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东汉末年分三国,但整个东汉都乱哄哄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命太短。除了头两位和有名无实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最长寿的活到36岁,最短的活了2岁。这就导致了外戚和宦官问题十分严重。首先是外戚问题,因为皇帝早夭,继位者年纪就更小。所以理政问题就落到了母亲和舅舅手上,这就不免嚣张跋扈。小皇帝慢慢长大,自然会滋生权力欲望,要从舅舅们手上夺回权力,这时候就必须要依靠另一支力量,那就是宦官。他们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整个东汉的权力斗争,就可以总结为‘戚宦之争’。 党锢之祸:诸葛亮有句话叫‘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汗桓帝即位的时候15岁,就想方设法要诛灭外戚梁氏。后来就联合了5个宦官,一举歼灭了梁氏。这5位宦官也因此得势,被封为五侯。不过这五侯更过分,勒索抢劫以填私欲,这使得民不聊生国力衰微。 外部战争 汗桓帝后期,一批太学生为了重振朝纲,要求整治宦官,这就引发了宦官和文官们的大规模冲突。结果是一大批太学生被捕,他们虽然后来被释放,但禁锢终生不许再为官,史称党锢之祸。于是朝政愈加黑暗。据传汉桓帝沉迷女色,后宫人数达五六千人,后来桓帝36岁离世,继位者就是汉灵帝。汉灵帝和汉桓帝一样宠信宦官,在他手上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同时因为汉羌战争征讨鲜卑等外部战争,导致国力空虚,于是这个国家就出现了买官卖官的行为,于是当官的大肆敛财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民间暴乱,就这是史上有名的‘黄巾之乱’。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起义首领叫张角,创立宗教‘太平道’,据说很多生病的百姓喝了符水之后不药而愈。于是信徒越来越多,人数多达几十万。而信徒也遍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起义。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有农民起义。黄巾军势如破竹,朝廷无力应对只得放权地方,允许私人武装,刘备就是靠着这个站上历史舞台的。而董卓,曹操,孙坚等也因此军功显赫,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实权。后来黄巾之乱被平,汉灵帝依旧不思悔过,而此时他的两个儿子刘辩和刘协,谁即太子位的问题,引发了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的对立。 灵帝驾崩后,何进立自己的外甥刘辩即位,史称汉少帝或弘农王。何进也因此开始公然火并宦官,并且招来西北军阀董卓助自己武力威慑。后来何进与宦官火并同归于尽,董卓坐收渔利独揽朝纲,甚至废了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皇帝,这个刘协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至此东汉的统治名存实亡。 董卓所为不得人心,于是以袁绍为首领的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袁术孙坚曹操刘备等也在其中。董卓惧怕联军先杀了废帝刘辩,以免里应外合,又选择由洛阳迁都长安以避联军锋芒,而洛阳富豪尽数被捉拿财富充公,又命帐下大将军吕布挖掘帝王陵寝搜刮财宝,更有数百万百姓被迫迁徙无数性命夭亡,最后焚毁洛阳。而此时讨伐董卓联军发生内讧,如曹操主张立马行动,袁绍却每日设宴聚会不思进取,如袁术孙坚都怕对方争头功相互掣肘。后来联军前行,孙坚攻进了洛阳,看似讨伐有功,但联军中的各群雄在这场战役中大多都结下了仇怨,由一起对抗董卓转为开拓自己的领土。 诸侯讨伐董卓 联军散去董卓的好日子也不长久。吕布勇武过人,称为三国第一猛将,董卓与其父子相称,并以其为贴身侍卫。而董卓性格多疑,总怕吕布乱其内室,曾经以手戟掷向吕布。而吕布私下里也确实与董卓婢女私通,这段故事就是吕布戏貂蝉。朝中大臣以此为契机,离间吕布和董卓,吕布杀董卓。而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攻陷长安为董卓报仇,并诛杀大臣王允挟持汉献帝。李傕郭汜内讧,汉献帝趁乱逃离长安回奔洛阳,路上艰险不必多言。 回到洛阳,洛阳已成焦土无处藏身。此时因为镇压’黄巾起义‘的曹操,已经拥有的一支强大的军队青州兵,并在山东各地建立了自己的领地。见汉献帝出逃,便在谋士荀彧的建议下’奉天子以令不臣‘前往迎接汉献帝,并以洛阳残破为名,迁都许县,这就是后来的许都。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因为曹操日后可以借天子之名行事,所以小说中又把这称作’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为了保许都平安,曹操开始征战四方。先平了南阳郡的张绣,又征服了吕布治理下的徐州,后征服了河内郡,又在袁术病死寿春后拿下了淮南之地,这就使得曹操成为北方霸主,天下唯一能与其争锋的只有河北袁绍。不过在这个过程之中,刘备也开始崭露头角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攻打徐州时,刘备领人来救徐州,正值领事陶谦离世,刘备就领了徐州牧,也就是成了徐州的首领。不过还没有捂热就被吕布夺走。这里的吕布是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报仇攻入长安,吕布逃跑之后投奔刘备,刘备让吕布在离徐州不远的小沛驻军,听陈宫意见攻下徐州。后来刘备败走投靠曹操,最后是曹操刘备合兵做掉吕布,拿下徐州。曹操班师许都后,曹操对刘备礼遇有加,煮酒论英雄也在此时发生。而此时汉献帝已经对被曹操控制颇感厌恶,于是发出’衣带诏‘密谋杀曹,也就是在贴身的腰带上写下诛曹令,号召天下英雄。刘备密谋加入衣带诏,然后趁机叛逃夺回徐州为大本营。又谴使勾连河北袁绍欲合兵夹攻曹操,此时反曹声势大盛。曹操怒而攻刘备,刘备大败,投靠袁绍去了。而刘备的妻子被俘虏,大将关羽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解决了刘备,回身就要与袁绍决战,在这一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会战史称官渡之战。其中一战,袁绍派出旗下大将颜良攻白马,白马是袁曹领地间的军事要道极其重要。投降曹操的关羽此时为先锋,两军阵前望见颜良,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将其刺杀,这是三国志里唯一一例,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的记载。关羽立功后,认为足以回报曹操不杀之恩,于是又回到了刘备身边。而曹操敬慕关羽忠义,不许部将追赶,所以’过五关斩六将’只是演义故事。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强曹操弱,兵力为11万对4万,可调用的粮草也差距悬殊。在决战前夕,根据袁绍谋士许攸推论曹操‘粮已尽矣’,袁绍却不听谋士打持久战的建议,集中兵力于官渡希望一举击溃曹操。曹操虽然已到崩溃的边缘,然而听从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坚守等待奇迹。袁绍谋士屡次献计袁绍不从,许攸又贪财,袁绍不能满足。之后许攸的家人犯法被严惩,于是许攸转投曹操告知袁绍粮草尽屯于乌巢。曹操于是奇袭乌巢,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袁军完全崩溃。袁绍虽然逃回北方但元气大伤。后又与曹操一战又败忧病而死。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趁乱拿下河北统一了北方。 曹操统一北方 此时刘备早已脱离袁绍跑到汝南去了,曹操挥兵攻下汝南,刘备在跑,跑到荆州投靠刘表。曹操痛恨刘备,因为他曾经将攻取袁绍的想法告诉刘备,没想到刘备叛逃到袁绍处,还将一切都透露给了袁绍,这使得曹操一度非常的被动。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刘表为其增兵屯兵新野守护荆州北大门。曹操派人攻打荆州,刘备就在新野伏兵将其击溃,这就是火烧新野伏兵博望坡的故事,不过在演义中将其归功于诸葛亮。 刘备投靠刘表 刘备在荆州安稳的歇了几年,在此过程中收拢了荆州人心,也收获了自己的智囊诸葛亮。又过了一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即位,刘琮害怕曹军投降献上荆州,刘备对此并不知情,待到知道时为时已晚。面对曹操包围只得逃跑,一路上多有百姓官吏归附一同逃难共十余万人。人多速度慢,有人建议刘备抛弃百姓走为上计,刘备回答: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行至当阳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十余万人皆被冲散,刘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逃走。大家熟悉的‘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喝断长坂坡’,就是发生在此时,不过张飞断后是真的,赵云却没有七进七出,赵云护着阿斗和甘夫人在后慢行。 赤壁之战:刘备此时已经逃到了汉津,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关羽和东吴的鲁肃逃得一难。而曹操此时已经得到了荆州大军南下。偏安一隅的东吴也倍感压力,诸葛亮便出使江东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军成立。曹操此时握有26万兵力号称80万南下江东,孙刘联军共计5万兵力悬殊,但曹操手上多为北方军士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相连,这样就能如履平地。东吴大都督周瑜令黄盖诈降曹操,投降之时黄盖在船中多备柴草膏油,点起火来船撞曹操大军起火。东南风大火借风势烧尽北船,曹操大败经华容道逃跑,不过‘关羽义释曹操’并未有记载,这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得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然后孙刘联军开始反扑荆州分而占之。之后周瑜早逝,鲁肃接任大都督之位。刘备借荆州,鲁肃劝孙权稳固联盟出借荆州,于是刘备拿下这块要地一借不还。按照诸葛亮当时的计谋,拿下荆州和益州是计划之内的,所以刘备下一步就是入川。 益州牧刘璋和汉中张鲁有仇颇为头痛,而曹操在赤壁大败之后,又将目标放在了汉中。刘璋惧怕曹操侵吞汉中进一步侵犯益州,于是请来仁义刘备相助。刘备听到消息率军来到益州,刘璋亲自迎接,并配给刘备军士粮草,希望刘备进攻张鲁。然而刘备得了钱粮人马之后只在家门驻军并不出兵,一味收买人心。后来曹操攻孙权,孙权向刘备请援,刘备人在益州分兵不得,便请刘璋帮忙。刘璋却只给了极少的人马物资。刘备大怒与刘璋决裂杀向刘璋。刘备军强一路都是投降之众,唯在雒城遇阻,刘备的军师庞统而亡。随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军入蜀助刘备,张鲁手下大将马超此时也归顺了刘备,加入了益州战争。后来雒城被攻克,刘备大军包围成都,围城数十日,当时成都尚有3万精兵一年钱粮所有军士皆愿死战,刘璋不愿百姓受战乱之苦于是缴械投降益州归刘备。 刘备占领成都 次年曹操降服张鲁占据汉中,严重威胁到蜀地门户,而孙权也因刘备已得益州前来索还荆州,刘备借故推辞,孙权怒而攻之。刘备大惊与关羽进军对峙孙权。此时前有孙权后有曹操进退两难,刘备只好和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将荆州东部划给孙权,之后就留诸葛亮守成都,关羽守荆州,自己带兵全力争夺汉中。 刘备出师不利不敌曹军,然后汉中乃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请求成都增援,诸葛亮倾力增兵,刘曹继续对峙。对峙一年,黄忠献计于定军山,诛杀曹军大将夏侯渊,曹军大乱曹操急出兵增援 ,而后又亲自来此督战,双方继续对峙期间小战不断,曹军死伤甚多,最后退兵回长安,刘备占领汉中。 此时东吴和曹魏合肥之战战果不利,已经从孙刘联盟转为亲曹派。孙权在此之前曾尝试与关羽联姻,但被关羽拒绝且辱骂了使者。刘备在取下了汉中后,关羽率领部队北伐樊城,樊城一破许都则无险可守。当时八月连绵大雨汉水暴涨曹军全被水淹是为水淹七军,不过历史中没有记载关羽决堤坝的细节,所以水淹七军应该是天灾使然。借水势关羽拿下樊城,获降兵3万一时威震华夏,关羽又派兵围攻襄阳亦攻克。 关羽锐不可当使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曹操谋士司马懿指出可借孙权牵制关羽,孙权亦有此念想,欲借曹操之力得回荆州。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双方停了在合肥的争斗一起对付关羽。曹操调大军征关羽自己亦亲征,而孙权则用吕蒙假扮商人潜入城中,夺取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同时又有陆逊攻下长江峡口阻绝了关羽逃去四川的门户,关羽大败败走麦城,后来关羽被东吴擒获斩杀,孙权占有荆州大部襄樊之战正式结束,孙刘联盟也正式破灭。 襄樊之战结束后,孙权向曹操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曹操不愿篡汉,后曹操病逝于洛阳。曹操去世时,刘备派人吊丧以向曹魏示好,希望避免两线作战,准备在此伐吴。而后曹操世子曹丕即位称魏王,同年迫使汉献帝退位禅让正式建立曹魏政权。刘备以自己汉室族裔于成都登基自立为汉帝。 夷陵之战:同年大将张飞被部下反派所杀,而刘备借为报关羽张飞之仇执意伐吴。孙权见状急忙修书求和刘备不理会,孙权只得迎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蜀军来势汹汹陆逊避其锋芒,退吴军至夷陵先占据有利地形。刘备军势浩大联营数百里,蜀军频繁叫阵但陆逊坚守不出,蜀军设计吸引吴军来攻陆逊只作不知,两军相持半年。直到六月份气候正值酷暑,蜀军移入密林结营避暑,陆逊才开始反击。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全线出击。蜀军惨败一年后刘备丧命白帝城,刘婵即位。而后蜀国军政大权均由诸葛亮掌握。 孙权于222年被曹丕册封为吴王,又在黄龙元年即229年,在武昌即现在的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这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诸葛亮再度与东吴结盟,此后三国局势再次成为东吴蜀汉同盟对抗曹魏。诸葛亮后半生五次北伐均未成功,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姜维接过北伐重任共计十一次最终未能成功,最后蜀国被魏国所灭。而东吴虽然选择抗曹然而效果寥寥,孙权晚年也失误连连,导致东吴内部因储君问题产生内讧,名将陆逊也在内讧中死去。之后孙权去世东吴也江河日下。最后再看曹魏权势足以统一三国,但曹丕称帝后六年去世,其子曹睿亦文武双全曹操生前极为喜爱,可登基11年后去世,其养子8岁的曹芳即位。曹芳即位后,权臣司马懿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族灭了与其一起辅佐的大将军曹爽,此后军政大权尽落入司马懿之手。 三国形成 魏灭蜀 司马炎建立国号晋 西晋王朝天下统一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