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状元赵秉忠的事迹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
7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流传下来,现在可知有名有姓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54人,金31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的傅善祥。另外,武举状元数量及影响较小,据统计自宋至太平天国共有187 人。
赵秉忠以他才华横溢的"对策"文章及工整隽秀的书法博得了九位读卷官的首肯和皇帝的"龙颜大悦",摘取了状元这颗科举绝顶的明珠,也真可谓凤毛麟角了。
赵秉忠考中状元后,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礼部尚书等职。赵秉忠性格耿直倔强。
他任侍读学士时,有一次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命他与另一名官员周炳谟进献开国以来的皇帝实录档案,这可难坏了赵秉忠。因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建文皇帝惠帝朱允炆在所谓的"靖难"之役中,败于自己的叔父朱棣,后被废除了帝号和庙号,实录档案中缺少关于他的记载。
赵秉忠思考再三,勇敢地向万历皇帝进谏,请求在实录档案中为建文帝恢复帝号庙号。万历皇帝大约是不愿触及祖宗们这段互相残杀的历史,沉默良久,吞吞吐吐地说:"事已久,不便更宜。"也就是说不要再修改了。
赵秉忠仍坚持己见,并引述前朝故事,说明"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的道理,终于说服了万历皇帝,为建文帝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赵秉忠在朝期间,30岁任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他明察秋毫,以德才取人。所录用的考生中有不少贤能之士,如孙承宗、张玮、姚希孟、周顺昌等等,都成为明代建功立业的名臣。
但是后来,赵秉忠却遭到了大奸臣魏忠贤的诬陷。
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我的下集《青州状元卷合集》抖音视频,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