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宛乡代表人物之一的断鹰攀崖先生最近看了他的不少言论,极尽抹黑混淆是非之能,打滚之力无人可以能敌。看了半天都没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意思,逻辑混乱搞不清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年代生拉硬扯,今天特别发文给他科普一下,上一下他的言论: 1.分不清历史上不同时期襄阳作为州郡县的区别。 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 置, 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 汉水南襄 阳城)。《 太平御览》 卷168引 《 荆州图副》: 襄阳郡 "以地在襄水之阳为名"。 西晋移治宜城县 (今湖北宜城市)。辖境相当今湖北襄城、樊城、宜城、远安等市县地。 南朝宋还治襄阳县。 西魏改为 襄州。隋大业三年 (607)复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 (621) 改为襄州。天宝元年 (742) 复为襄阳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襄州。 可以看出来襄阳在历史上一直在州郡县地名所属不同的变化下,因此所管辖的地域也在不同时期对应的不同地方。 秦时分属南郡、南阳郡、汉中郡。西汉初置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襄阳开始建城设治。约东汉桓帝时樊城建城,城址现已淹没汉水中。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将治所由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迁至襄阳。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 南阳郡、 南郡、 江夏郡、 零陵郡、 桂阳郡、 武陵郡、 长沙郡。 荆襄 九郡是原有荆州七郡加上先后新置的 章陵郡和 南乡郡的合称。曹操赤壁之战前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又取南郡和南阳郡的一部分设立了襄阳郡,南阳郡以西的部分地区设立了 南乡郡,南阳郡以东的地方设立了章陵郡(后面涉及到的曹丕短暂设立的义阳郡)。这就是这位断翅膀先生口口声声经常念叨的南阳郡、南郡、襄阳郡、义阳郡之间的相关关系,今日的襄阳所属地区涉及到了南郡、南阳郡、襄阳郡、章陵郡,再往前几十年又包含了汉中郡、南乡郡部分地区。反过来南阳地区变迁也是一样,就不再一一详细叙述了,所以你口中的代指互指没有任何依据,地名还有历史变迁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不知道你所谓的襄阳郡和南阳郡之间隔着一个义阳郡是如何得来的? 襄阳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名,属于荆州,汉建安十三年(208)始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朝开皇初年废除。 东汉朝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分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襄城区、樊城区、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 2. "隆中属南阳郡邓县管辖"这是包括南阳人编写的南阳地方志都收录的记载。 南阳人引以为傲的东汉名人张衡在他歌颂南阳的名篇《南都赋》中有"耕父扬光于淸泠之渊,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这句话讲的是当时南阳的两个著名传说,其中"汉皋"就是指汉江南岸的江皋山也就是万山。南阳人张衡的《南都赋》证明:南阳郡管到了汉江以南。否则汉江南岸的汉皋山传说不会作为南阳的传说收入《南都赋》! 唐《元和郡县志》说"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再根据"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江汉以南为南郡"的说法,很容易得出"汉皋山以西、汉江以北属南阳郡"的结论。 事实上汉皋山以西属南阳郡的武当县(在今十堰)、阴县、酂县在今老河口)、筑阳县(在今谷城)都跨过了汉江。而在汉皋山以西,南阳郡南部是与益州接壤,而不是荆州南郡。 因此"南阳郡与南郡按汉江划界只能是在汉皋山以东的地域,而汉皋山以西不存在两郡划界问题。" 即然张衡的《南都赋》与唐《元和郡县志》共同证明襄阳县西十一里的界山汉皋山以西属南阳郡邓县,那么在襄阳县西二十里的隆中属于南阳郡无疑! 在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首次明确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与张衡《南都赋》、唐《元和郡县志》相吻合。 此后不久,南北朝郦道元在他的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卽此宅。" 《水经注》明确告诉世人,"先亮三顾臣于草庐"的草庐即诸葛亮旧宅,就在汉江南岸的隆中! 这是断翅膀先生浑水摸鱼的第二个问题,把汉代隆中山一代的地区等同于襄阳,而忽略了历史的问题,好比南阳代指宛城一个道理,这是根本不成立的请不要抹黑历史。南郡、襄阳郡、义阳郡如何变迁,我想请问你有没有明确是史料来否定隆中地区? 3. 东汉末年曹操建立了襄阳郡,在西晋邓县就划归了襄阳郡。 东汉末年曹操建立了襄阳郡,在西晋邓县就划归了襄阳郡。因此不同的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时就出现了分化。 《水经注》明确告诉世人,"先亮三顾臣于草庐"的草庐即诸葛亮旧宅,就在汉江南岸的隆中! 同时《水经注》又说"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 这里《水经注》再次明确告诉世人,西晋镇守襄阳的刘弘与李安参观的也是"此宅",即汉江南岸的隆中诸葛亮宅!并明确指出所谓"于沔之阳"指的是"听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而不是指诸葛亮宅在"沔之阳"。南阳方面断章取义,可惜得不到史料证实! 再后来,南北朝刘宋时,以严谨著称的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释时,在"躬耕陇亩"之后引用了"《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表明裴松之认可了"诸葛亮家在汉江南岸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的说法。同时也首次提出了隆中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所在地!清乾隆在确定二十四史时,裴松之注《三国志》被收入其中。 此外,南北朝《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以上关于"诸葛亮家,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最早期的记载中,都已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三顾臣于草庐"的具体地点明白无误的确定为"在襄阳西二十里,沔水南岸,属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根本就没有所谓争议!历史的本源是很清晰的。 比如陈寿是以魏晋为正统在《三国志》中就出现了襄阳郡、义阳郡此类行政名称,而范晔以汉为正统,他在《后汉书》中记载三国事迹时则没有使用襄阳郡、义阳郡的名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有人就说这证明隆中属襄阳。可是他们忘了这里的襄阳隆中就是七百年前汉晋春秋所言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司马光与陈寿一样采用的是以魏晋为正统的行政区划。 其实"南阳隆中"和"襄阳隆中"虽然表述不同,但地理位置相同,就足以证明是一个地方。 南宋萧常在《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说:"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而在该书《音义一》"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之后史书中又出现南阳隆中和襄阳隆中的记载,实际上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记述标准所致。而"南阳隆中"只是"南阳邓县隆中"的简称。其实不论是"南阳隆中"还是"襄阳隆中"都是指同一个地点,即"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郡邓县隆中." 据《乾隆襄阳府志》记载"东汉建安中,割南郡编县之北及南阳之山都立襄阳郡,初治宜城,未几移治襄阳,惟时郡境北界汉水,西界万山。晋则西北益以邓城....." 其实"南阳隆中"和"襄阳隆中"虽然表述不同,但地理位置相同,就足以证明是一个地方。 南宋萧常在《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说:"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而在该书《音义一》"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这是断翅膀先生的第三个问题,关羽封为襄阳太守不影响城西二十里位置的归属,刘备承不承认是问题的关键吗?也影响建安年间北界汉水、西界万山的边界,更重要的是南阳指不了宛你气不气。对了你还说要学习躬耕地历史要看出师表、后汉书、三国志,我都替你分析了,你还满意不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