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洋就是古代海上丝路的西段。元明时代,凡南海以西(约东经110度以西)即马来半岛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远至印度及非洲东部),一概称为西洋。总而言之,印度洋以西为西洋,印度洋以东为东洋。明永乐至宣德时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南海,通常即称为下西洋。 元朝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欧亚之间陆海畅通,其时东西方交通既可通过陆上丝路,又可经由海上丝路。但是随着元朝灭亡,亚洲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明朝初期,在亚洲北部,也是在明代中国的西北地区,出现了由蒙古人建立的瓦剌(清朝称"卫特拉")政权和察合台汗国。瓦剌统治着漠北(外蒙古)、漠南(内蒙古)地区。察合台汗国统治着现今新疆地区,由蒙古控制当地由维吾尔居民建立的多个小政权。 在当时,不论是瓦剌还是察合台汗国,都与汉族建立的明朝处于敌对状态。再者,元朝末年帖木儿帝国兴起于中亚、西亚。帖木儿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妄图恢复昔日的蒙古帝国。 帖木儿帝国以中亚撒马尔罕为中心向外扩张,先是出兵印度北部,后是侵占西亚的伊利汗国,接着又与奥斯曼土耳其人激战,最后是向中国明朝进军。在进军途中,帖木儿病死,帝国不久衰落。总之,由于瓦剌、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阻碍东西交通,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因此东西方交通不得不从陆上转到海上,明朝初期,也就在郑和下西洋的前夕,陆上丝路向海上丝路转移。而郑和下西洋正是迎合了这种趋势。 以国内形势来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为巩固其政权而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洪武年间(1368—1399)几乎断绝了外交关系,即使朝贡贸易也很难维持,对国家不利。所以当明成祖登帝位之后,便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一面向海外宣扬国威,一面到海外去寻找被自己推翻的惠帝的下落,同时想以此为契机恢复朝贡贸易,明代是前近代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换,需要海外市场。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可以说不是强迫纳贡,而是寻找海外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发展国内商品经济。 从国际形势来说,西方社会正开始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换。在此前夕,迎来了大航海时代。梁启超在其《郑和传》中一语道破:"成祖之在位,当西历1403至1424年,正是葡萄牙王子亨利建立航海时代。"西方新航路的奠基人,葡萄牙王子亨利(Henrique Q. Navegador,1394—1460)所处的时代和航海目的,与明成祖所处的时代和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完全吻合。 所以说,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一致的,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历史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二者不可分割。 一、可怜的身世 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出身于回教徒的家庭。三宝是他的小名,当太监时称三保,后来人们就称他为三保太监。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叫"马哈只",回教凡到达麦加朝圣的人,叫作"哈只",是一种不传代的爵位。 1368年,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但到洪武十四年(1381)明军才平定云南。郑和以10岁幼童被俘,入颍川侯傅友德部队,离别家乡随部队远征。据说明初诸将用兵近境,有阉割幼童俘虏的习惯,郑和大概就在10岁时被阉。后来傅友德荣归京师、郑和跟着进京。 1404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带兵从北京打到南京,攻破京师,惠帝失踪,燕王称帝,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那时郑和在军中,因为有功,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成祖赐姓"郑",改名郑和。同时成祖将他从司礼监太监的职位升为内官监太监,统领宫中太监,成为皇帝的亲信。及至燕王称永乐帝,前代惠帝失踪,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一生,近三十年时间是在海上渡过的,出入生死,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伟大航海家。 二、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和印度一带。他率领一支由62艘船组成的船队,载有将士27800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 郑和的宝船,船身最大的,长有44丈4尺,宽18丈。从苏州刘家河(一说南京)出海,先到福建,再从五虎门扬帆出海。首达占城(Champa),再经爪哇(Java)、苏门答腊(Sumatra)、南巫里(Lambri)至印度古里(Calicut)返航,于永乐五年(1407)秋回国。 此次出航,所经历之地远达印度西海岸,南洋诸国使者跟随郑和来中国朝见的很多。 第二次: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又奉命出使西洋。此次船队十分庞大,达249艘,沿着第一次开辟的航线,先后到达爪哇、古里、柯枝(Cochin)、暹罗(Siam,今泰国)、锡兰(Ceylan,今斯里兰卡)等国。郑和所到之地,颁布明朝皇帝诏书,并立碑文。臣服者,赐金帛;不服者,以武力慑服。船队满载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从锡兰返航。永乐七年(1409)九月上旬返回南京。 第三次:永乐七年(1409)九月下旬,郑和奉命出使。此次船队较小,有48艘,将士27000余人。此次出航,主要是巩固已建交的南洋诸国的友好关系。所到之地有古里、满剌加(Malaka,今马六甲)、苏门答腊、阿鲁(Aru)、加异勒(Kayal)、爪哇、暹罗、占城(在越南中南部)、柯枝(Cochin)、阿拔巴丹、小柯兰(Quilon)、南巫里、甘巴里(在印度半岛最南端)等。永乐九年(1411)船队回国,随同前来朝贡的国家多达19国,当时所谓"万使云集"。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1413)冬,郑和又奉命出使远航。目标是印度洋以东更远一些的国家,特命郑和携带诏书前往通好。所以此次出航,不仅远至忽鲁谟斯(Qrmuz,今伊朗波斯湾口),还到了非洲东岸的麻林(Melinde,在肯尼亚)、木骨都束(Makdashau,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不喇哇(Brawa,在索马里)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回国。 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腊、南巫里、彭亨(Pahang)、忽鲁漠斯等国遣使前来朝贡,献方物。此次远航,郑和为海上丝路开辟新纪元。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使者回国,并携带送给各国的礼品。此时明朝威震海外,对外贸易发展,商人使者往来络绎不绝。明朝赠予和交换的礼品大多为丝绸、瓷器、珠宝等,换回来的是琥珀、珍珠、珊瑚、玛瑙、药材等。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回国。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奉命出使西洋,远至非洲东岸,永乐二十年(1422)回到南京。随郑和来中国的贡使多达一千两百余人。 第七次: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当年成祖已死,仁宗继位不到一年便也死去,宣宗即位。宣宗即位后,海外来贺及朝贡者日渐稀少。宣宗为重振国威,与西洋诸国通好,决定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 宣德六年闰十二月,郑和开始起航。此次远航,与第六次返航相距九年之久。当时郑和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当他行至印度古里时已是宣德八年(1433)三月了。那年郑和病死于古里,船队的支队则到达了天方(今麦加),得到珍奇异物和天堂图真本后,于宣德九年(1434)回国。 三、郑和的功绩 郑和下西洋绝不仅仅是耗资巨大的昙花一现,而是对明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深远。 第一,刺激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引发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勃兴。船队所至,大都是各国的贸易港口。每到一地,首先"开读赏赐",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赏赐绸缎金币,并接受贡品,然后以宝船所载各种货物进行交易。 第二,促使海外各国到明朝来朝贡,扩大和发展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通商关系。所至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有使节入华朝贡,永乐二十年(1422)竟出现了16国1200名使节入华朝贡的盛况。明朝规定,各国进献的宝物入库后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还可将搭载来的货物进行贸易,使海外贸易得到发展,而郑和下西洋正是朝贡贸易发展到鼎盛期的标志。 第三,中国沿海居民移居海外始于宋元,但大量移居则在明代。郑和下西洋后,促使华南地区沿海居民外迁增多,可以说形成了明代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第四,"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傍达于化外",即向海外传播了中华先进文化,把中国的国家制度,礼乐习俗乃至科技知识输出海外各地,其内容非常广泛,如历书、冠带服饰、修路、开渠凿井、栽种捕捉、针刺医药等。例如在满刺加(今马六甲),至今还保存着"三保城""三保井"等遗址。郑和还亲自在海外建造许多佛寺、宝塔和碑亭等,如永乐五年(1407)在古里(在印度西海岸)建造碑亭,永乐七年(1409)在锡兰建造佛寺,永乐年间在暹罗建立三宝寺塔、礼拜寺塔。 第五,扩大了中国的海外知识。随从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有《瀛涯胜览》,费信撰有《星槎胜览》,巩珍撰有《西洋番国志》。这些著作介绍了当时亚非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增进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