湾的沱江,经过650多公里的奔涉,自西向东在赵化镇拐出了一个U字形,水势变缓,再往东南50多公里便汇入长江。由此,历史上自贡自流井的井盐和富顺的井盐运到长江常会在此停歇,商铺此起彼伏,成一方盐运重要驿站。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逢赶集,十里八乡的人们便纷纷赶来,古镇老街从早上开市到中午,一直都会人潮涌动,摩肩接踵,难有立足的地方。然而,这样的热闹光景,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改变,河运没落,人口迁移大变化,古镇因远离都市、道路偏远而日渐消沉。尽管古镇近年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除了节假日有一定的人气恢复,平时的老街人流少,也因为如此,老街的建筑得以较好保存。 走在老街,左右街坊和儿时的玩伴早已陆续搬离古镇,四处都是陌生的面孔,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游客"的我,心中涌动着贺知章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心情。幸好,旧时的街景还在,可以解忧,可以抚慰游子的心。 赵化镇新华街一角 古镇最初主要有四大老街、三条老巷和三个码头,老街分别是河街、正街、生产街和新华街。 漫步在河街,最能感受赵化的沧桑。河街顾名思义,沿河而建,始于U形底部东侧末梢的中渡口码头。这里是盐商歇脚上岸之处,也是旧时两岸居民来往的交通要道。河水经中渡口码头后向右转弯,河水因河道转弯形成回旋造就一片沙滩,现为赵化银滩,旧时称赵化沙坝,为商船停泊之处。 从渡口河边开始上百级石梯沿坡面用糯米、灰浆等粘合层砌而成,历经千年任凭无数挑夫踏足、洪水冲击,至上世纪八十年依旧完整如初,只是每一个梯面被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儿时的我曾站在这石梯间,看端午龙舟赛。 八十年代初期,每逢端午节,镇上会组织各单位进行传统龙舟赛。大约每单位一艘龙舟(其实就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大家擂鼓摇橹,追逐着水中的鸭子。两岸人山人海,喊声震天。看着近了,水性好的男子一个猛子扎入水中,争抢鸭子,谁抢得就归谁,上岸后一船人便美美的团聚一餐,好一番旧时的热闹场景。后来龙舟赛不知何故停止,再后来石梯也毁于水泥坡面。 赵化沙坝,旧时往来船只停泊处 拾梯而上,便走进了古镇。街面铺设着千年的青石板,上方是两旁屋檐留出的一条狭长天空。两旁民居均有高出街面的石条为面作为屋基,房屋则为清一色的清末民初的川南建筑,连成一线,多为上下二层。悬山瓦面,人字飞檐,原木为柱,编竹为墙,板木为面,也有少部为砖石结构,带着朴素的美感,处处体现着经济、舒适、方便和实用。 沿着河街继续漫步,长长的街面一字向前,一路串起河街大茶馆、老糖厂、老酒厂、正码头、刘光第故居、两湖会馆和永济桥码头等景点。 刘光第是古镇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幼时寒窗苦读,高举进士,京城为官,清廉自律,不事权贵,清光绪二十四年变法图强,以身殉国,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读小学和初中时期,每年清明我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镇郊罗汉寺旧址旁光第墓奠拜敬仰,现在为衣冠冢,原墓迁往县城烈士陵园旁。 两湖会馆是古镇旧时商贾文人集会场馆,后为赵化中学旧址(旧时称老三中),现为刘光第诗文馆。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川内战乱频繁,川人骤减,清康熙年间便有了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潮。听老人们说,当年,一部分湖南湖北移民沿长江溯流而上,进入沱江支流,先后散居在古镇及其周边,为联络乡情,两湖会馆由此而建。 河街经过U形底部中央分出一条枝蔓,形成十字口,成为第二条老街——正街。十字口是古镇当年的"镇中心",它的短端连着老酒厂和正码头,长端沿南坡缓慢抬升,延长为第三条老街——生产街,将U字一分为二,连接着花园口和如今的古镇新城等。 儿时,听老人们讲,当年滇军入川,赵化古镇惨遭洗劫,大火烧毁了半个古镇,河街首当其冲。劫后的人们经济拮据,只能在废墟之上去繁就简重建家园,这也是河街的民居少有飞檐翘角、门楼装饰的缘故。随后,生产街得到扩展,也因相似的原因缺了明清风格。 赵化小学门前小巷 清末洪水水位纪念碑 向南的正街在不远处更名为生产街,向东西方面分出一条枝蔓,西边短东边长。短的是横街,一端与两湖会馆旧址广场相连,一端贯通到古镇第四条老街——新华街。与横街相对的是长长的桂花街,也是古镇最长的一条老巷——桂花巷。它向北再沿山体和水池蜿蜒折向东面,经明月楼、荷花池、陈刚纪念馆、光绪中期洪水纪念碑、桂香池,过赵化小学大门后汇入河街。桂花巷经过明月楼时分出另一条Y字形老巷——普安巷,右边一头则围着荷花池到达旧时临河而建的粮店。左边一头穿过古镇最有名的两口古井,下水井和上水井,然后到达赵化果园(现为刘光第公园)、镇政府广场旧址,汇入生产街。 明月楼是刘光第当年读书的地方,陈刚纪念馆为近年利用粮店旧楼改建。下水井水量充足,水质清澈,古镇居民常聚此洗衣,今日容颜依旧。上水井水量稍欠,水质上乘回甘,是古镇居民最爱的生活用水。磨制豆腐,必到上水井,长竿悬绳打水,做出来的豆花才会又多又甜,但如今的上水井,不知何时旁边有了新建筑,已如同废井。 保存完好的下水井 保存欠佳的上水井 穿过政府广场便回到了生产街,走上七八步,便是古镇另一条老巷——丝绸巷,这是一条沿着排涝明沟修建的巷子,与古镇第四条老街——新华街相连。 排涝沟渠曾是古镇先民智慧的精彩之笔,它由青石板铺设构筑而成,分为阴沟和明沟,沿着街面两边屋檐而建,有分支、干支、主支和总渠,将古镇排涝连结为网。 丝绸巷左边民居屋边原为排涝明沟 生产街的阴沟和明沟在丝绸巷口汇合,然后沿着巷子再与新华街的阴沟汇后,最终到达永济桥,与河街部分阴沟汇后,一起注入沱江。沟渠每遇转弯接口均建有大的泄涝厅。据老人们讲,永济桥下的排涝口内的泄涝厅比一间正屋的空间还大。 赵化果园,现为光第公园 历经千年,无论暴雨来得多么突然和猛烈,雨水从未漫上古镇屋檐台面,更谈不上内涝,行人可以风雨无阻地沿着屋檐行走全街回家。这是因为古镇老街街面全由青石板拼接而成,板与板间自然形成微小细缝,街面积水会由高往低,或由街面细缝进入分支阴沟,或直接流入分支明沟,再进入干沟、主沟,汇入总渠。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店 儿时的我最喜爱雨天,约上两三个小伙伴,折上几只纸船,放在屋檐下的明沟,一路追逐,看它们随着雨水乘风破浪。玩乏了,便坐在屋檐下,看雨水连珠般地坠落,家家门前都"挂"起了水帘,慢慢的,街面便形成了一层水雾,伴着沟渠中雨水哗哗作响,雨中的古镇多了一份诗意。 只可惜,在上世纪九十代那些历经千年被磨出光滑凹槽的青石板毁于水泥路面,排捞沟渠也被埋于其下,失去了它的光彩,多数沟段被废弃。如今,当地政府重新将水泥路面换回了石板路面,但历史一经毁掉,便很难找回。 走出丝绸巷,来到新华街。它是河街在永济桥分出的向南枝蔓,用于连接接河谷中的永济桥码头和南坡上的生产街。这条老街保存着古镇最完整的旧时民居,目前属纯居住性质。与河街和生产街相比,新华街的民居更带有明清风格,飞檐翘角多了,屋檐之下二楼带着明显的外露木制龙骨和窗栅,门面板木宽大。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明清。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河街永济桥,继续向西便是西街,可到达赵化中学、游客中心和罗汉寺。在游客中心,赵化文化名人廖时香的一篇《赵化赋》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家乡情愫无以言表。 赵化大桥 送花 点赞 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留言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