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打破了大唐盛世的美梦,也让安禄山的起兵之地——幽州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经常能看到幽州这一地区割据自立,那么问题来了,幽州究竟指的是哪些地方?又发生过哪些叛乱呢?为什么叛军总是选择幽州割据自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幽州的故事。 幽州历史悠久,当年舜统治天下的时候,曾设置十二个"牧"帮助他管理地方,幽州牧就是其中之一。《周礼》中则明确指出"东北曰幽州",意思就是幽州就是东北边的地区。 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虽然从古至今其所管辖的区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其基本区域是比较统一的。一般而言幽州包括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辽宁,甚至还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可以说管辖区域十分辽阔。 但西晋以后由于朝鲜半岛被高句丽占领,幽州不再包含朝鲜半岛北部。而由于更北边的吉林和黑龙江等地此时还没有纳入华夏的势力范围,因此幽州实际上位于东北边境。幽州的统治中心则长期位于蓟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 而幽州的割据历史,可以说从西汉初年就开始了。 当时镇守在幽州的燕王臧荼本来已经投降了刘邦,但后来听说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他就害怕了,暗中联络匈奴,并在幽州举起反旗,开启了幽州的"叛乱"历程。 刘邦亲自前往征讨,迅速平定了臧荼,但臧荼的儿子臧衍却逃到了匈奴。此后刘邦为了稳定幽州局势,将开国功臣卢绾封为燕王,镇守幽州。 卢绾跟刘邦两人从父辈起就很要好,两人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之后卢绾又一路追随刘邦打天下,并在西汉建立后依然和刘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卢绾为刘邦办了许多隐秘的差事,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这也是刘邦放心将幽州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卢绾镇守的原因,他也知道这块边疆之地很重要,因此派出心腹镇守。然而卢绾到幽州之后,情况就变了。 当时陈豨在代地叛变,刘邦亲自征讨,卢绾也从幽州出发配合刘邦作战。陈豨派人向匈奴求救,于是卢绾也派出臣僚张胜出使匈奴,告诉匈奴单于陈豨已经战败,不要再出兵了。 然而张胜却在匈奴这里遇到了臧衍,大概是对刘邦极为不满,或是不愿卢绾也遭遇和自己父亲一样的命运,臧衍就告诫张胜说:"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因为诸侯频频造反,天下战乱不休。现在你们的主子自认为为了燕国,要迅速消灭陈豨。 但实际上真要消灭了陈豨,燕国就能幸免吗?下一个就要轮到你们了!所以你们为什么不暂且放过陈豨,并和匈奴联合呢?这样边境不断有事端,燕国就能长存了。" 卢绾听说后,一开始还能保持忠心,还向刘邦检举张胜。然而不久后他又害怕真的被刘邦迫害,觉得张胜说得有道理,又开始暗中联络匈奴。 刘邦便派樊哙等人讨伐卢绾,卢绾在得到刘邦宽恕的许诺后便投降了。但随后刘邦去世,西汉政局不稳,卢绾担心又遭到迫害,只得带着部下真去投奔匈奴了,最后就在匈奴去世。 而到了东汉初年,幽州再次发生动乱。刘秀手下的大将彭宠攻占蓟县,起兵造反,并自称燕王,于是幽州又出了一位"燕王"。并且与臧荼、卢绾一样,彭宠同样向匈奴求助,还献上重金,求匈奴发兵南下支援他。 匈奴单于果然被说动了,派出两个王带兵南下协助彭宠作战,但他们出师不利,很快被汉军击败,两个王也都被杀。彭宠只得放弃蓟县,逃往渔阳,最后被家奴所杀。 东汉末年就更不必说了,天下大乱的局势之下,幽州更是成为了群雄并起的舞台,在经过一番混战后,最终落入了公孙瓒、公孙度两个"公孙"的手中。 公孙瓒同样占据了以蓟县为核心的河北北部地区,与袁绍争雄,但最终被袁绍击败。不过别忘了辽东地区也是属于幽州的,在这里割据的公孙度靠着地形优势和左右逢源,存在的时间较久,公孙度死后其家族继续割据辽东,直到238年才最终被魏国消灭。 而到了西晋末年,幽州再次成为了割据一方的野心家们的舞台。"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而汉赵、成汉等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崛起,就连西晋都城洛阳都被汉赵攻陷,史称"永嘉之乱"。 而在如此乱局中,担任幽州刺史的王浚控制了幽州局势,并再次有了割据自立的野心。这个王浚不是西晋灭吴的那个王浚,而是晋阳王家的一个私生子,虽然地位地下,但武艺了得,长期镇守幽州。眼看天下大乱,王浚也不再忠于晋朝了。并且他的野心还比以上几位更大,他不但要割据,还要当皇帝。 而和臧荼、卢绾、彭宠等人一样,他也同样寻找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支持,只不过他找的不是匈奴人,而是鲜卑人。 他引来段部鲜卑作为自己的盟友,多次借助他们的力量为自己扩张势力范围。但由于他之后要公然背叛晋朝,自行称帝,便失去了段部鲜卑的支持。 于是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新盟友——羯族人石勒,石勒假意臣服王浚,表示要进入幽州来帮助他。王浚还真信了,结果石勒进入幽州后迅速软禁了王浚,并接管了王浚的地盘,王浚的皇帝梦就此破灭。 但幽州的割据状态没有结束,因为石勒并没有占据整个幽州,另一支鲜卑人——慕容氏还依然在辽东割据自立。石勒后来建立了后赵政权,后赵多次讨伐慕容氏,都未能成功。反倒是慕容氏趁着后赵在349年以后陷入混乱的时候入主中原,占据了黄河以东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有意思的是,这个以幽州之地起家的政权同样以"燕"为国号,史称前燕。 前燕最终被前秦所灭,然而幽州之地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在前秦崩溃之后很快又诞生了新的割据政权,慕容氏又在这里复国了,继续以"燕"为国号,史称后燕 。 此后在北魏统治前期,幽州消停了一段时间。但到了北魏末年,幽州战火再起。由于北魏朝政腐败,严苛对待幽州的"六镇"集团,试图削除他们的特权,结果引发了规模空前的"六镇起义",幽州也再次成为叛军根据地。尽管北魏最终平定了六镇起义,但自身也元气大伤,北魏皇室也被权臣高氏和宇文氏架空,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在唐朝前期,幽州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但随着唐玄宗将安禄山一个人安排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总揽幽州兵权,幽州再次出现了割据自立的苗头。 许多人都曾劝谏唐玄宗不能将幽州这么重要的地方都交给安禄山一个人,但唐玄宗却不听,他认为安禄山忠心耿耿,多担任几个节度使也没什么。结果安禄山却在幽州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形同割据。 经过了这么多次"幽州之乱",安禄山的野心也升级为当皇帝了。并且他同样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连结,从草原上招募了大批骑兵,为造反做准备。 755年12月,万事俱备之后,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范阳同样属于幽州之地。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东都洛阳。已经按捺不住野心的安禄山还不等打下长安,直接就在洛阳称帝了,并且尽管在洛阳称帝,但他的国号同样是"燕"。 不久后叛军攻陷长安,但安禄山还没高兴多久,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此后叛军逐渐陷入内斗之中,最终被唐朝平定。 此后幽州也并没有回归平静,尽管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却已经失去了对幽州等边远地区的控制。辽东地区逐渐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而河北北部地区则被几个藩镇所瓜分。这些藩镇世代相传,只在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跟割据自立也没什么两样。 幽州割据的情况实际上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而在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幽州的情况更为混乱。最终割据幽州的军阀石敬瑭为了让契丹人支持他称帝,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此时辽东也已被辽国占领,幽州地区至此基本落入辽国手中。 辽国控制幽州后对其十分重视,将蓟县所在地作为其五京之一,称为"南京析津府",同时在辽东也设立了都城,称为"东京辽阳府"。 辽国没有一个固定的首都,而是在五个京城之间轮换,其中有两个都在幽州,充分体现了对幽州的重视。辽国占领幽州期间,幽州没有再出现割据自立的状况。 此后的金、元也都定都于幽州,金国定都于"中都大兴府",元朝定都于大都,都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由于都城就在幽州,这几百年中幽州再未出现割据自立的情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并派皇四子朱棣镇守这里,而朱棣的封号正是"燕王"。结果朱元璋刚去世一年,朱棣就在北平起兵造反,"靖难之役"开始,幽州再一次割据自立了。朱棣自立后,同样拉拢了大批蒙古骑兵为自己作战,称为"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成为了朱棣的最强战力之一。 不过这次叛乱,或者说"靖难"的时间不长,随着朱棣攻入南京坐上皇位,幽州也回到了战前的状态。不过或许是不习惯南京的生活,或许是不希望幽州再爆发一次叛乱,朱棣最后还是将都城迁往了北京。此后明、清两代都定都北京,幽州也就再没有割据自立的状况了,直到清朝灭亡。 为什么幽州地区总是割据自立,总会成为叛军根据地呢?其实从以上幽州割据自立的历史就能看出来,主要就是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离首都较远,天高皇帝远。从西汉到唐朝,各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要么在长安,要么在洛阳,距离幽州都很远。古代通讯不畅,交通较慢,也就让幽州有了割据自立的基础。 卢绾与刘邦如此亲近,最后却还是叛变了,其中也有"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因素在。可以看出,从辽国定都幽州,统治中心距离拉近开始,幽州明显稳定了,此后只在明朝初年发生过一次叛乱。 第二点:位于边境,联络少数民族方便。之所以一直称他们为"北方少数民族",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族其实换过很多次,从早期的匈奴到后来的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等,所以为了方便,只好统一称他们为"北方少数民族"。 但不论民族如何变化,他们显然是长期和中原王朝不对付的。可以看出,从臧荼到朱棣,在造反时总会联络北方少数民族作为自己的助力,有的是在少数民族中招募军队,有的则是直接向少数民族政权求援。 幽州邻近少数民族地区,正好便于这些叛乱者获得援助。并且就算叛乱失败了,他们也可以逃往少数民族的地盘,以图东山再起。 第三点:位于交通要道,经济较为繁荣。幽州的地理位置十分利于发展商业,东边和南边可以发展海洋贸易,西边和北边可以发展边境贸易。同时幽州还有大片良田,农业也十分发达。这就为想要割据自立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储备。 第四点:战略物资充足,便于组织军队。幽州铁矿丰富,可以打造大量的兵器。同时幽州北部还可以养马,就算战马不足,还可以就近从少数民族政权那里购买。这两个因素让割据幽州的政权从来不缺铁器和战马,这两者在古代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 从幽州的历史就可以看出来,这里在古代实在算不上"安分"的地区。或许正是为了让幽州能够稳定下来,持续为王朝提供支持,从辽国开始的多个古代王朝才会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都定都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