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法定归属权,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特别是收到大额压岁钱的中学生,尤其想拥有独立的"财权",而家长又生怕孩子大手大脚。对于小学生或更小点的孩子,很多家长的做法更直接——没收了之,名曰"代为保管"。 图源IC 从法律上来认定,压岁钱是赠与财产,受赠人即所有权人。根据法律规定,接受赠与是一种纯获利的行为,属于民事权利,而民事权利始于娘胎,及至出生后,无论孩子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都有权获得赠与。所以说,压岁钱的所有权归受赠的孩子,这在法律上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未成年人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并不完全等同于使用权和支配权。《民法典》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年满十八周岁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以及特殊情形下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到十八周岁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下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且,法律还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有了一定的辨识能力,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具体到压岁钱,八周岁以下的孩子,他们虽然拥有对压岁钱的所有权,但管理权、支配权、处分权由其法定监护人行使,前提是不能损害到未成年人即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比如,家长将无民事行为能力孩子的压岁钱挪作他用后,应尽可能确保款项的"保值增值",并尽可能用作孩子的成长。再比如,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他们如果任意挥霍压岁钱,包括未经家长同意购买高档消费品、把大笔的钱用于玩游戏或给主播打赏等,都超出了其"可以独立实施"的民事能力,也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生活周遭,确有一些孩子的"小金库"数额不菲。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从小学会理财、学会勤俭、学会感恩。这也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课。 王蔚/文